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原名刘贞亮,进宫后改名俱文珍,据说他是"俱姓"始祖之一。

他是德宗、顺宗年间的掌权太监,宦他的成名代表作是"二王八司马事件",废一帝,立一帝,世所罕见。

自古以来,皇帝禅位的也不在少数。像尧舜时期有一种"禅让制",人们会举荐贤能的人来当皇帝。在他们之后的皇帝"禅让",已经不能说是禅让,而是一种"受人为逼迫,让出皇位"的行为。

唐朝就有一位被迫实行禅让的皇帝,他是唐朝的第十位皇帝唐顺宗李诵。唐顺宗当了25年的太子才熬成了皇帝,还没来得及大展宏图,就被迫退位。

唐顺宗把皇位留给了自己的儿子,这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可是他也是受人逼迫的。逼迫他让位的就是俱文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俱文珍又哪里来的那么大本事逼迫国军让位呢?

唐德宗贞元年间,俱文珍以宣武节度使监军起家,行事果决,心狠手辣,三废三立宣武节度使,威震一方。因此,他的势力迅速膨胀起来,凡是握有兵权的宦官,大多依附于他,使他成为当时宦官头目。

但是执政晚期,因为年纪越来越大了,头脑也糊涂了。他在用人方面没有年轻时候的果断理智,不仅喜欢猜疑,而且把朝中忠臣都给贬黜了,还总喜欢任用宦官与奸臣。

唐顺宗即位,翰林学士王叔文等倡行革新,史称"永贞革新"。唐德宗看重的人,唐顺宗却看不上。他一向反对宦官干政,当上皇帝后想方设法打压俱文珍一党。

如果仅仅是打压,俱文珍可能也不会逼迫他让位,虽然唐顺宗在位时间短,但是永贞革新这件有意义的事情让他俱文珍感到了莫大的威胁。

唐顺宗不想看到宦官干政的局面,更不想宦官手里拥有过多的权力。所以永贞革新运动也是一场打压宦官势力的改革运动。

唐顺宗不仅将宫中多余的人员都裁减掉了,还陆陆续续地将宦官们手中的兵权也收了回来。

身为宦官头目的俱文珍,当然不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权力被皇帝收回,为了维持自己尊贵的地位和体面,他在皇帝背后也做了很多小动作,给唐顺宗变革制造了很多的阻碍。

俱文珍联合一些反对革新的大臣和其他宦官逼皇帝"内禅"于太子李纯,是为唐宪宗,然后使宪宗把革新派全部放逐,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顺宗忧虑而死,革新失败。

俱文珍因有拥戴大功而备受重用。这样,大宦官的权力不仅回来了,而且更甚于以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宪宗虽为宦官所立,但从心里说来,他还是很有野心,想干一番事业的。可眼下却是个傀儡,不敢妄动,宦官们能让他突然当皇帝,自然也能让他突然消失,所以得按兵不动,等待时机。

俱文珍自打立了宪宗做皇帝后,就开始走前面那些大宦官的老路子了,而且这人特爱得罪人。佞臣得罪百姓很正常,得罪大臣也说得过去,得罪皇帝也是必然。但重点是,这人竟然把自个儿一党的人也全都得罪光了,不少宦官因为与其稍有摩擦即被处死。

而且宦官之间的内斗在宫中是轮番上演,俱文珍也是一次比一次闹得厉害。有一次,他把一个叫李康的宦官节度使给杀了,这李康是平叛将领,在平叛战斗中让敌人俘虏了,好不容易被放回来,却被俱文珍杀了。对于当权宦官来说杀一个人没什么,简简单单轻轻松松也就可以把事件平息了,但是俱文珍这时得罪了太多人,而且这次杀人是他擅自杀的。这回想整他的人可是抓着大辫子了。文武百官外加各种宦官,突然间一起弹劾他俱文珍专横独断,目无圣上云云。

看到此情此景,俱文珍也害怕了,不敢动刀。而此时趁俱文珍失了势,宪宗也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俱文珍说到:"您呀,年纪大了,也该退休了,很多事还是交给那些年轻人来做吧。"

俱文珍气得鼻子都歪了,现在就是有心废帝也无力回天了,要知道,他得罪的可是所有人。俱文珍心里没数,权衡再三,一咬牙,及时收手,卷了家当,告老还乡了。

宫中的舒服日子过惯了,回了家乡就开始大手大脚。有钱了,人家当你是爷,没钱了,你什么都不是。在宫中赚得再多,那也耗不起坐吃山空,而且是胡吃海塞地吃。老天对他真好,一直让他活到了没钱。晚年的俱文珍过得很凄苦,一个毫无威势的阉人,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一无钱,二无权,三无性福,四无朋友,五无儿孙,那些昔日的义子义孙,没有一个来探视这个失势的老阉人,一腔愤怒,竟连一个倾诉的人都没有。俱文珍在凄凉中死去,他的生命就如一片黄叶般枯萎了,没人注意他的死亡,没有人同情他,也不值得同情。

这样的死法,比被政敌杀死要残酷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