未来教育要关注什么?

2018年,在重庆南开中学举行的“汉语桥-美国校长访华之旅”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对话会暨签约仪式上,来自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赵勇博士,做了题为《中美教育体制对比》的讲座。

在他看来,现在的教育模式培养的是找工作的人,而AI智能时代的到来需要的是改造未来的人,因此,家长和学校要保护好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是天生的 孩子“教”得越多越不好奇

中美教育有哪些共性和不同之处?

赵勇既在中国和美国做过学生,也在中国和美国分别当过老师,体验过不同的教育体系。他说,中美教育体制对比,校长们应该关注的,不是过去做了什么,而要看到未来要做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赵勇博士

“就创新精神而言,人们往往认为是需要培养的。”在赵勇看来,这是传统教育的思路,即凡事都得教,教你去创新。其实不是这样的。创造力是天生的,每个人其实都有创造力,创造是所有学习能力的基础。

“其实中国和美国的教育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如果要找不同之处的话,那么,重要的一点是,美国孩子‘教’得少,甚至从小不‘教’,而中国孩子‘教’得越多就越不好奇。”

赵勇说,关于孩子的创造力,美国有一项研究表明,58%的孩子在5岁时,创造力达到天才级别,上学5年,只有32%的孩子维持创新的能力,到了15岁,有10%的人维持创新的能力。而到了44岁,只剩下2%。

中美(重庆)中小学校长教育对话会

允许孩子犯错误 也能锻炼创造力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让很多家长成为世界上最焦虑的家长之一。”他说,中国家长普遍非常焦虑,在他们眼中,考试成绩决定了学生上哪所大学,以及他们能够从事的职业,这些都导致了“中国孩子没有机会失败”。

“其实,一个具备原谅性的教育机制也能培养孩子的创造力。”赵勇说,学校要能够包容孩子犯错,有了错误,才能有探索,而探索的过程,就是求知欲望得到保护的过程。能够被原谅,他们才敢进一步地尝试。

创造性教育要看到每个人的个性

同样的课程、标准化的考试,赵勇说,传统教育培养的是同质化的人才,培养出来的是找工作的人。现在,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机器取代了很多职业,一个样的孩子再过20年,就业将非常困难。因此,教育也应进入“革命”时期。

“未来需要的是创造性教育,而不是为了找工作的教育。”他提出,今后,整个教育最大的发展是要看到每个人的个性。家长和老师应该接受孩子的天赋所在,用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教育孩子。

赵勇打了一个比喻,“如果说传统教育是一个花园,老师是园丁,但是,园丁要如何界定花与杂草呢?我觉得,教育就应该是一个自然保护区,一个湿地,允许这个区域内具有物种的多样性。教育的未来发展要向生态学习,要培养多种多样的人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交流合作“要像重庆火锅包容融合”

对话会上,来自重庆南开中学、重庆巴蜀小学、重庆人民小学以及美方两所学校就国际化交流合作经验进行了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

重庆南开中学校长田祥平认为,国际化交流很有必要,“南开棒球队一直都是日本、比利时等外籍教练担当,每次训练后,教练都要求队员将球棒摆成一朵花,而不是随便摆放,这些细节,也让中方教练和队员受益匪浅。”

当然,除了“输入”,南开还注重文化“输出”,田祥平还以“复活节的蛋”“涂鸦的故事”“实验用眼镜”“哈佛的女生”等小故事,讲述了东西方文化差异,以及双方应该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就如重庆火锅一般,无论是清汤还是红汤,到最后都会融为一体。

重庆人民小学校长杨浪浪,讲述了20年来的国际化历程,特别是伴随着中外交流活动的加深,人民小学走出国门,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外的13所学校结成友好学校。每年派老师去美国孔子课堂任教,国外的友好学校学生同家长、老师到来访问。通过这个朋友圈,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的发展。

赵勇教授主要观点

在这场中美校长对话中,赵勇教授的发言尤其让人印象深刻、颇有启发。

他是美国堪萨斯大学教育学院杰出教授,英国巴斯大学全球讲习教授,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大学特聘教授。因其在教育领域的突出贡献,连续四年被评选为美国最有公众影响力的前10名教育学者之一。

今天榴莲EDU再跟大家详细分享一下他的其它教育观点。

决定孩子未来的素养有几个?

我们希望让孩子具备能够决定未来、受用终身的核心素质和能力,似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提出一个新的概念,比如最近美国一所大学提出的“忍耐力”。我们的教育期望找到那个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因素,然后训练每个孩子拥有。

然而,我们在分析现有的大量研究结果后发现,包括智商、情商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在内,没有一样与孩子未来的成功有直接的相关性,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种因素可以决定你的成败。

每个人都有一套由自己的知识、能力、人生经历和情感构成的独特结构引领他走向成功,每个人的成功方式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一种成功可以复制。

这个世界上没有第二个乔布斯,同理,没有哪个孩子的未来可以复制。教育要做的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特的人,让他真正成为他自己。

我们为什么要具备独特性

在标准化社会中,人们从事同样的工作需要具备相同的技能,而如今,我们已经步入了一个创新型社会,只要你具备独特的才能,不需要找工作,工作就会来找你,你甚至可以自己创造工作!所以,在当今和未来的社会,独特性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立足。

