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精神一脉传承,不曾断绝。时至今日,我们仍然保持着一些习俗和生活方式。

比如,清明节不生火;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中秋节赏月亮,吃月饼等等。虽然在形式上已经和我们的祖先们有所不同,但是背后的意义还是一样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华夏文明中,和我们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是我们的中华诗词。诗词二字,诗在前而词在后,诗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唐诗,词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宋词。

诗词二字里不只有唐诗宋词的时间顺序,还因为唐诗比宋词更广为流传。在我国,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几首唐诗,即使不能背诵整首,也能说得出一两句诗来,而人们了解唐诗是从唐诗本身了解的。唐词可以说已经融入了国人的血液里,成为了中国人基因里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从唐诗对我们现代人的影响方面来探讨一下唐诗的教化作用。

一、唐诗里的美学

唐诗到底有多美?“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读唐诗,对于唐诗的没有就会有不同的见解。我的眼里,唐诗的美,美在韵律,美在结构,美在用典,美在意境,不仅题目美,背后的故事也美。

1、唐诗的美不仅在景也在情

唐诗最美的当属初唐时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被赞誉为“孤篇横绝全唐”。闻一多先生称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明朝文学家称其:“将春、江、花、月、夜五个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

这首诗不仅美在名字,更美在它为我们呈现出的良辰美景,江水连海平,明月共潮生。明月高悬于天地之间,将一方天地照的清明澄澈,并将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不胜收的纯净世界。月光涤净了黑暗,也仿佛涤净了人的内心。

每一首唐诗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又动人的故事。比如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一次美丽的邂逅,一次重寻不遇的遗憾,给诗中的故事添了一层浪漫而又忧愁的底色。

唐诗就是有这样的魅力,你说不出它具体哪里美,但又觉得它哪里都美。写的景美,写的情美,婉转动人,莫可名状,就像一场不期而遇的梦境,如春风拂面,缠绵蕴藉,余音袅袅,让人如痴如醉。

2、唐诗的哲学的光芒

诗,以最简单凝练的语言描绘最真挚强烈的感情。读遍古今诗,满纸都是情。唐朝的诗,大都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并将个人感悟融于情景之中。

比如杜甫的《望岳》,一句“齐鲁青未了”便写出了远观时泰山的绵远和高大。镜头切近,置身于泰山之中,只觉泰山犹如主宰一般,竟凭自身高度便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个“钟”字一个“割”字,不仅写活了天地万物,也写活了泰山。诗人借写泰山之景,表达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亦在表达自己的志向高远,寄托深远却丝毫不见比兴的痕迹。论气骨峥嵘,论豪气云干,论体势雄浑,无人能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再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成为千古名句,激励了多少后世之人。还有他的《酬乐天咏老见示》,表达了对“人老”这件事的辩证的看法:人虽老了,但阅历增加了,对事物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看人就像看山河一样一目了然。谁说老了就不好了呢?正是“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二、为何唐诗的教化作用尤其突出?

1、“诗教”的由来

“诗教”的传统由来已久,是春秋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一种教育方式。“诗教”一词最早出现于《礼记·经解》篇,实质是以《诗经》为教材而进行的教育活动。关于“诗教”,孔子提出了“兴、观、群、怨”和“不学诗无以言”的观点,意在重视诗歌的认识、教育、娱乐、讽喻和审美等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诗歌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而诗歌的形式也逐渐的由四言诗发展为五言诗,到了魏晋时期又发展为七言诗。到了唐朝诗歌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节奏、情感也越来越丰富。

孔子

至此,诗歌在唐朝完成基本定型,形成了格律诗。虽然诗歌在各个时期的形式是不一样的,但是诗歌在内容和情感上,都继承了孔子的“诗教”。诗人们通过写诗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志向,或者以诗会友,或者写社会生活与自然景观,或者讽刺朝局、当权者欺压百姓。

在21世纪的今天,古典文学逐渐兴起,我们要重视并发挥出古典诗词的这一宝贵遗产的作用,让诗词深入生活、走向大众并适应我们的这个时代。

2、唐朝的科举制度,以诗取士

科举制度诞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唐玄宗时期,诗歌被正式列入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在这一大的历史性的背景下,很多读书人发奋钻研诗歌的创作,以求能在科考中脱颖而出,而当权者的这一重大决定也奠定了诗在唐朝发展壮大的基础。

