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来源:光明日报 、新京报、红星新闻

近年来,高校教师应聘街道办、清北硕博担任小学教师等新闻,每每“冲撞”人们的固有思维。近日,更是有中科院博士后当辅警的话题冲上社交媒体热搜榜。对此,当事人缪博士这样回应:“更希望大家看到我干的工作,不只是停留在博士后的头衔上。”

本件事情的主人公叫缪元颖,纵观他的学术经历:从四川大学微生物学学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硕士,到香港大学分子生物学博士,斩获一系列学术成绩,还通过了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期间,缪元颖相继在中国科学院、香港大学从事科研工作。

尽管当地公安部门一再强调博士后的缪元颖进入的是刑侦署技术大队DNA实验室,是作为专家型人才专门引进的,但一般人还是愿意从对辅警的传统印象上来理解。新闻上热搜,恐怕正是因为博士与辅警之间巨大的社会观感落差所致。

在于多数人介意的“博士后高学历”这个点上,其实读书多、学历高,其实也是在给自己不断加码。自己得到了提升,可以掌握更多的选择权,才能够在爱好、金钱、理想、舒适度等各种要素中,尽可能照顾到自己最需要满足的一个或者几个需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缪元颖在采访中也强调,自己所学的是分子生物学专业,对于DNA的检验,本就在专业领域之内。从报道中看,缪元颖在成都高新分局还成立了“缪元颖博士工作室”,能带领自己的团队,从事法医检验工作,并因工作业绩而获得了表彰。虽然收入不高,但这份职业显然也让他收获了足够“荣誉感”和“价值感”。

一份职业能够既出于热爱,又发挥所长,还能有不错的成绩;无论怎么看,这至少都算得上一份好工作。回头想想,小时候很多男孩子恐怕都有一个当“神探”的梦——抽丝剥茧,寻找真凶,打击犯罪,匡扶正义。只是随着时间流逝,很多梦想褪色了,而缪元颖真真正正地为此付出了实践。

新华网在报道中引用中央民族大学社会学教授郭伟和的话指出,“‘博士后当辅警’背后更大的意义其实是公安局可以用更开放的心态认识不同的职能划分,用跨专业合作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人们应“转变对辅助性专业的观念,意识到社会治理需要跨专业合作,这样才能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转型“。

作为高学历博士,缪元颖可以从事收入更可观的工作,但出于对此工作的一腔热血,他说:“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捍卫法律的公平和正义,再辛苦也是值得的!”

最后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不管是入职街道办的清北学霸,还是如今选择走上辅警道路的中科院博士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职业背后都有广阔的空间,街道办可能是国内首批数字城市治理的第一线,小学教育在今天的中国,重要性更不待言。

随着此类新闻的增多,公众也比以前更平静。这说明,变化已经在发生,像缪博士一样的好多人已经行动起来了,依然围观、依然调笑、依然掂量,不仅没有意义,对其他择业者来说,可能也会错失机会。

高学历并不代表未来的出路皆是深入学术圈。读书之用并不是与地位、收入直接挂钩,也不仅仅只通过这几个标准来衡量。网友也不必为其可惜,只要是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各行各业都有高端人才。岗位的起点有高有低,在职业的道路上,人可能高开低走,也可能低开高走,一个人的能力、见识等,才最终决定了能走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