另一个方面,独特性可以帮助我们建立幸福感。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可以看到,当人们满足了基本物质需求之后,就会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直到自我实现需求。当心理需求满足不了,人们就会出现各种心理疾病,包括抑郁症、“空心病”等。

生理上的需求在于满足自己,心理上的需求则必须通过为别人创造价值而实现,所以真正的幸福一定来自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每个人所具备的特性就是自我实现的基础。

从“个性化学习”到“可个性化”学习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真正让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才能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传统的教育是设计好一套既定的标准让每个孩子学,而未来的教育应该是要帮助每个孩子走向属于自己的成功。现在,很多学校在倡导“个性化学习”,实际上这是个过时的概念,个性化学习关系是“谁在个性化”的问题,如果我已经在帮助你个性化了,那就不叫真正的个性化学习。

我们现在提出一个新的概念,叫做“可个性化学习”,就是我可以为你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机会。

在未来教育中,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一个问题是,我们的学生对于自己的学习到底有多大的控制权。换句话说,学生在学校所做的事情有多少是他自己能够决定的。在最传统的学校,这个数值基本为零,而最理想的学校,这个数值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澳大利亚墨尔本有一所公立学校,在“可个性化学习”这个指标上走得很远。它完全打乱了年级的概念,所有的课程都是跨年级的,不受年龄的限制,七年级的孩子可以选修八年级的课,八年级的孩子可以修十二年级的课。

另外,学校里开设了几百门的选修课,而在选修课当中还能继续选。比如,学校的艺术课分为两类:想成为艺术家的艺术课与欣赏式的艺术课。学生可以自己提出开设喜欢的课程,如果学校无法满足,学生也可以找到另一门课来替换。比如学校只有篮球和足球两门体育课,有学生提出想骑马,自己家里有马,学校会同意他用骑马课来代替学校的体育课。

这所学校之所以有这么多的选修课,是因为很多课是学生自己开的,只要学生愿意教课,学校就会给他提供相应的报酬。

在学校的课堂上,学生同样是可以选择的,他可以选择听或者不听,但要遵循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选择与责任是对等的。学生做了怎样的选择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所以在如此高的自由度下,这所学校也基本不会出现纪律问题。在这所学校里,任何人可以提出想做的任何事情,只要不花费学校太多的精力和经费而且不妨碍别人,学校的默认回答都是“可以”。

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说,学校应该成为师生共有的学习社区,学生也要成为学校的主人,与教师共同拥有这所学校。要让学生意识到,来到学校学习不只是为自己负责,还要为别人负责,为周围的社区负责。还是以墨尔本这所学校为例子,学校的图书馆、菜地等都由学生自主管理,当学生将学校的公共设施变为自己的一部分的时候,他们就会在乎和珍惜。

在英国夏山学校,学校所有的决策都需要经过师生共同投票,学生和教师拥有共同的权利,师生共同制定规则、执行规则。这在目前看来是个极端的例子,但在未来学校这必定是个发展趋势。

对于教育者而言,一定要思考的是,给学生的是在哪个层次的选择,比如让学生选择今天交作业还是明天交作业,或者先学这个单元还是后学这个单元,从本质上来说,并没有太大差别。如果让学生选择学什么或者不学什么,意义就不一样了。

或许我们传统的教育观会认为,学生不可能会自己学习。其实不然,学生天生就会学习。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必须学习,不学习就无法生存。所以,我们不必担心学生不会学习,在未来教育中,学生对自己学习内容、环境和社区的控制一定会增加。

预备型教学到及时性教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解决了未来学什么的问题,我们要谈下怎么教。

在传统的教学当中,学生的学是由教师带动的,今天所有的学习都是为明天做准备,也就是所谓的预备型教学。但实际上这个中间容易被忽视的是学习的过程。在未来教育当中,我们关于学习讨论很多的是3R:rigor(严格要求)、relevance(相关性)和relationship(关系)。简而言之,学习要量大、有价值、注重与现实之间的关系。

预备型的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悖论,每个人的未来都是不确定的,我们怎么可能把每件事都准备好?所以,我们需要将概念做个转换,由预备型教学转变为及时性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应该是以作品为导向的学习,也即每一次的学习都是以问题驱动,学生的任何一次学习都是为了发现和解决一个有意义的、值得解决的问题。

前段时间,美国有个专注于发明教育的基金会主席提到,在全球范围内,驱动经济,给人类带来幸福的首要因素是发明,而非低层次的创新。

发明的核心就是发现要解决的问题,而在传统教育中,我们的孩子不知道什么问题是值得解决的。我们可以反思一下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有多少是真实的问题,是解决社会所需要的问题。

现在国家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但很多大学生的创业都缺乏新意,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他们缺乏发现问题的能力,对问题的挖掘不够精准。我们没有帮助学生从小形成这种思维习惯,他们只想着挣钱,而不会反思,这个问题是需要我去解决的吗?

作为教师来说,一定要少教,教得越多,学生学得越少;教师一定要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将问题提升。

总而言之,什么是未来教育?我认为,未来一定会构造出彻底的、一个私人订制的、全球性、自我的学习环境。未来,每个学生必须要独特而优秀才具备存在价值。如果每个人的价值是可复制的,他迟早会被机器所取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未来教育必须要根据每个人的特性为他铺设属于自己的成功之道。

这是一场教育的革命,不是一天两天就能成功的,但至少已经有一部分教育人在开始改变。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