诗歌能够被选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诗歌的历史源远流长,且内容丰富思想深远。孔子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从《诗经》开始,诗的作用大都如此,尤其唐诗,不仅内容多样且感情丰富,很多诗作还蕴含哲理。无论你在何时何地是何种心情,都能够在唐诗中找到相对应的诗句。

其次,在唐朝,几乎人人都写诗,诗具有普遍性和大众性,在政治方面具有非常好的教化功能。

再次,诗歌的特点使其具备了考试改革的可行性。唐诗相较于其他时期的诗,对于韵律、字数、平仄、对称、押韵等方面的要求极为严格,将诗列入考试范围可以很好的避免抄袭,顺便还能考察考生的学识、品行,有没有治世之才等等。

3、唐诗的高传诵度,是唐诗教化作用的体现

说到唐诗的高传诵度,就不得不提古今流传最广的《唐诗三百首》。选集者蘅塘居士最初现编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学童在学习诗学的时候就能够走诗学的正路。所以,他模仿《诗经》的规模,花了一年多的时间,从数万首唐诗中选取了313首编成《唐诗三百首》,其中选的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上至学者,下至妇孺,都能够接受,也是古人家传户诵、启蒙诗教的第一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年,我国中小学已开始启用新版“教育部编义务教育语文教科书”,相较之前的版本,小学新版教科书大幅增加了古诗的篇幅,整个小学六年共有古诗132篇,占语文总课程的30%左右,其中以唐诗居多。

据记者调查,大部分家长对此还是持支持态度的,这不单单只是因为“老祖宗的东西不能丢”,而是诗歌本身就是作者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文学创作,读诗学诗不仅仅能够提升文化素养,最终的要是诗里蕴含的人生哲理可以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

三、唐诗是写在画里的大唐

1、唐诗以诗永史

诗歌有一个重要的作用:记录历史。但是它和史书不一样的是:史书是国家视角,记录的是王侯将相;诗歌是个人视角,记录的是个人的思想情感。比如孟郊四十六岁时进士及第,一扫前两次落榜的郁闷和困顿,终于扬眉吐气了,于是有了“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相较于历史的过眼云烟,诗歌中蕴含的个人情感则更加的长久。

唐朝有大量的诗歌都是在诗句里描绘唐朝的社会现状、经济和文化的,以及中后期有大量的作品披露现实的黑暗与残酷的,这些带有个人视角的悲欢离合史书里是很难看到的。也因此,唐诗对于我们今天研究唐朝的历史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唐诗里的行为思想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人

自古以来,我国就十分注重培育道德人格这一终极目标,并以此作为个体成长为真正的人的根本途径,并且在我国“道德”与“情操”常常是连在一起用的。而情操高尚意味着理智、道德和审美,其中道德是核心。

唐诗浩如烟海,其中情操高尚、艺术精湛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比如杨炯的《从军行》“宁做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抒情热切,意气风发,直抒自己投笔从戎保家卫国的壮志雄心。

再如颜真卿的《劝学》,短短28字道尽了时间对于读书的意义,劝勉青少年要趁青春年华勤奋刻苦,不要等到老了“方悔读书迟”。再如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前句谆谆教诲弟侄年轻时要不怕磨难,要努力奋进,为以后的事业打基础;后句警示弟侄不要虚度光阴,不要因为懒惰懈怠而放松努力。

所谓音乐不分国界,文学作品也不分古今。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而能够流传下来的诗作文学造诣、艺术技艺自不必言说。能够徜徉在如此道德情操高尚,艺术技艺精湛的诗海里,如何能不被熏陶成一个拥有高尚道德情操的人。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就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四、唐诗,古典文学崛起的开端

著名作家王玉树说:“没有诗词和音乐的世界是荒凉的世界;没有诗人的国度是侏儒的国度;没有诗人的民族是没有想象力的民族。”

在我国,已经把背诵唐诗、宋词作为必要的启蒙教育。我们是在汉语言文化中长大的,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唐诗或多或少都对我们产生了些影响,我们或许记不住那些著名的诗人的名字,但我们一定或多或多少的读过他们写的诗。唐诗在中国的历史中行使了一千多年,早已深深的烙印在了每一代人的心里,未来也将会继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