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伟大梦想,奋斗以成。

今年是我市建市60周年。60年来,我市始终与党同心、与祖国同行、与时代同步。

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重大跨越,城市转型实现历史性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取得历史性重大成就,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重大变化,形象品位实现历史性重大提升,民生福祉实现历史性重大改善。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对安徽提出的“一大目标”和“五个扎实”工作任务,加快实施中国碳谷·绿金淮北发展战略,实现了煤城到美城的华丽转身。

成绩的取得,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结果,是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全方位落地、创造性转化的结果,也是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的结果。

尤其是近五年来,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数次来淮调研,并多次对我市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

2015年6月,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的李锦斌来淮调研,在深入研判淮北发展历程、现状、趋势、前景的基础上,提出产业转型、发展转轨、城市转向、动力转换的“四转”要求。

2017年8月,省委书记李锦斌时隔两年再次来淮调研,进行全方位的把脉定向,给予系统的科学指导,特别是根据形势变化,结合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提出“34155”的目标和要求,即“三大目标”“四转一享”的总体要求和“五抓五推”具体举措。

2018年至2020年期间,李锦斌书记又三次来淮,帮助淮北解决一批事关转型发展的重大问题。

省长李国英2015年8月(时任省委副书记)来淮调研时要求淮北“以小博大、以老促新、以水宜居、以城带乡、以链招商”;2018年1月省人代会期间在淮北代表团提出“坚持登峰造极、化害为利、强化优势、无中生有,勇闯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要求;2019年10月来淮调研时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发挥优势,补齐短板,接续动能,大力开拓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有效路径。

关心与关怀,化作前行动力;信念与信心,为新征程壮行。

五年来,我市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紧紧围绕“四转一享”等要求,完善工作思路,强化工作举措,狠抓任务落实,积极推动高碳资源低碳利用、黑金城市绿金发展,成功蹚出一条资源型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路。

2019年7月21日和2020年6月20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分别刊发《淮北转型十年有成》《安徽淮北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之路》,全面展示淮北推动高质量转型发展的生动实践。

产业转型首在创新驱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8月19日必将载入淮北陶铝新材料产业发展史册。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在创新馆仔细察看了陶铝新材料,对这一产业发展给予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我市上下为之欢欣鼓舞。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激动和自豪的背后是淮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行动。

加快转型发展,必须过坎,关键是创新发展、新旧动能转换。

五年来,我市坚持创新是第一动力,认真落实“产业转型首在创新驱动”要求,持续推动产业、技术、企业等各方面创新,着力破解产业结构单一的难题,为高质量转型发展打造强劲引擎。

传统产业,我们做优。技术改造、技术进步、技术创新是突破口。1至8月份,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同比增长11.0%,居全省第1位。

国家示范工程平山电厂二期135万千瓦新型高效洁净煤发电机组,每发一度电仅耗煤251克,成为世界燃煤发电的绿色标杆,斩获“年度全球洁净煤领导者奖”。

新兴产业,坚持壮大。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聚焦碳基、铝基、硅基、生物基、高端装备制造、大数据产业“四基一高一大”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1至8月份,全市战新产业产值增速达30.7%,居全省第2位,“四基一高”产业产值占比达42.3%。

先进高分子结构材料、陶铝新材料和铝基高端金属材料成为省重大新兴产业基地。尤其是陶铝新材料产业已成为引领产业升级的突破口。

我市与中国商飞、中国商发、宝武集团、中铝集团、上海汽车等企业合作持续深化,相关产品在航空航天、军工和汽车轻量化等多领域加快应用,高性能陶铝活塞产业化项目入选科技部重点专项。

未来3至5年,陶铝及铝基新材料、碳基新材料、硅基和生物基将形成“四基三千亿”产值规模。

着眼长远,必须提升创新能力。我市以创建省级创新型城市为引领,“政产学研用金”协同推进绿金科创大走廊、东部科教新城、国家高新区“三区联创”,加速集聚创新资源,激活创新动能。

1至8月份,全市完成技术合同吸纳额16.37亿元,在全省科技奖励大会获奖13项,分别居全省第5、第6位。

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14年底的7.6:63.4:29,调整为今年上半年的7.9:41.3:50.8。这表明我市正逐步摆脱资源依赖,经济增长由工业主导转向服务业、工业共同主导的产业结构新格局。

