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逃离》:片子前景是大块面的龟裂的土地,没有一星绿意,没有一丝生命的气息。远处,一个奔跑的人影正快速向山垭口逃离。画面引人思考:人类的错误给地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怎么办?逃离能解决问题吗?

摄影师在进行人文摄影的创作时,除了用自己的镜头记录生活,反映现实,还可以用象征,隐喻等手法,去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态度和观点。

《梦回》:冬日暖阳,老人坐在藤椅上惬意地进入了自己的梦乡。身后的墙上挂着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明星照。《梦回》的标题,将老人和明星照建立了联系,主体和陪体的关系有了呼应的脉络,也把观者引入一种时空转换的想象空间。。。

老人在梦境中抑或又回到了年轻时代,抑或又重温了一把追星的快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佛塔之国》:缅甸是一个全民信佛的国家。从城市到乡村目之所及,都能看到一座座庄严肃穆的佛塔,有“佛塔之国”的美称。

清晨去蒲甘拍日出时,从山坡俯瞰,见一村子周围绿树掩映,树丛中隐约露出一排排,一座座的红砖佛塔,在朝阳金光的映照下,格外醒目。景色很好,但还缺了点什么。左右环视,见远处有一老僧渐渐走近,机会来了。构图完成后,耐心等待,在人物到了合适位置,果断按下快门。

整幅图画中,人虽然只占很小一部分,但作用重大:一是佛塔与僧人形成了意义上的呼应关系;二是僧人在左下角的出现,起到了秤砣的作用,平衡了画面。

《焦点》:光线透过空隙照射过来,由于透视的关系,形成了明与暗,大与小,远与近的节奏变化,伴随节奏的韵律,最终将观者的视线聚焦在远去的人物身上。

摄影作品中的节奏是指在画面中那些相同的视觉元素有规律地,反复地出现。摄影人在进行摄影创作如能巧妙地利用节奏去构图,就可以丰富画面的层次,增加作品的形式感。

当你用镜头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你的身边就有节奏。

《早教》:虽然生活在大山深处的苗寨,苗家阿婆也懂得孩子的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在苗寨采风时见阿婆手拿画册,嘴里念念有词,认真地对孙女进行早教。孩子也有模有样地翻看,嘴里叽叽呱呱地跟读,感慨颇深,在弱光下拍下了这有意义的一幕。

弱光拍摄,一般情况下采用手动模式比较容易掌控,要点有三:使用大光圈;保证安全快门的速度;通过感光度调整曝光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虔诚》:佛像庄严肃穆,高高耸立,双眼低垂,目视凡尘。小沙弥手持烛火,跪坐膜拜,专注虔诚。画面笼罩着神圣的氛围。

竖向构图有助于集中视线,更能体现佛的高大,与跪坐着的沙弥形成强烈反差。

这也是一张弱光下拍摄的片子。在弱光下抓拍要注意两点,一是拍摄的主体部分曝光要准确,要把侧光点对在人的脸上。二是掌握“宁欠勿过”的原则,曝光稍欠,后期可以提亮,过曝了,后期就很难挽回。

《岁月静好》:近景的滩涂,露出的泥埂犹如古代的甲骨文书写在海面上;中景的屿,植被青葱浓郁,生机勃勃;再远处,连接岛屿的桥和逶迤起伏的山,用自身横竖弯曲的线条勾勒着曼妙的身姿。

当头戴斗笠的渔民摇着小船进入画面,宁静中注入了活力,在优美的环境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吟诵着“岁月静好”的诗。

人在景中,成就了风景,自己也成了风景。

《沙峰的曲线》:沙峰高耸,大风呼啸,蹬沙冲峰的人影在弯曲的沙脊上一步步挺近着,在巨大的沙峰中人显得很渺小,但不断前行的勇者终将登顶沙峰。观看这张片子,明白一个道理,只有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到达顶峰,才能看到最美的风景。

