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词讲的是刘义隆发动元嘉北伐,本想着一举平定中原,却遭到了北魏的强烈反击,将刘宋大军打回了长江以南。

其实三皇子刘义隆本人在经济和政治上还是很有一套的,不过是军事水平低了一些。早年间,他的上位也是伴随着无尽的朝堂争端。

刘寄奴本着"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将大儿子刘义符选定为接班人。不过只坐了两年的皇位就被群臣罢黜,年仅十九就离开了人世。而刘宋建立政权之初,身为三皇子的刘义隆,为何会被推上皇位呢?

(一)、主少国疑群臣乱,权力皆由大族占

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无论如何都不会想到,自己刚去世,儿子就被臣子们杀掉。他出生于寒门,大半生都在征战杀伐之中,娶妻生子之时,已经接近英雄迟暮,而古人的寿命大都很短,所以在他去世之时,大儿子都没有成年,自然也没有威慑力。

此外,他出身寒门,文化程度不是很高,而且又忙于事业,没有顾及到对孩子的教育。等到刘义符掌权时,大家才发现,这个孩子已经长"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游戏无度终不行,百官见状皆不服

"少帝体易染之质,禀可下之姿。外物莫犯其心,所欲必从其志。崄纵非学而能,危亡不期而集"。刘义符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他就如同靠着父亲起家的暴发户一样,终日一片玩心不改。尤其是刘裕病危之际,那更是肆无忌惮。

刘寄奴卧床不起,身为儿子的刘义符却依旧是我行我素,甚至比以前过的更加快活。他非但不去床前照顾,反倒是整日饮酒食肉,狎昵群小,全无哀戚之心。在他眼里,自己就是个孩子。等到继承大统以后,仍然没有丝毫的改变

可徐羡之还有谢晦这些老臣们,看在眼里,恨在心里。本来大家就都是东晋的旧臣,看着东晋气数已尽才跟的刘裕。如若再让刘义符这么胡来下去,那刚刚建立起来的国家,很快就会毁于一旦。何况,北边的鲜卑人已经在蠢蠢欲动,随时准备南下。

"六月癸丑,徐羡之等使中书舍人邢安泰弑帝於金昌亭"。不论是为国还是为自己,废掉刘义符的这个做法还是很正确的。否则,北魏肯定会利用这个时机,挥师南下。

2. 三子继位,乃众望之所归

刘义符是刘家的大哥,他还有个二弟名为刘义真。此人虽然与谢灵运等人关系和睦,不过素来与徐羡之不和。按照常理而言,既然嫡长子不行,按顺序肯定能轮得到刘义真。而且他也不像大哥那样劣迹斑斑,反而颇有才华。

不巧的是,朝堂主事之人乃徐羡之。他肯定不希望自己的仇人上位,如果刘义真上来了,肯定会清算自己。这种情况下,不是你死就是我活。所以,徐羡之先下手为强。"徐羡之不欲刘义真即位,利用刘义真与少帝不和睦,奏请废其为庶人,徙新安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一来,按照顺序,就已经排到了老三刘义隆。其实,朝臣们还有更多的选择。比如年纪尚有的老五刘义恭敬,或者是从刘裕的兄弟们当中选拔。就像后来的赵宋,太祖皇帝明明有儿子,但还是选择了兄终弟及。当然,烛影斧声那夜,发生了什么,后人无从知晓。

那么刘义隆,到底凭借着什么能够顺利继承大统?

(二)、最佳人选,名正则言顺

"八月丙申,车驾至京城。丁酉,谒初宁陵,还于中堂即皇帝位。"当时的刘义隆身在江陵,他听闻皇兄被杀的消息以后,十分震惊。

而面对来迎接的傅亮等官员时,也是十分紧张。他害怕,这些人是来将自己置于死地的。可见,刘义隆本人也没有想到,自己可以荣登大宝。

1. 顺位继承,于情于理都合规矩

古人,那是非常讲究正统性的。刘义符虽然是通过继承得到的皇帝,不过能力实在不行,国家早晚会亡在他的手上,所以被人废黜,斩杀。按照顺序,应该是刘义真上。不过掌权的徐羡之,不希望自己的敌人上位,所以他也在排除之列。

既然老大和老二,都有问题,那么怎么排也该排的到老三了。毕竟,前两个人都失去了当皇帝的资格,扶持刘义隆上位,那是理所应当的。如此一来,不论是众人还是皇族,都不会有异议。两个哥哥都不行,自然就轮的到他了。

不过这其中也有徐羡之的功劳,若不是他力挺刘义隆,想必刘义恭,就会上位了。可此人是刘裕的第五个儿子,他前边还有哥哥。扶植他,不合理不合法。刘义隆上位是包括皇族,百官还有权贵阶级,都能够认同的结果。不说别的,最起码名号很响亮,不会有人提出异议。