发展转轨重在城乡协调

依山建城变拥湖发展,“工业锈带”变“生活秀带”,破旧村落变美丽乡村,咱的家美美的,淮北的老百姓幸福满满的。

青龙山铁路无水港海铁联运畅外贸,浍河航道通江达海,淮—宿—蚌、淮—宿—阜城际铁路等项目年内将开工建设,人出行、货运输更加便捷。

44940个事项实现“全程网办”,与长三角城市实现76个事项“异地通办”,我市荣获中国智慧品牌创新城市称号。

淮北的房子“只住不炒”,近三年来,平均每年销售约2万套新商品住宅,大多是市内外农民进城购房。1至8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房地产投资增速分别位居全省第1、第5位。

这一切,是城乡协调、发展转轨带来的好处。

长期以来,“二元结构”如同一道高墙横亘在城乡之间。

只有消除差距,城乡才能并肩前行。在淮北,发展转轨重在城乡协调,城乡基本上做到了“无缝对接”。

如何做到?淮北的指针是:群众关心什么就做什么。

五年来,我市坚持全域统筹,促进城乡在规划布局、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相互融合。

谋全局,“多规合一”且将“公园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构建“市域一体、产城共兴、拥湖发展”现代城市格局,城镇化率达65.88%,居全省第四、皖北第一。

落细处,解决老百姓关注的历史遗留“难办证”问题11万户,改造棚户区14万户,创新做法得到国家层面认可,房企破产和解“淮北模式”写入最高法工作报告。

看长远,高标准推进东部新城、南部次中心、高铁新区、凤凰新城、双堆集中心镇新城等新城新区建设,农民进城,人口集聚。

在城市,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市智慧大脑”逐步统管公安、城管、教育、医疗、林业等领域,“无线城市”实现主城区全覆盖。

与阿里、科大讯飞、清华紫光等IT领军企业深度交流,大数据产业发展吸引互补型企业、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产业生态进一步完善。

在乡村,统筹做好“三农”工作,夏粮生产十七连丰,今年小麦单产居全省第一,濉溪县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

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三变”改革覆盖率达100%,上半年全市村居集体经济收入达1110.23万元。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5.6%,增幅居全省第8位。

城市转向贵在绿色发展

2019年11月14日,第十届中华环境奖颁奖,淮北成为全国唯一获此殊荣的地级市!

2020年6月10日,《中国环境报》刊发《践行“两山”理念 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淮北样板》。

2020年8月14日,人民网刊发《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 推动“矿山城市”向“公园城市”转变》,宣传推介我市相关经验做法。

五年来,我市把好生态环保红线,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打通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转换通道。

150多亿元累计综合治理采煤沉陷地19.8万亩,妥善解决近20万失地农民生产生活问题。“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稳建厂、沉修路、半稳半沉种上树”的治理模式成为全国典范。

开门即见绿,醒来听鸟鸣。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43平方米,公园绿地服务半径对居住区的覆盖率为80.5%。

42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山水生态达200平方公里,湿地保护率达40.6%,绿金湖、碳谷湖、南湖及圆梦岛等众多湖泊湿地、滨湖公园,蓝天、碧水、天鹅、白鹭和游人构成一幅绝美画面。

切实抓好环保突出问题整改,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省“23+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完成率居全省前列。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大气网格化精细监测监管等信息化手段,保障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高质量推进,截至10月11日,全市空气优良天数占比同比上升10.6个百分点。

扎实开展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8条黑臭水体整治全部达到“初见成效”标准,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赢得百姓点赞。

“七步造林法”持续优化推广,相山森林公园晋升“国家级”,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0.53%,农田林网控制率达85%,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绿化模范城市。

在全省率先出台创建全国林长制示范区实施方案,河(湖)长制省级考核连续三年优秀。

低碳节能、惜水护绿成为市民自发行为,我市获评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

昔日煤灰蔽日、沉陷遍地的“矿山城市”,如今是山水在城中、城在山水中的“公园城市”。

动力转换要在改革开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年来,我市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先导力量,狠抓改革开放这个关键一招,抢抓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机遇,坚持全方位对外开放,持之以恒走开放融通、互利共赢之路,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着力打造内陆开放新高地。

