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唐一代,文人入幕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尤其在唐朝繁荣昌盛时期,想从戎立功的文士大有人在。在唐代后期,藩镇使府也竞相延请士人入幕,形成了一股引人注目的社会风气。

一:唐末农民起义期间文人入幕的动机

1.幕府礼遇有职有权

各藩镇府主都知道借重名士声望,来加强幕府自身的实力,提高府主的地位。事实.上也是谁能礼遇士人,招致人才,谁的实力就大,地位就高。

譬如浙西观察使李栖筠"虚心下士,幕府盛选才彦";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礼贤下士,无贤不肖游其门者皆礼遇之,天下名士响风延颈,其往如归";西川节度使韦皋"虚中下体,爱敬士大夫,故四方文行忠信豪迈倜傥之士,奔走接武,麋至幕下";桂冠观察使王拱爱令狐楚才,"以礼辟召,惧楚不从,乃先闻奏,而后致聘"。甚至某些跋扈的藩镇,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也采取种种办法延搅文士。

幕府职员不但得到幕主的礼遇,还有一份令人羡慕的俸禄。贞元以前,一个带检校官的幕职与中央同级正官的俸禄相比,一般要高出一倍以上,例如大历时期一个都团练副使月料八十贯,杂给三十贯;观察判官月料五十贯,杂给二十贯;这些人一般带郎中、员外郎的检校官,而郎中在中央的月俸仅二十五贯,员外郎的仅十八贯而已。

贞元、会昌两次增俸之后,表面上二者月俸是大体相当了,但幕职还有优厚的杂给,可见幕职的收入有时是难以用确数计算的,故白居易才说:"职多于郡县之吏,俸优于台省之官"。

2.迫于生计从戎立功

唐代藩镇使府辟署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尤其在唐后期的政治生活中产生了重要影响。张国刚先生在《唐代官制》里面说:"唐代使府幕职大多由府主自行辟置,而幕职所带检校官、宪官衔亦由府主奏请,这是奏官的一种形式。"由此可见,府主在幕僚的征辟中有着绝对的决定权。

实际上,到了中晚唐时期,藩镇幕主的决定权更大。唐代藩镇身挂数使,除观察使外一般还兼支度、营田、招讨、经略、按抚等等使职,军事重镇并带节度使,所谓藩镇幕府实际上是这各种使职全部幕员的混合,包括正职幕员、大批摄职和一些供咨询的无职清客。可以延入幕府的人有现任官员、获得做官资格的有出身人和考满待选的"前资"以及布衣,唐代使府辟署幕职有一定的制度,发聘书,送聘礼。

士人被延引入使府后即署其职位,然后再由本府上报中央请授某官,到中晚唐藩镇强过中央了,这一步也就省掉了,藩镇到承袭,朝廷都作不了主,何况是幕僚都征辟。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是因为在唐后期的仕途中幕职是地位崇高、俸禄丰硕、职权重大并最有政治前途的要津。

二:唐末幕府文人心态转变的根本原因

1.投身幕府为李唐

晚唐藩镇势力已经发展到尾大不掉,动辄与中央抗衡的地步,然而不少出入幕府的文人们仍在寻找对策,希望继续维持李唐王朝的强盛。

"王佐之才"的杜牧曾在江西、宜歙、淮南等节度使幕府中,作了十多年幕僚,有《郡斋独酌》诗自抒其理想:"岂为妻子计,未去山林藏。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弦歌教燕赵,兰芷浴河湟。腥膻一扫酒,凶狠皆披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还有一位面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的严重形势,素有大志,"欲回天地"的李商隐,多次到令狐楚、王茂元、郑亚、柳仲郢的幕府中任职,他所希望的是"玉帐牙旗得上游,安危须共主君忧"。只不过唐王朝这时确实已经病入膏肓,不是个别文人所能起死回生的了,因而崔珏在《哭李商隐》中叹道:"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既是哭李商隐的悲哀,也道出了唐末所有士人的心里话。

唐末许多有志之士想效仿前期的文人,进入幕府一展他们的宏愿。因此,进入幕府的不但有科举无名的落第士子,也有考取了功名的士子。落第士人选择入幕为僚,试图通过此途步入仕宦的现象普遍存在。事实上,入幕是绝大多数落第举子在政治出路困窘时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投笔从戎"无非就是希望"封侯之聘"。唐中期以后,通过幕府走向政坛是一条相对容易的入仕之路,因为幕佐入幕充职不是通过朝廷任命,而是由幕主聘请入幕,入幕后任何职,基本上是决定于幕主,僚佐入幕后只要上报朝廷批复即可。

尤其在朝廷失去对幕府控制力时,幕府的人事任免权更大,士人入幕后迁升的机会就更多,投身幕府的落第士人就能够达到与科举殊途同归之目的,实现他们参与政治的愿望。

唐代文人入幕除了以上论及的原因之外,也有一些很实际的原因,譬如迫于生计或其他一些原因等等,这些原因都是出于士人自身的特殊情况,相对于前面的原因而言,更有理由需要进入幕府,所以这些原因在一定程度上也起了作用。

2.农民起义是否对唐末幕府文人的心理产生了影响?

