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沈音课题组利用三维表观基因组图谱”精读”大脑发育的基因调控机制

来源:小柯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0月14日晚23时,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沈音课题组和神经生物学家Arnold Kriegstein, 克利夫兰医学中心的统计学家胡明在Nature发表了题为“Cell-type-specific 3D epigenomes in the developing human cortex”的文章。该研究分离获取了皮层发育过程中关键细胞种群,首次绘制了脑细胞类型特异的3D表观遗传学信息图谱。基于该图谱研究人员发现了在细胞命运决定过程中顺式作用元件调控基因表达的新规律,并为研究大脑发育和神经精神疾病的遗传学本质提供了新的参考数据。

在这项工作中,研究团队中的杨晓宇博士还开发了一种名为“ CRISPRview”的新方法。该方法结合CRISPR基因编辑、免疫染色和单分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可以直接在早期大脑发育的原代细胞中验证顺式作用元件的基因调控功能。CRISPRview在人脑原代细胞混合培养体系上使用CRISPR工具,首次达到以单细胞、单分子分辨率精确地测读DNA序列如何调控基因表达。这个工具对以后精准研究体内细胞中DNA序列的功能有重大意义。

2,Nature | 张哲/杨竞组共同揭示NAD+介导的神经细胞“杀手”Sarm1蛋白的活性调节机制

来源:细胞

NAD+介导的Sarm1蛋白的活性调节机制

10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哲和杨竞课题组合作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题为“The NAD+-mediated self-inhibition mechanism of pro-neurodegenerative Sarm1”的文章,揭示了NAD+介导的Sarm1蛋白的活性调节机制。

该文章首先使用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解析了Sarm1全长蛋白分辨率为2.6 的结构。结构显示,Sarm1蛋白自身以环状的八聚体形式存在,ARM结构域(Sarm1ARM)通过与TIR结构域(Sarm1TIR)的相互作用抑制了Sarm1TIR水解NAD+的活性。利用这种方式,Sarm1蛋白维持了自身在健康神经元中的活性抑制状态。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全长Sarm1蛋白降解NAD+活性的动力学分析发现,高浓度的NAD+对Sarm1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由此显示该蛋白中除了Sarm1TIR的NAD+底物结合位点外,还应该存在一个NAD+的别构调节位点,NAD+通过这种方式对Sarm1蛋白的水解酶活性发挥负调节作用。作者进一步解析了Sarm1蛋白与NAD+复合物的冷冻电镜结构,在Sarm1ARM中成功发现了这个全新的NAD+结合位点。接下来,通过生物化学和神经生物学等实验,作者对这个重要的NAD+别构调节位点进行了验证,同时揭示了其对于Sarm1蛋白NAD+水解活性以及轴突退行的关键抑制作用。

3,Nature | 不同渴感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来源:BioAr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遗传学手段激活特定类型神经元可以引发特定类型液体摄入行为

10月14日,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Yuki Oka课题组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文章“The cellular basis of distinct thirst modalities”。在这项研究中,作者主要通过单细胞转录组学和光遗传学手段,证明不同致渴刺激(dipsogenic stimulus)由终板(lamina terminalis, LT)和室周器官(Circumventricular organs, CVOs)神经元的独特组合参与调节,对这些特异性细胞类型的光遗传操纵概括了由两种不同致渴刺激引起的水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流体偏好。总之,作者阐明口渴是一种多模式生理状态,由哺乳动物大脑中特定类型神经元所介导。

4,【Science子刊】还在熬夜吗?科学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将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加快癌细胞增殖!

来源:转化医学网

研究昼夜节律,在医学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并对生物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起着促进作用。最近有一项新研究表明,慢性时差(chronic jet lag)会改变肿瘤细胞周围的微环境,使其对肿瘤的生长更有利,也阻碍了人体的自然免疫防御。

该研究由弗吉尼亚理工学院弗兰林生命科学研究所副教授Carla Finkielstein和阿根廷国立基尔梅斯大学的教授Diego Golombek领导,并于10月14日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题为“Circadian disruption promotes tumor-immune microenvironment remodeling favoring tumor cell proliferation”。

5,难与酒虫说“byebye”,除了自己意志力不坚定,还可能怪它

来源:科技工作者

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的最新研究表明,低水平铅暴露对小鼠的影响可以解释为什么有些依赖酒精的人戒酒后会出现复饮。研究发现,童年时期有铅接触史的成人在戒酒后更容易复饮。相关结果于当地时间10月13日发表在《神经药理学》上。

这项研究表明,即使在童年时期、青春期仅有低水平的铅接触史(比如:在老工业城市长大的孩子可能仅因正常玩耍时踢翻尘土就暴露在含铅环境中),也足以增加成人戒酒后的酗酒复发率。结果还表明,负责摄取神经递质谷氨酸盐的蛋白质在大脑背外侧纹状体(与药物成瘾相关的脑区)的表达减少可能与上述效应有关。谷氨酸在背外侧纹状体功能的执行控制中起关键作用。因此,谷氨酸信号传导障碍很可能与这种酒精依赖性(戒酒的人复发饮酒)有关。

6,疫情期间恐惧情绪和集体主义如何影响公众的防疫倾向

来源:朱廷劭研究组

数据采集及心理指标计算流程

研究发现,尽管新冠疫情让人们普遍感到恐惧,但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之间的防疫行为差异依旧存在。基于对疫情期间社会现象的观察,并结合文化心理学的观点,引入文化价值观变量有助于理解上述现象背后的机制。病原体流行假说认为,与个体主义相比,集体主义的文化价值观由于更加强调内群性(inner-group)和群体保护行为,因此有利于在疫病盛行时期保护个体免受外来病原体的感染,进而遏制疾病的传播。

中国科学院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朱廷劭研究组以社交媒体为研究工具,考察了疫情期间民众恐惧心理和集体主义价值观对其防疫倾向的联合影响。研究首次证实了文化因素与情绪因素在流行病防护中的联合作用,对于当下乃至此后的疫情防控类工作具有一定启示。研究成果发表于BMC Public Health。

7,警惕!英国报告首例与COVID-19相关的突发性听力损失病例

来源:生物探索

10月13日,全球最大的单体病例报告库《BMJ Case Report》报告了一项与COVID-19相关的突发性永久听力损失病例:一名45岁的哮喘患者在医院接受COVID-19治疗时出现了突然发作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SSNHL),而这种听力损失是永久性的。

8,研究发现:“善意的谎言”,正在伤害女性

来源:国际科学

“善意的谎言”(White Lies)这个词本身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了,显然它是一个有用的沟通策略。甚至有人建议在工作中也应多说善意的谎言,比如,看到一个人工作做得“糟糕透顶”,不要直接说出来,而是给出更有建设性的反馈。

新的研究表明,善意的谎言实际上可能是女性在晋升的管道中受困,很难跻身领导层的一个原因。在这项新的研究中,来自康奈尔大学的两名学者Lily Jampol和Vivian Zayas为我们带来了新的知识,即负面评价对提升未来的工作绩效也很重要。不过,给予负面评价会是很困难的。

前文阅读

1,脑科学日报:可印在皮肤上的监测传感器;类脑计算系统新框架

2,脑科学日报:阻断天然免疫或可治疗“渐冻症”;夫妻相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