2."矬子里面拔将军"

"侍中程道惠劝立第五皇弟义恭,羡之不许"。刘义恭当时只有十二岁,若是推举其上位,那么很好控制,大臣们可以继续的我行我素,把持朝政,将其当作傀儡般对待。而他之所以不行,就是因为年纪太小,这些乱臣们的阴谋诡计会被人指点。

大家会说徐羡之还有谢晦这些人,打着为国着想的旗号,行利己之事。表面上是拥立刘义恭,其实就是想长期的把持皇权。而且,皇族的势力,已经非同小可。刘家并不是衣冠坠涂炭的司马家,他们的势力已经凌驾于世家大族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刘裕的那些叔叔伯伯里面,没有能够独当一面者,且大都年老体弱,时日无多。他们怎会放心辛苦打下来的国家,传到病秧子的手中。

而刘裕只有一个兄弟,名为刘道怜。此人和自己的大侄子很像,都是只知道纸醉金迷之徒。显然,他也不是乱臣们的目标。

他们想找的是那种工具人,就像汉献帝一样。既不会打击朝堂上的大臣,又不会祸乱纲纪。大家说什么,他就听什么。因此,刘义隆是非常符合他们理想的人选。刘义隆既有皇家正统后裔的身份;而且年纪不小也不大,既容易被把控,又很难轻易掌权。

(三)、因利益苟合之集团,终会土崩瓦解

"初,晦与徐羡之、傅亮谋为自全之计,晦据上流,而檀道济镇广陵,各有强兵,以制持朝廷"。在刘义隆上位以后,这些乱臣们重新进行了权力的分配。

有人占据着权力的中枢,有人陈重兵把持着天堑,在他们看来这个计划天衣无缝。即使刘义隆不听从指挥,那么他面对这些人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1. 有志君王,怎可屡受牵绊

刘义隆从刚坐上那个位置开始,他心中就已经有了掌权的长久打算。而那些乱臣们,对此全然不知。沉浸在维护自己利益的美梦之中。那个国家,短时间内很难再形成皇权专制。不过,刘义隆从来就没放弃过自己的抗争。

"率府文武严兵守卫,台所遣百官众力,不得近部伍,中兵参军朱容子在平乘户外,不解带者数旬"。

他知道两位哥哥的悲惨下场,所以加强了防御,生怕徐羡之等人再加害自己。此外,他一方面为谢晦,徐羡之还有傅亮等人加官进爵,另一方面不断的安插自己的亲信,到边陲重镇以及进入权力中枢。

"时晦本谓道济与羡之同诛,忽闻来上,遂不战自溃"。刘义隆以诛杀少帝的罪名,对三人展开清洗。

最后,徐羡之上吊自缢而谢晦领兵反叛,结果被生擒处死,而傅亮也未得善终。可能刘义符没那么糟糕,不过是欲加之罪。而对于刘义隆而言,不管哥哥们是否十恶不赦,都有一种割舍不断的亲情。

所以,为了兄长,为了自己,为了国家,他必须剪除掉这些随意兴废立之事的乱臣贼子。

2. 皇位来之不易,故而愈发珍惜

当初扶植刘义隆上位,其实是乱臣之间的妥协,也是与皇族的妥协。当时的徐羡之有只手遮天之势,他算的上是叛臣集团的领军人物。也正是在他的属意之上,刘义隆才能够荣登大宝。扶植刘义隆上位,首先是他的身份地位,已经够到当皇帝的资格了。

家中那几个兄弟,前两个都去世了,轮得到他,那是理所当然。而且,他年纪正好,若是刘义恭,其年纪太小,皇族们定然不会同意。反倒是刘义隆,能够代表皇族的势力。他会给家族带来翻盘的希望,而那些乱臣又暂时感觉不到来自刘义隆的威胁。

不过徐羡之还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他不是曹操,而刘义隆也不是汉献帝刘协。最后,偷鸡不成蚀把米。刘义隆的上位,牵扯到了太多利益集团的纠葛。

刘裕在位时,不断的打压士族,扶植庶族,他生前就很担心谢晦等大族的人马造反。徐羡之虽然是庶族上位,不过他也想让自己的家族有成为世家大族的可能。所以,想要长期的把持朝政。

结语:

当时乱臣们已经杀掉了刘义符和刘义真,如若他们想让其他人上位,必须得再杀掉刘义隆。凡事再一再二不再三,谢晦等人若是再滋生事端,随便找个借口再杀掉刘义隆,那么不论是皇族还是庶族,都会提出反对意见。倒不如直接把现成的刘义隆扶植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