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夜地震约一分时止。”

这是民国九年十二月十六日晚,鲁迅在日记中写下的一句话。他当时正居于北京,感受到了一段来自大地的微颤。然而,这段对鲁迅来说并无大碍的颤动,其源头却正发生着一场山崩地裂,千年一遇的巨大天灾。

这就是海原大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5级,共造成28万余人死亡,30万余人受伤。这次地震所释放的能量,超过了11个唐山大地震。多条几十上百公里的地表断裂带的扭曲与移动,毫不留情地摧毁了成片的城市与村庄,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难以抚平的伤痕。

震前的神秘预兆

据说,在地震发生前,有人看到路上一名衣衫褴褛,疯疯癫癫的道士,一手拿着一颗枣子,另一手拿着一个桃子,一边快走着,一边高喊着“枣桃!枣桃”。路人都只当他是在胡说八道,震后才倏然醒悟,此道士有先觉之能,所喊“枣桃”乃“早逃”,是在暗示上天将降巨灾,提醒人们早早逃走啊。

此为震后民间流传的故事,难辨真伪。不过,在地震前,当地确实发生过一系列异常的自然现象。地震前几日,许多人家突然发现,井下的水位比往常高出不少,当时人们还为水源充沛而高兴,而未意识到这是地下的异常活动导致的;村庄的牲畜也都明显十分焦躁,四处奔逃,冲撞围栏,大概也是感知到了地底传来的异常声波。

遥远的外界感知

海原大地震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当时的震波绕整个地球转了两圈半,全球的96个地震台都监测到了此次地震的活动信息。

那时中国并没有专门负责监测地震的机构,也不具备这方面的设备与人才。不过当时的上海有一个法国教会所拥有的观象台,而那次地震的强度,甚至超过了观象台内地震仪的测量限度,地震主峰到来时,仪器上用来记录波形的笔都掉落了。

地震发生时,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明显的震感。有人感觉自己有站不稳的感觉,有人则只是看到家中吊灯有晃动。当时一位远在香港的神父,甚至都在病床上感觉到了床的晃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震区的山川巨变

灾难的降临并非全为偶然,黄土高原中心处的海原,地处阿拉善地块、鄂尔多斯地块和青藏地块的交界处,形成了一条左旋走滑断层带,自古以来就是地震的多发地带,历史上可追溯的特大级的地震也已经发生过好几次。

“夜幕降临的黄土高原上,群山开始行走;以往坚实的土地,像水涡一般旋转;大地的裂缝,吞没了刚亮起煤油灯的房屋与行进中的骆驼队;松散的土壤如潮水涌来,冲垮淹没了整个的村庄。这就是海原大地震时的景象,灾难呼啸而过,摧毁了一切,也让海原地震成为了人类历史上最令人震撼的自然灾害之一。”

这是震后国际饥荒救济委员会派出的人员来到震区之后,对这场地震所作的一段感性而生动的描述。地球偶尔的松筋动骨之中,人类显得如此渺小与无力。

在地震中,山川巨变。有本来是两座山,相向而行挤成一座山的;也有本是一座山,被滑移的地块分裂成两座山的;有本来是河流的地方,被滑坡阻塞形成了堰塞湖的;也有本来是平地的地方,被地壳的挤压而隆起鼓包的。

在海原极其附近,至今仍有许多断层带与地裂缝的痕迹,仿佛是上帝的利剑划过后,留下的清晰可见的伤口。雄伟的西安州古城在这次大地震后只剩下一座几米高的城基;银川北部,蒙古沙漠附近的一段长城,也被地震切割了开来。

绝望的废墟之下

而地震中最惨痛的场景,发生在房屋倒塌,村庄被黄土完全掩埋的时候。干旱少雨的黄土高原上,先民们很早就发现了在坚实的黄土层中凿洞而居的生存方式。就地挖凿出的窑洞,不需要梁柱与砖瓦,即可成为冬暖夏凉的栖息之所。然而,这本自于自然的馈赠,却在自然的灾难中成为了巨大杀伤力的来源之一。

地壳运动爆发出的巨大能量,已经完全不是这些土窑洞所能承受的。而更可怕的,是黄土坡坍塌后,一整片的窑洞就被上层厚实的黄土覆盖得严严实实,在这些土层之下,有不少因为窒息而死的居民。

当时的震灾烈度极强,范围极广,而震后所能投入到救援工作的人力物力又极少,以致很多连同窑洞一起被深埋于黄土之下的人们,时至今日都没有再被挖掘出来。

在地震发生半个世纪之后,海原发展农田建设时,曾挖出过许多在地震中坍塌的窑洞。这些窑洞的墙壁上,满是人手扣抓的印子,这些带着绝望的手印的下方,则是一堆布满尘土的白骨。

震后的艰难求存

地震发生时的中国,在处于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的时期。对于这样一场人类史上的巨大灾难,当时的政府却无暇顾及,只象征性地给予了一些资金,其中还有半数未达灾区。

被抛弃的灾民们只能尽量展开自救,当地的官员也有积极部署赈灾的。当时静宁县的县长在地震次日的凌晨,就立刻从把仓内储存的粮食拿出来,还从商铺钩织衣物,发放给需要的灾民。

但在地震不久后,本就不多的物资很快就消耗殆尽,幸存下来的人们开始从互帮互助转向了自私自利,甚至偷摸盗抢,只为了能在这一片绝望的废墟之上生存下去。

冬季的黄土高原极其寒冷,失去了住所的人们只好钻入草堆寻求一丝温暖,饥肠辘辘地等待着噩梦的过去。但是,情况却越来越糟,没有死于废墟之下的人们,也有不少因为寒冷、饥饿与疾病,而没能熬过那个冬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顽强的百年震柳

百年之后,这片伤痕累累的黄土地已重回静默,但遍布的地震遗迹仍提醒着人们这场触目惊心的灾难,也满含着子孙后代对灾难中不幸逝去的先辈们的哀悼。

在海原活动地裂带上,有一位经历过这场旷世灾难而依旧存活下来了的“老者”,它顽强的身形仍旧屹立在一个人烟稀少的深山沟里,它就是——震柳,一已有500年高龄的古代柳树

这棵从明代起就在此处扎根的柳树,在后来的大地震中被移动的地块撕裂开来,枝断叶散,躯干几乎被一分为二。但它依旧靠着这具残躯,默默地在震后恢复了生命力,如今也依旧是遒劲翠绿。

震区的居民们也如同这株震柳,在废墟之上经过几代的繁衍生息,重现了当日丝路繁荣。大地震所留下的独特的地质环境,现如今已成为珍贵的研究资料与旅游资源,成为了全人类的宝贵财富。在自然面前,人类或许永远是渺小的,但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却一直支撑着我们,在无数次灾难中浴火重生,继续繁衍生息。

文/竹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