主题是作品的灵魂,立意新颖,内涵深刻的作品能拨动人们心灵的琴弦,能触发联想的情感。在风光摄影中,有时加入了人文的元素,就能起到揭示主题,深化内涵的作用。

《窗外雪花飘》:透过花格窗的玻璃,见到窗外已是一片雪的世界。天空雪花飞舞,公园里那些亭台楼阁的飞檐翘角都已经打上了白雪的印记。亭子里那个红衣人的出现,给画面带来了一抹亮色,形成了视觉的焦点。新颖,独特,耐看,这是人们对审美的基本要求。摄影师在构图时能让人文元素在画面中形成一个观看的趣味中心,就能把观者的眼球牢牢锁定在这个点上。

摄影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发现的艺术”。你能发现别人见不到的东西,你的作品的价值也就具备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赶海》:海水渐渐退去,夕阳把金色的余晖涂在了海滩上。赶海的人们又开启了劳作模式。海滩上,礁石边,打捞的,采集的,挑担的,一片忙碌。大海,渔船,礁石,滩涂,霞光等自然景色中加入了赶海者的身影,相互间就会产生某种关联,就会形成叙事的因素。传统摄影对好照片的要求之一就是画面要有故事性。如果在风光摄影创作时,加入一些与风光有关联的人文内容,就能演化成故事要素。

美在于关系,关系的形成既有外在形式上的关联,也有内在逻辑上的契合。

《憩》:茫茫沙碱地,找不到一丝生命的踪迹。一片九百年历史的枯树林,焦黑铮亮,昂首挺立,用雕塑般的姿态,展示着自己坚强不息的精神。摄影师在构思画面的时候,要注意图像整体的协调,不能失重,失衡。在拍摄风光景物时兼顾好人物的位置,对平衡结构,和谐画面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摄影师要善于发现美,创造美,呈现美。

《海的女儿》:蓝天碧海,画面以大块面的蓝色为主调,小部分的黄色海滩作为配色,年轻女子的红衣作点缀。这样的色彩安排能较好的传达气氛,获得舒适的视觉感受。

大千世界,五彩斑斓,但色彩本身并不能传递美,只有色彩的关系才能转化成美感。在彩色摄影中,色彩美是塑造作品的重要造型手段,色彩和谐能更好地凸显美的效果。

在风光摄影作品中人文元素所包含的色彩,色泽能与作品的整体色调形成合理有机的组合,就能为作品增光添彩。

《谧境》:马蹄湾是美国西部一个著名的旅游景点,也是摄影人都想去的打卡地。时近傍晚,太阳的余晖变得十分柔和,马蹄湾被抹上了一层温暖的红色,在蓝天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的幽静和空寂。少女独坐岩石,抱膝而思,仿佛身处谧境之地。

摄影有自己的语言,它可以通过光圈,速度,曝光,对焦,线条,光线,影调,色彩,构图等手段来造就一个“会说话的镜头”。摄影师可以通过这些特定的表达方式,来营造氛围,渲染情绪,传递情感,展示理念,表达感受,和观众作一个语言的交流,思想的沟通。

美的观念是可以传递的,美的意境也是能够感受的,摄影的语言就是画面与观者间沟通的桥梁。

《跋涉》:一条弯曲的石板小路,孤身行走着一个身披袈裟的僧人。两边山岩上佛塔林立,空寂而庄严。路弯曲,道且长,但心中有了目标,即使遭遇千难万险,毅然勇敢前行。

人文元素在风光摄影的画面中虽然只占很小的一部分,但与画面中的其他景物高度融合,互为依存,有其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具有一种特殊的审美价值。

《月牙泉.新风景》:月牙泉位于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北麓,以“沙漠奇观”著称于世,是人们向往的旅游胜地。

面对如此美景,按照传统思路,再怎么拍也只能弄成旅游明信片。月牙泉是个客观的存在,我想在拍摄时在原有的风景中注入新的元素,不就成了自己眼睛里的新风景吗。

思考寻觅中,来了两个红衣少女,她们躺在地上摆出了类似瑜伽的动作。蓝的天空,黄的沙漠,红的人影,色调和谐;古老的月牙泉与时尚女郎的奇妙动作,众多的呼应与对比,赋予丰富的含义。

