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221年七月至222年八月,吴蜀双方爆发夷陵之战,作为当时实力最强的曹魏,本是有机会趁机一统天下的,曹丕选择坐山观虎头,错过了最好的机会,那么曹丕为何会错失机会从自己眼前溜走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个人的观点是,但凡出兵伐吴或者伐蜀能够给曹丕带来足够利益的话,他早就打了,不会迟疑,当时的情况实际是,三方基本上是明牌打,都想位置谋取最大的利益,只是刘备突然被陆逊击败,孙权一方在并未付出过多代价的情况下,就击败了刘备,这是三方都没有想到的。

从蜀汉一方来看,刘备伐吴的目的是什么,并不是为关羽报仇,不然也不会在关羽死后一年多才东征,而且刘备活着的时候都没有给关羽上谥号,显然这和演义不同,刘备关羽之间的情谊还没有到值得刘备去发动一场战争的地步。

刘备东征的目的很明显,那就是夺回荆州,而且这一次不是恢复到曾经的疆界,而是要整个荆州,不是半个荆州,要说刘备有直接灭了东吴的心思吗?个人认为没有,因为实力不允许啊,即便刘备死磕孙权,真的拿下江东了,那么在他还没有收复人心的时候,如何面对实力强大的曹魏?那样的话,就是帮曹魏做嫁衣啊。

所以刘备的目标就是荆州,夺回荆州才能给自己的荆州派一个交代,也能够让自己的势力不至于过于弱小,而且他征讨孙权,也是在等待曹魏的介入。

因为明摆着的是,曹魏对于吴蜀之间的战事,无非是三种应对之策,伐吴、伐蜀、坐山观虎斗,但是显然伐蜀回报率最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曹操后期,曹魏的军事力量就是东重西轻,曹魏主要兵力驻防在东线,那么要伐蜀的话,必然要进行军事调动,从东线调到西线,这样的话,刘备是有足够时间反应的,结果就是刘备必然撤军回防。

所以曹丕伐蜀的结果就是帮助孙权解套,同时东线兵力减弱,孙权的北线军事压力更小了,所以只剩下伐吴或者坐山观虎斗两种情况,刘备最希望的是,曹丕伐吴。

《三国志.先主传》备闻曹公薨,遣掾韩冉奉书吊,并致赙赠之礼。文帝恶其因丧求好,敕荆州刺史斩冉,绝使命。

《典略》备遣军谋掾韩冉赍书吊,并贡锦布。冉称疾,住上庸。上庸致其书,適会受终,有诏报答以引致之。备得报书,遂称制。

在襄樊之战后,刘备听说曹操死了,是主动向曹丕示好的,只是被曹丕回绝了,这是发生在刘备称帝之前,也就是说刘备在当时就有联合曹魏对付孙权的意思。

夷陵之战中,刘备也是希望在自己和孙权对峙的时候,曹魏能够出兵,向孙权施压,这样的话,孙权无论愿不愿意,都会答应刘备索要荆州的要求,以此双方才能联合共同抗衡曹魏。

所以可以看到刘备率大军气势汹汹东进,但是仗打了一年,战线并未推进多少,连荆州腹地都没有进入,刘备打的就是气势,他就是在等曹魏的动作,等着以较小代价夺回荆州。

《三国志.先主传》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那么刘备为何会拒绝孙权的请和呢?因为刘备明白孙权没诚意啊,所谓的请和只不过是拖延时间罢了,孙权一方倒是质问过刘备,不要因为关羽一人而忽略了中兴汉室的大业啊。

此时我们就要从孙权一方的角度来看,他是如何处理夷陵之战的。

《三国志.吴主传》自魏文帝践阼,权使命称籓,及遣于禁等还。

在刘备东征以前,孙权就向曹丕称臣了,东吴名义上变成了曹魏藩属,孙权的算盘是,依靠曹丕对抗刘备, 因为在夺位荆州,杀了关羽后,刘备的报复行动在所难免,所以孙权最起码是要稳住曹丕,避免自己陷入两线作战的境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说夷陵之战, 操作空间最小的就是孙权了,因为刘备想割他的肉,而曹丕想要他的命,孙权只能一面向曹丕称臣,一面向刘备服软。