严酷的社会现实,优越的幕府制度,使得唐末大多数文人都有幕府经历。唐末农民战争的爆发是唐末文人大量入幕的开端,农民战争结束,藩镇之战开始,使得唐末文人入幕的高潮到来,在五代时期形成繁荣局面。可靠的资料显示,在二十四年的农民战争期间的幕府舞台上,就已经活跃着不少的文人。农民起义是否对唐末幕府文人的影响主要有二:

在农民军的活动范围内,严重波及到幕府文人的生活,产生很大影响,譬如沈光在福建幕府时,正是黄巢渡江后攻克福州,南下攻克广州,十月开始北伐的时期;胡曾在淮南高骈幕府,黄巢渡江南下后,攻克福州、广州,直接面对是否镇压农民军的问题,高骈保境安民(实反叛),胡曾离幕。

李巨川和唐彦谦同在河中幕府,李山甫在魏博镇,此时是黄巢败退时期,黄巢经华州撤出长安后东进,经蔡州(忠武节度使)、陈州(忠武节度使)、汴州(宣武节度使)、兖州(兖海观察使),败死狼虎谷,魏博镇处于河北道与河南道交界处,与河中府所属情况相似,后河中与魏博都发生军乱,唐彦谦和李巨川受到牵累,遭受贬职,李山甫则死于军乱,受战争影响大。

文人所处幕府距离农民军活动地极近,影响程度与上相似,譬如胡曾。胡曾虽然在诗歌上没有明显的幕府时期作品,但他的《代高骈回云南牒》使他一出山便崭露头角,获得声誉,对他以后经历产生影响。

三:文人心理的转变从而导致了"白马驿之祸"

幕府实力的强大、文人心态的转变,使得幕府文人从唐王朝的忠实拥护者逐渐成为了摧毁唐王朝的一股有力力量。

天祐四月,彗星现于西北。五月,彗星光芒大亮,扫过文昌、轩辕、天市三区。这时有占星人说:"这预示着君王大臣将有大难,应该以刑杀来应对天象。"朱温的幕僚李振对朱温说:"朝廷之所以纲纪紊乱不治,都是由于这些衣冠浮薄之徒所致。况且大王还要图谋大事,这些人都是朝中难以驯服之徒,不如尽杀之。"

朱温此时正欲谋划篡位,因此欣然同意贬斥一批朝臣要员。同年六月,聚裴枢、独孤损、崔远、陆宸、王溥、赵崇、王赞等被贬朝官三十余人于白马驿,将他们全部杀害,投尸于黄河,史称"白马驿之祸"。

朱温谓之曰:"此辈常自谓清流,宜投之黄河,使为浊流。"

凡是朝中不依附于朱温者,且又自认门第高贵,或经由科第出身而身居三省台阁官员、地位稍微显赫者,都被诬告为朋党,因此被贬逐而死的有数百人之多。朝中士大夫为之一空。"白马驿之祸"为朱温图谋篡夺唐政权扫清了最终障碍。

李振作为在"白马驿之祸"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的幕府文人,依附朱温在朝廷耀武扬威。他与柳璨、张策蕾杀裴枢等大臣三十余人于白马驿,抛尸于黄河,此等丧心病狂之举除了此人专横狂妄之外,科举不第的创痛,以及受到以清流自命的李唐世族的蔑视大概也是驱使他杀裴枢等的重要原因。

四:总结

"白马驿之祸"作为唐末政治的重要转折点,是唐朝读书人在经历了巨变后的爆发。在盛唐之时,都市人尊孔孟之道,视李唐朝廷为正统,即使投身幕府也始终维护朝廷。但经过唐朝中期的动荡、唐朝后期的农民起义,使得幕府文人对待李唐的态度发生了巨变,也动摇千年以来读书人尊崇正统的信念。

"白马驿之祸"就是幕府文人在经过压迫后的反击,这次事件也影响了后世读书人,很难说五代文人"万马齐喑"的局面与幕府文人的心理毫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