面对既定的风景,由于增加了主观选定的新元素,这一刻快门按下的就是摄影师眼中的“主观的风景”。

《拉卜楞寺.新风景》: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意为活佛大师的府邸,有“世界藏学府”的美誉。

游览寺院时天下着雨,灰蒙蒙的。在拍还是不拍间正犹豫着,这时来了几个姑娘,她们穿着雨具,一路说说笑笑,透着青春与活泼。有人支好手机架子,于是几个姑娘就排着队,迈腿甩膀,录起了抖音。

寺院建筑做背景,活泼少女玩抖音。这又是一幅我主观臆想的新风景。

如果能在中国或者延伸至国外,在拍摄那些著名的景点时加入自己喜欢的元素,形成独一份的新风景系列,那不是一种有意义的开拓和尝试吗?

《恍如穿越》:茅古斯舞是湘西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被公认为中国舞蹈及戏剧的最远源头和活化石,现列为国家级非遗项目。
湘西采风,群众演员表演舞蹈结束,回家途中出现戏剧性场景。一摄影爱好者虽腿有残疾,仍自推轮椅车前来拍摄。路上遇见一群身着茅草衣的乡人,他高兴地端起相机不停地按着快门。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此情此景是人文摄影的好题材。跟团采风,在正席开始的前前后后,往往会有精彩场面出现。

《垂钓》:大海茫茫,波涛阵阵。海滩边,钓竿直立,钓者弯腰。画面简洁,画风怪诞。因为缺了传统纪实的故事性,观看者难解其义,由此又形成了“观注点”,想探究这怪诞的背后蕴含着什么观点和主张。

人都有好奇之心,尤其对自己不熟悉,感觉奇异的现象和观念都想探个究竟,弄个明白。片子有思想,画面有独特形式,是能让人多看一眼,多想一阵的。

《改造沙漠》:旅游大巴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上行驶。沿途透过玻璃可以欣赏沙漠公路特有的景观:为防风固沙修建的沙草方格,草栅栏;为阻沙种植的梭梭,沙拐枣;饱经沧桑,树形奇特的胡杨,还有那不知疲倦的采油磕头机…

忽然,眼前的场景吸引了我:公路两边维族群众在政府组织下,正开展改造沙漠的战斗。工地上红旗招展,喇叭声声,维族人们手握铁锹奋力劳动,远处现代化的机械来回忙碌。

我赶紧拿起相机拍摄。大客车位置高,俯拍效果好,整个拍摄过程有十几分钟,最后选到了一张比较满意的片子。

这次拍摄使我体会到,摄影人必须始终保持勤奋和敏捷的状态,这样才不至于错失良机。

《暮归》:时近傍晚,落日把最后的余晖洒向了原野。画面中两组人都踏上了归途。近景:一对青年男女骑着摩托车惬意地驶往回家的路;中景:头戴草帽的两个老妇正赶着她们的牛群疾步行走着;远景:一座座佛塔掩映在绿树丛中。

这张在缅甸拍摄的一张人文片,反映了这个国家的社会面貌,经济发展,传统文化等众多的信息。

《扫码支付》:去湘西一个悬崖上的苗寨采风。刚进寨子,有摄友向路边老人购买李子。“两斤,四块钱”,老人报了价格。因身边没带零钱,见摄友犹豫,老人马上举起手机,说道:“可以扫码支付”。多么有意义的瞬间啊,我在一边即刻用手机拍了一张。

摄影现在成了很多人退休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因路途遥远,情况不熟,安全因素等考量,人们往往会选择跟团采风的拍摄形式。

