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公元十四世纪下半叶至十七世纪中叶,在这两百七十六年的时间里,这个由汉族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明朝,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它独特的光辉。它曾经将中国的经济、艺术、文学都推向了世界舞台,但是货币作为经济制度的载体,却没有在当时走向国际化的道路,并且始终处于一种半商品半信用的财政制度下。明朝当时所发行的纸币往往难以为继,而以铜钱为代表的金属货币却一直活跃在各个朝代的不同阶层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纸币流通的中断往往跟不健全的政府信用体系、难以把控的市场供需平衡、铸币监管部门权威性的丧失等方面有关。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这一时期货币也产生了一些不同以往的特点。

一、明朝采用"钱钞并行"的经济制度,货币发展较为成熟

纸币的出现提升了货币的流通性

夏朝的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从易碎的海贝到铜制贝币,金属货币发展到春秋战国时期,则形成了四大金属货币体系:布币、刀币、蚁币钱,环钱。虽然这一时期的金属货币种类繁多,但都只在一定地域内流通,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的基础上改进的汉代"五铢钱"成为我国历史上流通最久的金属货币,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铜钱"。

而到了北宋初年,仍然把铜钱作为主要货币,但与此同时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交子最初只是用于四川商人之间用作现金保管的一种存取款凭证。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后改为政府统一印制,正式发行"官交子",随后又因通货膨胀,交子贬值,而改用"钱引"。纸币使得跨区域间的贸易更为便利,促进了货币制度的进步。

"丝绸之路"使得白银大量流入

航海业在明朝十分发达,并且航海技术也居于世界前列。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将明朝"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遍布整个世界,这使得中国强大的国力第一次完全展现在世人眼中。明朝进行海上贸易的主要目的是宣扬国威,跟其他欧洲国家通过海上侵略扩张、肆意掠夺,用以积累财富的根本目的有着很大的不同。

明朝将丝绸、瓷器、茶叶等具有鲜明中国特点的物品带向了全世界,同时大量的白银的流入,也使得白银成为一种商品货币在明朝流通,但它不是完整形态下的货币。通常情况下是由铸币部门将其加工成各种形状,其中以"船形"最为常见,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谓的"银锭"。这是由于白银本身的价值性造成的,白银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了货币贸易和财政税收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钱钞并行"是国家无力为继公共信用而采取的手段

国家政局稳定是中央集权的基础,也是经济制度发展的基石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任何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都离不开统一的政治基础。每一个大一统国家成立之初,都会首先解决货币混乱的局面,也就是进行一系列的货币改革。通过统一货币的方式,来保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恢复国民经济秩序,提供百姓生活的最低保障,让百姓能够过上平稳安宁的生活,从而达到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的最终目的。

统一的国家政权是整个社会最底层的基石。明朝如果没有解决元朝末年的蒙古族战乱以及国家疆界的问题,就无法保证在统一货币的进程中,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进而就无法进行经济上的发展。而货币统一,就是解决战争经济损失、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最好方式。

私人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促进了货币制度的繁荣

"处近海,多犀、象、毒冒、珠玑、银、铜、果、布之凑,中国往商贾者多取富焉。"——《汉书·地理志》

早在汉代的典籍中,就已经提到了陆上"丝绸之路"商人到中原以外的西域各国进行贸易的情形。而到了明朝,由于有很大一部分农民选择从事商业贸易这一条道路,他们往往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财富,进而成为掌控一个地区经济控制权的大资本家,同时这个地域内的商人会联合起来,控制当地经济的发展,所以在明期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商帮。

而另一部分农民转变成个体手工业者,而手工业者也往往摆脱了官府的控制,成为民间私营手工业的主导者,他们手中掌握着许多不外传的独家技术,使得这一时期的私营手工业经济得到了充分发展。

由于此时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锐减,很多地区出现了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也有一部分地区,为了获得经济上的发展,获得更多的收入,将原本种植农产品的土地,改为种植经济作物。这也有赖于"海上丝绸之路"将许多作物的种子传入中国。

