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在中国已经演绎上千年历史。以前能写上书法的都是达官贵族、家族显赫之辈,而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敢想也很少机会接触到,普通老百姓也因要解决温饱问题根本就没这闲情雅致去理会这些(吃饭都吃不饱,哪来心思想这个哦)。所以说,琴棋书画在以前都是登高雅之堂、入文人墨客之殿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现如今呢,书法对我们来说太普通了,任何人想写写都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在今天讲究高科技的互联网年代,书法好像变得可有可无似的。只有那些对书法稍微有点喜好的除外。难道书法到今天的地步就真的那么的尴尬了吗?

其实,也全然不是这样,有些人还是把我们书法这门国粹传承下来的了,且还做的很好;有些人还把它发扬光大了呢,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了。他们对书法的热爱对书法的推广可以说做到了极致。这群人真的值得称赞和值得我们去学习,毕竟,书法是中国的国粹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术业有专攻。即使在这么一门冷门的学科里,照样有人做得十分出色。我说的是现代的人。更不说在古时候了,那更是人才辈出了;就是有这个原因,才会造就了一个个有名的书法大家、和造就了书法的各种派别与种类的结果之分了。不管是书法的书体方面还是各种书法的理论和认知方面,都已是很全面很成熟了,而在这其中,也少不了有个性非常鲜明的个例和书法观;比如说书法大师于右任的书法观,我个人就认为很有意思、也很有特点。

那我们就来看看他对书法的认知观点有哪些独特之处吧?!

“我写字没有任何禁忌,执笔、展纸、坐法,一切顺乎自然……在动笔的时候,我决不因为迁就美观而违犯自然,因为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因为自然之波澜以为波澜,乃为致文。泥古非也,拟古亦非也。无古人之气息,非也;尽古人之面貌亦非也。以浩浩感慨之致,卷舒其间,是古是我,即古即我,乃为得之。

二王之书,未必皆巧,而各有奇趣,甚者愈拙而愈妍,以其笔笔皆活,随意可生姿态也。试以纸覆古人名帖仿书之,点画部位无差也,而妍媸悬殊者,笔活与笔死也。”

我们从其中可以领略到他的精髓,他表明的意思就很明显了,他写书法时是很随意的、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的约束、不会想那么多、想写时就写,顺应自然、自然天成,这样写出来的作品就是一种美。他认为的“自然本身就是一种美!”,不过于强求不过于对自己的苟刻,放开自己放开思想放开双手,做到心中无我的境地,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有生命、才有境界。

这领会这认知也是绝了,在今天看来,我们可以把他称之为“非常有个性”。对的,于右任就是一个非常有个性、有自己观点的一名书法家和政治家,他写出来的作品与“双王”与“柳颜”没有比拟之处,可是他的书法体十分的亮眼、十分的悦目,也得到广大的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在当时影响也是十分的深远,以致于很多人效仿他的字体。能做到这一点,也算是成功了,算是出色的一名书法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家都知道,于右任跨越两个时代的人物,他是国民党元老级别的人物。他出生时是清朝的中晚期、成熟于民国初期。他经历过“八股文”的浸泡、也尝试过科举的甄选、更目睹过“八国联军”对我国的羞辱。他创办过报社、也做过校长、当过总司令、更创办过书法研究院。

可以说,他的一生非常的传奇,也是一名十分出色的“天才”,很多人都封他为“多才多艺又有能量的书法大师”。

而我本人对他的书法是欣赏有嘉,亦甚是喜爱,我对他的书法作品的“个性”可以归纳以下十点:

1、 看似散漫无形却又行云流水。

2、看似无章无法却又胜有章有法。

3、看似无根无源却又内含博大精深。

4、看似无声无色却又潇洒洒脱。

5、看似盲目使然却又顺其自然。

6、看似脱缰之马却又驾驭凌云。

7、看似一成不变却又不变应万变。

8、看似千丝万缕却又有条不紊。

9、看似漂浮不定却又凝神专注。

10、看似自成一派却又万物归宗。

他写的草书体果然个性鲜明、风格独特、富含韵味,如今细细品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

确实不错,不管是他做人做事方面,还是书法方面,个性都是十分鲜明光亮,爱憎分明、黑白清晰、性格豪迈耿直。

而可惜的是,晚年却因政治原因抑郁成疾,病逝于我国台北,享年86岁。

好了,个人拙见,若有问题请在评论区给我指正吧,继续加油才会继续地进步;如果喜欢我的话,就请关注我吧,我往后会更新更多的内容呈现大家,谢谢您的关照!

附:于右任简历如下:

“1879年(清光绪五年),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东关河道巷。

1895年(清光绪二十一年)以第一名bai成绩考入县学,成为秀才。

1897年(清光绪二十三年),在三原宏道书院、泾阳味经书院和西安关中书院继续求学,受教于刘古愚,与吴宓、张季鸾并称为“关学”余脉。

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参加岁试,以第一名成绩补钵膳生,被陕西提督学政叶尔恺誉为“西北奇才”。

1900年(清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光绪帝出逃西安,参加“跪迎”,写下诗篇,自编成《半哭半笑楼诗草》,于1903年冬在三原印行。

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清廷下令拿办于右任。于逃离开封到上海,化名刘学裕,入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读书。

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于右任出钱、出关系另行筹组复旦公学(今复旦大学),中秋节正式开学。

1906年4月(清光绪三十二年),于右任为创办《神州日报》赴日本考察新闻并募集办报经费,在日本得会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

1907年起(清宣统二年),先后创办《神州日报》、《民立报》积极宣传民主革命。

1912年春,于右任辞职,回上海继续办报。“二次革命”失败,《民立报》被查封,于避居日本,从事反袁斗争。

1922年10月,于右任创办上海大学并担任校长。1924年,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右任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

1926年,与冯玉祥、刘觉民等人解救西安之围,出任驻陕总司令。担任国民政府审计院长、监察院长。

1928年9月,担任私立南通大学校董(1930年11月,私立南通大学更名为私立南通学院)。

1929年始,从事历代草书之研究,1932年发起成立草书研究社,创办《草书月刊》。

1932年秋,筹备建设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964年,因为政治原因而长期郁闷成疾,病逝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