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北京观复美术院
承办单位:观复美术馆
学术主持:刘龙庭(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展标题字:范迪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参展画家(按年龄排序):
庄寿红 秦 龙 盖茂森 郭文涛 裘缉木
贺 成 胡永凯 李晓东 赵宁安 刘二刚
朱玉铎 王玉良 陈良敏 林书凡 董植葵
谢冰毅 聂危谷 朱兴华 周尊圣 田 源
任 伟 李 兵 李 毅 顾 平 王 渊
林 机 李铁军 王 宏 刘笑雨 高 吉
前 言

“格物致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意为探究事物原理,从中获取智慧。对于中国画而言,画家为物象传神,要忠实描写观察对象,穷尽物理,就首先必须“格物”,“格物”之后才能“致知”,这个“知”是物之体貌,也是画家心源所在。“格物”是面对自然和传统,有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和表现,它不是为了刻画而刻画,而是讲求传神、富有生趣的表达。通过格物、致知、乃至进一步对生命与自然思考和体悟,从而在创作上达到传统、生活、心源三位一体,才能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有鉴于此,这次展览以“格物致知”为题,意在倡导艺术家在观察现实生活时,要有一种“格物”的意识和精神。在面对自然、客观事物的物情、物理和物态,记录下自己的观察所得,把它提炼成绘画语言,最后使自己超越物理羁绊,超然于物象与自我形骸之外,达到内心的豁然贯通。

画家简介

董植葵,1954年出生,中国国画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中国花鸟画家协会副主席,沈阳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沈阳市文史研究馆研究员,雪芦画会理事,沈阳书画院首批签约画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师从著名画家张英郁学习工笔、没骨、小写意花鸟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逐渐形成了清新、灵动、文化气息浓重的艺术风格。其画作曾多次得到前辈艺术家钟质夫、郭西河的指导与肯定。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没骨画法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当今画坛为数不多的没骨画家之一。
多年来潜心传统花鸟画的研究与探索,尤其对没骨和小写意画法具有深刻的理解,在美术理论、美术史等方面具有较深的修养。在古典诗词,文学,京剧等相关领域的造诣颇深。《花鸟画技法》、《董植葵画册》等专著由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作品多次参加省、市美展并获奖;被多家博物馆、纪念馆和收藏家所收藏:
2009《清韵》、《白芍》、《美人蕉》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
2000《高秋图》被中国美协收藏;
1997《水仙》被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
2000《白菜田》被沈阳书画院收藏;
1999《铁骨铮铮入梦来》被"九一八"纪念馆收藏;
2002《春光无限》被沈阳宾馆贵宾厅收藏
2012《满院飘风 是谁香》 被沈阳文史研究院收藏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钟录老师对董植葵先生的没骨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以《固守田园为没骨》为题,谈了对董植葵先生没骨花鸟画的感受。

作 品 欣 赏

固守田园为没骨

--读董植葵的没骨花鸟画

当今中国画坛上,专攻没骨画的画家可谓凤毛麟角。植葵算得上是一家。其作品显露出深厚的传统没骨画功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欣赏

上世纪中后期以来,一些前卫中国画家创造出来的如拓、印、添加挥发剂等技术,在一定层面上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技巧,一时间成为一种新的时尚。

▲作品欣赏

但植葵没有追求这种时尚,他的观点是"再好的技术不是艺术"。抱定这样一种艺术理念,他坚持习练笔墨,坚持向传统学习,排除来自方方面面的干扰与诱惑,默默的钻研着,刻苦的探索着。

▲作品欣赏

几十年的付出得到了回报,其画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欣赏他的作品使我感到兴奋与欣慰。一则为植葵取得的成就感到兴奋,二则为濒临失传的没骨画法有了优秀的传承人而感到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欣赏

每与植葵谈起艺术追求的方向时,他总是坚定的表示:我学习没骨画法三十余年,我喜欢它,它是我一生的艺术追求。尽管很苦、很累,但我从中体会到了乐趣,领悟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内涵,我要为它固守田园。

▲作品欣赏

植葵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师从著名画家张英郁学习工笔、没骨、小写意花鸟画,打下了坚实的传统绘画基础。期间大量临摹了恽南田、任伯年、李鹤筹、钟质夫等前辈艺术家的作品。对没骨画有了深刻的认识与理解。盖因英郁先生师承钟质夫教授,因而植葵的画风一开始就受到钟先生的影响。植葵埋首其中,深悟其理,受其影响较重。在用笔、用色、构图等方面明显看到了钟先生的痕迹。其画作得到钟先生的充分肯定。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不久前的一次展览会上,植葵的三幅没骨画作品同时被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其没骨画水准可见一癍。

▲作品欣赏

植葵坚持学习没骨画,不是简单的画面上的传承,而是积极的学习传统绘画的精髓,进而面向生活,表现和歌颂生活中一切美好的东西。在他的眼里,大自然中最淳朴、最自然的景物都是表现的题材。《向日葵》、《清韵》、《基石》等都是从生活中得来。
读他的作品感到生活气息浓郁,传统功力深厚,文人画的气息扑面而来。

▲作品欣赏

植葵在色彩的运用上也是十分独到的,《秋天的童话》,铺天盖地的大红色,表现了秋天的丰收喜悦;《蝴蝶兰》淡淡的几笔浅绿,把恬静的心情勾画的惟妙惟肖。著名画家霍春阳先生在观其作品后欣然题跋:植葵道兄用没骨法作画笔法纯练,用色适宜。深得传统绘画精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品欣赏

植葵的画需要读,需要品。因为他的画作中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含量。他不是一笔一笔的描型或拘于成法,而是在努力探求画理,深谙其意,以期求得表达之意。吸收前辈成功的技巧,大量写生,从自然中取意,再融多年学养,直抒性灵,所以植葵的画读来情趣盎然。植葵儒雅,凡相识者都能感觉到这种与生俱来的特质。偶有相知的朋友们小聚,清茶一杯,每以历史掌故,古典艺术为话题,常常在名篇佳句朗朗上口之时,伴随睿智与激越漓洒座间。兴浓不尽,一段京剧清唱《铡美案》、《赤桑镇》,板眼相扣,韵味十足,决非少日之功。

▲作品欣赏

植葵善于把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到他的艺术作品中,不断丰富其作品的文化内涵。我们从他的作品中深深体会到了传统文化的气息,感觉到了文人画的魅力。
作者:李钟录(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鲁迅美术学院国画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