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点最近,一个由00后高中生制作的访谈短片《灯火之下》火了,它揭开了一直以来被忽视的青少年抑郁症的真相。一方面,生理发育和心理发育的不平衡,以及同伴压力、学业竞争、社交媒体影响等,都成了导致像纯子这样的青少年患病的潜在因素。另一方面,来自家庭的忽视,以及社会的不理解,使很多青少年患者无法得到重视和救助。国家正在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校健康体检,这是好事,但同样需要注意筛查的准确性和隐私问题,谨防患者受到歧视和二次伤害。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陆莹 编丨Jennifer

“家长是青少年的全世界,但是家长往往造成和加重青少年抑郁。”

这是一位高中生的心声。

这几年,抑郁症逐渐走入公众视野,被认识、了解和关注,与此同时,抑郁症在尚未走出污名的情况下,遭遇了“人人皆抑郁”的戏谑和轻视。

当青春期与抑郁症相撞,要走出抑郁症带来的精神黑洞变得更加艰难。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10-19岁青少年中,有10%-20%患有精神卫生疾病,但未能得到充分诊断治疗,而抑郁症是青少年患病和残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国家卫健委有数据显示,中国17岁以下儿童和青少年人群中,将近3000万人受到情绪障碍行为问题困扰

今年9月份,国家卫健委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各个高中和高等院校将抑郁症筛查纳入学生健康体检内容,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测评结果异常学生给予重点关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青少年抑郁症正在受到社会关切,那么作为青少年本身,他们如何看待这个疾病?家长和老师作为与青少年们最密切接触的成年人,他们的“全世界”,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和孩子们一起面对?

“抑郁症就在身边”

2019年底开始,纯子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小组,参加China Thinks Big 创新研究项挑战(简称CTB,一项源自哈佛大学的国际级别高中生跨学科创新学术活动)。

三个00后高中生就此展开对青少年精神疾病相关情况的调查,并获得CTB全球总决赛三等奖。他们与其他同学合作制作的抑郁症访谈短片《灯火之下》在视频网站哔哩哔哩平台获得超过15万播放量。

纯子今年18岁,念初中时她第一次听闻有身边的同龄人患上抑郁症。

后来几年,她不时从其他人口中听说同龄人中有这样那样的精神疾病困扰,新闻报道也偶有提及。高中最后一年,抑郁症侵袭到纯子身上。

在短片《灯火之下》中,纯子说出了自己的经历。

有一段时间内,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和不太好的家庭氛围种种压力叠加,将她困住。她开始发呆、整夜地失眠,上课没有精神,走路也不注意,崴脚、摔跤这种小事变多了起来。

她说:“一开始只是生活中心情不好,到后来,心情不好就是生活的全部。”

广州市脑科医院教授陆小兵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青少年患上抑郁症有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多方面的原因。

“青少年这个阶段生理发育十分迅速,认知和社会性等方面也发生巨大变化,但心理发育的速度相对缓慢。当前,青少年的心理情绪受到同伴之间攀比压力、家庭学业期望值过高、青春期、数字媒体成瘾等多因素影响。”

和纯子一起一块调研的同学,在访谈几位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后才发现:“原来得抑郁症,不一定是因为遭遇的特别大的生活变故或打击,更可能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成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专家门诊部主任王勇,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醒公众,青少年抑郁症与成年人往往具有不同的典型特征。

“成人抑郁症往往是睡得少、醒得早、吃不下、不想动等状态;但青少年往往是吃得多、嗜睡、易发脾气、烦躁不安、注意力不集中,会对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

“抑郁症”三个字越来越多被人们听见、看见,但这还不并不真正意味着人们对它的了解有所加深。

在社交网站上,”我抑郁了“成了一种热潮,其中有戏谑、玩笑,被一些人轻松地当作“我不开心”的替换用法,纯子对此相当不忿,“这非常不尊重抑郁症患者。”

她非常清楚,被误解和轻视,对一个抑郁症患者有多大的影响。

正式求医之前的一段时间,纯子意识到自己脑中出现了一些“可怕的想法”,她向自己的老师发出过求救信息,告诉老师自己的状态很差、心情糟糕。

老师也耐心听她倾诉并宽慰她:“小姑娘大好年华,有什么想不开的,去跑两圈就好了。”就像大多数以为青春期只是有些小情绪而已的成年人一样。

“我当时就挺绝望的,眼泪流不出来的那种空洞洞的绝望。”纯子说。

“家庭是地狱,但更是解药”

王勇的临床经验告诉他,对未成年患者来说,抑郁症的产生大多和父母关系、家庭氛围有关。

“此外,我国抑郁症患者有一个特点,就是很多人会表现为不典型的隐匿型抑郁症,往往更关注躯体的症状,比如心慌、乏力、胃痛等,不愿承认自己有情绪的问题,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精神疾病的病耻感,令很多家长根本拒绝承认孩子患有抑郁症,甚至不认为抑郁症是一种疾病。对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灾难性的前兆。“家长就是青少年的全世界。”