摄影作为一种艺术创作是很个性化的,作品要求独特性,唯一性。如何在集体拍摄的同时,拍出自己独有的东西,就需要在行摄途中仔细观察,及时捕捉,把握机会。

《酒坊趣事》:湘西苗寨的包谷烧是当地的非遗项目,也摄影人喜欢的拍摄内容。这张片子是在酒坊各项前期工作都安排停当,准备正式组织拍摄之前抢下的。当时有个小女孩调皮地拿起碗向大人要讨酒喝,边上的长辈被惹得哈哈大笑,人物动作轻松活泼,表情生动有趣,一派自然接地气的情态。

集体组织拍摄,很多时候高潮的出现往往就在序幕阶段。

《苗家姐妹玩抖音》:到湘西苗寨采风成了这几年的一个热点。那里也确实有吸引人之处。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居住环境,生活劳动的场景都是摄影爱好者的拍摄题材。

这张片子拍成之前,先组织拍摄了苗族姑娘载歌载舞的场面,快门声一阵接一阵,大家都拍得很尽兴。结束正式拍摄,摄影师们都收好相机准备转场,这时苗族姑娘们也高兴地聚在一起观看手机的录屏,旁边的小狗好奇地侧头看着她们。这么好的场景,这么自然的状态自然不能错过。哒哒哒。一个点射完成拍摄。

组团摄影,尾声决不能忽略,最后的闪光点可能会在这时出现。

《两个小僧侣》:缅甸是个全民信佛教的国度,行摄途中所遇所见佛教题材非常丰富,如何把握拍摄时机,拍出与同行者不一样的片子,确实很费心思。

一次领队安排一个拍摄场景,讲了大致的创作思路。凭心而论,所选环境不错:远郊野外,杂树丛丛,荒草萋萋,红砖佛塔历经岁月洗礼,有的分化斑驳,更有的已成断墙之势,一派历史的沧桑感。两个小僧侣的出现也暗合佛教传统生生不息之意。我在小僧侣走向拍摄地的行程中完成了自己的拍摄。当随行摄友在砖塔边按领队要求创作之时,我已在别处开始新的拍摄。

背影有远离之意,呈发散状渐行渐远,容易使人引发联想。与众多面对模特,狂按快门,生产大量同质化作品的摄友不同,我这一张就成了全团的唯一的画面。

《在家上网课》:去一个苗民家拍摄,刚进门,就看见苗民老夫妇身着民族服装围着自家灶头忙乎着。火舌从灶眼里呼呼窜出,热气,烟气,蒸蒸腾腾,场面很吸引人,随团摄影人哗的一下都围了上去。

不远处,一张小桌边静静地坐着一个女孩,桌上手机屏亮着,女孩认真地在做笔记。她的边上一只小花猫悠闲地舔着毛发。我在女孩身边轻轻地走动,调整机位,按下快门。事后了解她是在读大学生,因疫情只能在家用手机上网课。

花开数枝,各表一枝。即使团队出行,集体拍摄,也要养成独立思考,个性创作的习惯。

津门网作者 江新华:自由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国际摄影家联盟会员。从拍摄的第一天开始,我就认为摄影作品是摄影师的思想表达,情感体现,审美取向。我喜欢人文摄影,喜欢用自己的第三只眼睛去关注世界不断地发展变化;去捕捉人类社会积极向上的前进步伐;去展现各民族文化真善美的闪光点。

学习摄影至今,已有五十余幅作品在《中国摄影》,《大众摄影》,《数码摄影》,《人像摄影》,《数码世界》,《上海摄影》,《中国摄影报》,《人民摄影报》等专业刊物,报纸上发表;有三百多幅作品在国内外摄影大赛和展览中入选,入展,获奖。有四百多幅作品在尚图坊,津门网,今日头条,澎湃新闻,腾讯网,新浪网等网络平台发表。

2016年参加由上海摄影家协会举办的十人摄影联展《镜界》;出版十人摄影合集《镜界》。

2017年入选《人民摄影报—明星摄影家》栏目。

2018年获“全球华人人文摄影十杰”。

2019年获“全球华人人文摄影十杰”。

2019年获“上海摄影达人”称号。

我的摄影理念是:用自己的人文视角去体恤生活,观察世界;用自己的镜头语言去描绘心中的风景,讲述人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