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和方向,全方位、高水平的新一轮对外开放渐次展开。

8个领域、62项改革任务稳步推进,多项改革试点成果在全省乃至全国复制推广。深化改革工作连续四年全省考核第一。

1550项权力事项、行政审批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全程网办”试点清单任务数全省第一,企业开办在全省率先实现1日办结,不动产登记在全省率先实现3日办结。

城市综合信用指数继续保持全国前列,我市荣获第二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城市。

争当深化改革排头兵的同时,我市积极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

今年1至8月份累计新签约项目131个、新开工95个。其中,引进总投资20亿元中旗科技、68亿元英科医疗等优质项目,与中国宝武集团和上海交通大学签署陶铝新材料产业合作协议。

持续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正式加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成功举办第二届淮海经济区协同发展座谈会。与上海申能、上海电气、上海华谊等大企业成功合作。两批共60名年轻党政干部深入上海各区学习锻炼。

紧紧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贯通“优化环境—招商引智—调度项目—扩大投资—提升服务—培育消费—推动进出口”的经济双循环链条。今年1至8月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0%,居全省第5位。

今年上半年,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压力下,全市GDP同比增长1.5%,居全省第4,实现“二季红、半年正”;1至8月份,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民间投资、工业投资、财政收入增速分别居全省第1、第2、第3、第6位。

根本目的在于共建共享

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五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线”“守住脱贫底线”“筑牢社会稳定防线”等要求,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持续增进民生福祉。

在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大考中,我市迅速应急反应、紧急动员部署、统筹研究谋划、科学指挥调度。

发扬新时代“三全”精神,联防联控,群防群治,创新推进“三防两抓”,全面推行党组织、党员、干部“三报到”制度,在全省率先建立“四同三同时”“六库六策”等机制。

在全省较早实施以社区为重点的分区分级差异化防控,较早列入全域低风险地区,较早实现本地病例“清零”,较早按下发展“重启键”,全力以赴把疫情造成的损失抢回来、补回来,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在脱贫攻坚收官战中,扎实开展“抗补促”专项行动,并结合淮北实际增加了“推振兴”内容,20位市级领导干部每人牵头督导一个镇(街道),做到指挥在一线、督战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

扎实推进中央脱贫攻坚专项巡视“回头看”反馈问题和国家、省考核发现问题整改工作,49个“354+7”问题全部整改到位,并进行持续深化提升。“三保障一安全”重点任务顺利完成,整体工作呈现良好态势。

在文明创建阵地战中,男女老少齐上阵,创建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向全域覆盖,誓夺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

160位市民入选中国好人榜,人口占比稳居全国第一,第六次获评“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跻身全国第二批新时代文明实践试点地区。

在民生保障持久战中,民生领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80%以上,民生工程连续十年稳居全省第一方阵。

我市成功入选紧密型城市医联体省级试点市。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工作获国家卫健委肯定,在全国现场会上作交流发言。

淮师大信息学院转设为淮北理工学院(筹),淮北圆了“自办本科高校梦”。华东师范大学和港利集团投资25亿元的华师大淮北港利实验学校即将建成。

在风险隐患歼灭战中,成功获批创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市。1至8月份全市信访批次和人次同比分别下降21.8%和53.9%,网上信访工作继续保持全省领先。

持续推进自治、德治、法治、智治有机融合,创新“网格党小组+民情议事会”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模式,“一组一会、三治融合”基层社会治理经验入选《中国城乡社区治理蓝皮书(2019)》。

根治房地产领域“难办证”问题、推动治理现代化的先进经验上榜2020年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全国优秀案例榜单。

一个个数字、一项项举措背后,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效,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9年末淮北常住人口高于户籍人口8.3万人,连续6年保持人口净流入。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

当前,我市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坚决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精神,聚焦打造“苏鲁豫皖四省交汇区域开放创新新高地、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国资源型城市绿色转型发展样板区和民生福祉更加厚实的幸福城”目标要求,突出重点任务,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实现更大作为,在加快建设中国碳谷·绿金淮北上取得新的更大进展。

转型攻坚,逐梦而行。淮北,在奋斗前行中继续书写精彩答卷。

淮北市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黄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