孙权最想要的局面就是,在曹魏介入之前,以较小代价击退刘备,或者说把刘备逼退也可以,因此陆逊主导的吴军在战事前期就是坚守不战。

孙权的打算就是拖,拖到局势对自己有利,刘备主动撤军,这就足够了,这一点,刘备明白,曹丕也明白。

但说到底,最能影响战场局势的就是曹丕的决策了,面对有可能一举统一天下的机会,曹丕为何选择坐山观虎斗,不出兵呢?

之前就说了,对于曹魏来说,如果出兵, 那么伐吴能够获得的利益要比伐蜀利益高太多,因此曹丕显然是想等刘备打一波消耗后,再用兵,他不想自己出兵反倒是帮助刘备夺得了荆州,因此他在等,而且可以一边进行军事部署,一边等嘛。

再者曹丕多少没有曹操的魄力,毕竟他是守天下的一代,不是打天下的一代,如果是曹操,那么肯定打了,但是在曹丕篡汉称帝后,守天下是优于打天下的。

《三国志.文帝纪》(二年)三月,加辽东太守公孙恭为车骑将军。初复五铢钱。夏四月,以车骑将军曹仁为大将军。五月,郑甘复叛,遣曹仁讨斩之。

十一月辛未,镇西将军曹真命众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河西遂平。

在刘备东征的同一时期,曹丕先是稳住辽东的公孙度,同时关中以及河西先后发生叛乱,郑甘是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曾揭竿造反,被曹仁所击败,曹真则是率军平定了河西叛乱。

也就是说曹丕篡汉后,各地并不稳定,曹丕需要时间稳定内部,如果大规模集中兵力南下,可能会发生局部失控的局面。

而且曹魏集团是发生过立嗣之争的,夷陵之战时,曹植曹彰可还活着。

《三国志.苏则传》初,则及临菑侯植闻魏氏代汉,皆发服悲哭,文帝闻植如此,而不闻则也。

四年,(曹彰)朝京都,疾薨于邸。

曹植在知道曹丕篡汉后,是穿上丧服为汉朝悲哀哭泣,这就是在啪啪打曹丕的脸啊,此后曹丕也是多次更改曹植的封地,成为被曹丕打击的对象,彻底将削弱曹植对自己的威胁,而能打仗的曹彰是在夷陵之战后死的,一直流传着曹彰被曹丕毒死一说,不管真假,以曹丕打击宗室的作风,曹彰都是他的眼中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就是说曹丕在夷陵之战时,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内部,而非外,虽然夷陵之战是一个好机会,但同样的也存在危机。

毕竟曹丕没有曹操的魄力,他无法接受另外一次赤壁之战,以曹操的能力,在赤壁之战后,也是差点在关羽发动襄樊之战时,发生全面崩盘的局面,如果说曹丕发动对东吴的战事,直接迫使孙权向刘备求和,让出荆州,之后双方再度联合,自己遭遇大败的话,那么刚刚立国不久的曹魏会是个什么局面。

可以说曹魏单独灭吴蜀其中任何一国都没问题,但是和双方联盟开战的话就未必了,还是那句话,曹丕是曹氏守天下的一代,不是打天下的一代,考虑的事情太多,因此在决策是,面对高利益同时带着高风险的计划都是不会采用的,曹丕必然选择有利可图但风险小的计划,因此坐山观虎斗,等到吴蜀双方打得两败俱伤时再出兵再合适不过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先主传》《三国志.陆逊传》《三国志.吴主传》《三国志.文帝纪》《三国志·苏则传》《典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