病耻感也是纯子和伙伴们研究精神疾病和青少年患者的焦点。她真切地感受到家长的不理解给人带来的伤害。

她说:“未成年人本身就更缺乏需求帮助和途径和能力,仅仅最实际的一点,看病、吃药所需要的费用都不得不依赖家长的支持。而且精神疾病很难靠一个人的力量走出来,非常需要家庭的援助和支持。

纯子在自身经历和研究访谈中发现,事实上大部分青少年患者在意识到自己状态极差、有自杀念头时,都在第一时间选择了向父母请求援助,不幸的是其中部分人在第一次求助的时候,被父母忽略或搪塞了回来。

父母要么是不相信,要么是觉得你说的话很晦气,觉得孩子小题大做,作业真的留的太少了。这些东西其实会给青少年带来很毁灭性的打击。

如果孩子真是罹患了精神疾病,一句简单常见的‘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实际彻底将问题的来源归给了青少年自己身上。

专家认为,青少年正处于神经系统发育的重要时期也是性格发育的重要阶段,接触的信息量巨大,面临的压力大,各种诱惑也特别多。

抑郁的发生有遗传因素,也有环境对个人的塑造,不能单纯归因为孩子“不够坚强”,而忽略每个人对压力的适应能力。

家长要注意到,抑郁情绪不等于抑郁症,但解决不好,也很有可能成为孩子成年以后产生心理问题的诱因。

王勇的建议是 :首先,对于未成年患者,家庭支持系统至关重要。单纯的药物治疗对未成年患者来说,可能难以达到完全康复。

其次,父母经常在孩子面前争吵、对孩子过度关注保护或者经常忽略孩子的感受,都会影响孩子治疗。

父母要尽量营造平等、和睦的家庭氛围,现在很多家长工作都很忙,但还是要留出时间跟孩子沟通。像体罚、游学营、培训班之类都是没有用的,父母要去尝试理解孩子的感受,而不是靠打压和惩罚。”

最重要的一条是,第一时间发现应该要到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或者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尽早进行规范的、系统的治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筛查了,然后呢?”

国家卫健委新发布的工作方案提出,要筛查高中及高校的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纯子的心情有点复杂。

一方面这的确说明抑郁症,尤其是青少年的抑郁症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关注,另一方面,她不得不问,然后呢?

《人民日报》评论部近期发表评论:“筛查,是发现抑郁症患者第一步。推广抑郁症筛查,不是要给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贴上标签,而是要通过筛查进而精准施策。”

纯子的隐忧不是没有道理。

她担心,政策落地如果后续支持无法得到保障,隐私保护不周,筛查反而可能好事变坏事。

“考虑到社会对于精神疾病的歧视确实存在,学生被筛查出抑郁症,会不会被暴露出来,遭遇到更具体的社会歧视?”纯子说。

她和其他青少年患者还有非常实际的困扰:“被筛查出抑郁症,会不会减少我的学习机会,不让我保研?被区别对待?”

上海精神卫生中心住院医师姚灏也有忧虑。

他撰文指出,筛查是帮助潜在患者的重要手段,但在国际上这也是一个颇具争议的方式。它不能代替有效的治疗方式,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将问题复杂化,而由于筛查方式的限制,很可能产生误报,结果反而对被筛查者产生伤害。

纯子了解到,为了避免可能的伤害和歧视,有患者选择“瞎填”,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在问卷上的“正常人”。

其实,这些担忧都指向了在抑郁症病耻感较高的中国社会,破除精神疾病的污名化、歧视,减少歧视带来的二次伤害,增进公众了解将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灯火之下》的评论区有500多条评论,许多人深有感触,感谢UP主说出了心声,说得太真实了。有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也有人提醒在这里取暖的“疑似患者”尽早做正规检查。

一条来自一位母亲的评论让纯子印象特别深刻:“那位母亲在评论里面说,我曾经不了解抑郁症,有偏见和歧视,看了这个视频之后,我向这些患者道歉,我曾经的认识是错误的。”

在家庭支持下,与抑郁症对抗了一年左右,纯子幸运地康复了。

她希望视频可以解开大家对抑郁症的误解,多少增添一些了解;也希望大家对包括抑郁症在内的精神疾病多点包容,“像对待普通身体疾病一样对待它”;希望大家不要随便看网上的信息就对号入座,有事及时求医。

高中毕业,18岁女生纯子已经选定了她的毕生志业,接下来的第一步是希望能到到世界顶尖的大学攻读心理学专业。

(应受访者要求,纯子为化名)

阅读3500+篇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