所以粮食的缺口使得跨区域间的贸易更为频繁,也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并且使得百姓对于货币的选择和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时贸易运输的货物不仅仅局限于粮食,还有一些向外输送的手工小商品、贵重精美的器物,但主要还是为了解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粮食问题。所以明清时期流传着"湖广熟,天下熟"这一句俗语,这也体现了当时经济的发展的一个时代特点。

"士农工商"思想的变化,促进了商人社会地位的提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的农业国家。在上古时期,人们认为从事商品交易的人是"末流",国家通常会限制这一类人的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是农民的赋税,不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威胁国家的统治。而两宋时期作为我国历史上商品经济的繁荣时期,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开始变化。

发展到明朝时,商品经济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巅峰。人们原有观念中的"士农工商"思想,已经发生了很大转变,百姓甚至愿意加入商人的队伍之中,此时商人已经成了"财富"职业的象征,百姓能够依靠商业贸易积聚财富,从而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明朝这时的财政税收有很大一部分也是由经济贸易所产生的。

国家铸币垄断权期望的落空,造成货币难以统一生产

明初,国家就发行了被称为为"大明宝钞"的纸币,但是当时民间并不认可"宝钞",民间所流通的纸币也大多是由私人机构所发行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国家公共信用体制的缺失所造成的,也就是明朝公共信用基础没有在民众中得到良好的构建。百姓拒绝使用"宝钞",跟国家过度发行所造成的纸币贬值,而导致的通货膨胀有直接的关系,所以纸币在明朝一度退出过历史舞台。

而作为最基本的金属货币——铜钱,也曾因为国家铜矿减产,所以造成官铸铜钱重量的减少,使得民间私铸铜钱尤为盛行。国家无法完成铸币权的完全垄断,究其本质就是由于铜钱本身的价值和货币价值之间不对等关系所造成的。

三、民间私铸现象的盛行,弥补了明朝货币信用体制的缺失

民间机构扩张信用基础,弥补了官铸货币的不足,稳定了市场供需平衡

"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史记·货殖列传》

商品和市场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在明朝,私币的发行,较好地平衡了市场的货币供需,但是私铸货币是无法完全彻底代替国家所发行的货币。因此,国家需要建立起公共信用体制,夯实信用基础来保障货币能够顺利在市场中流通,规范货币铸造的一系列标准,并且进行有效的管理。

建立完整货币制度同时要求国家能保证实施行之有效的货币制度制定权,保证国家主体在监管方面拥有绝对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货币制度只能受市场调配,而不应该受其他外界任何因素的影响。明朝的统治者想要完全掌控货币的铸造和发行,但却事与愿违。虽然国家在货币铸造中占据着较为有利的地位,但是民间私铸的现象一直难以禁绝。

不光是明朝的监管部门无法保证其权威性和强制性,整个封建时期,都没能做到拥有完整的铸币权,从而使得民间货币的泛滥,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私铸的货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官铸货币的不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铸币权的分离为货币制度发展埋下了隐患

铸币权的分离必然给国家的经济制度的发展埋下了祸患,任何不稳定的因素都有可能会导致在今后某一个时间点经济体制的崩溃。而一个国家机器的崩坏,在货币制度上的表现就是大量纸币贬值,无力调控货币、难以控制经济平稳发展;金属货币价值的不对等性严重失衡。所以我们必须要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推进货币改革,明朝的货币制度也对后世的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语

国家的政局、经济的发展水平、百姓的思想观念等方面无不影响着我国货币制度的发展。纸币的发行是国家为了弥补货币制度财政性的不足,而纸币始终难以彻底取代金属铸币的原因就是政府公共信用没有达到其发行信用保障的限度。货币制度的发展总体上呈现出一个波动式的状态,这是由于国家的信用体系和金属货币本身的价值始终相互关联。也就是我国货币在明朝中叶之前,一直是铜本位制,并始终处在一个半信用半商品的财政货币制度下。

纸币的发行是国家为了弥补货币制度财政性的不足,而纸币始终难以彻底取代金属铸币的原因就是政府公共信用没有达到其发行信用保障的限度。所以公共信用体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至关重要,纸币的流通是历史选择的必然,我们应该夯实信用基础,建立有序高效的货币制度。

参考文献:

《汉书·地理志》

《史记·货殖列传》

《明会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