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中国文学史上,谁最会写女人?

我一定会说:温庭筠。

温庭筠是晚唐诗人,被尊为“花间派”之鼻祖。

温庭筠词作的主角多为女性,如思妇、嫔妃、歌妓等,多抒写她们的离别相思之情。

实话说,一开始读到温庭筠的词作时,一度以为他是个女人,因为他把女性的美丽、思念写得十分动人。

温庭筠的词作优美,而最喜欢的却是他的一首诗,因为这首诗,温庭筠留下了句千古名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句诗出自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其中颔联让欧阳修、苏轼都为之点赞。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黎明起床,车马的铃铎已震动;踏上遥遥征途,游子悲思故乡。

鸡声嘹亮,茅草店沐浴着晓月的余辉;板桥弥漫清霜,先行客人足迹行行。

枯败的槲叶,落满了荒山的野路;淡白的枳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的泥墙边。

回想昨夜梦见杜陵的美好情景,一群群鸭鹅,正嬉戏在岸边的湖塘里。

这是温庭筠早起行旅所作的一首诗。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48岁的温庭筠,从长安出发,到隋县上任,路过商山时,写下此诗。

年近50的温庭筠,没有了年少时的意气风发,为了生计,他离开早已视为故乡的杜陵,去往他乡上任,去国怀乡之情一直缠绕着温庭筠。

这首诗语言明净,结构缜密,情景交融,含蓄有致,字里行间都流露出游子在外的孤寂之情和浓浓的思乡之情,是唐诗中的名篇。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这首诗中的名句,脍炙人口,备受推崇,历来为学者所赞赏。

这两句诗可分解为代表十种景物的十个名词: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古时旅客为了安全,一般都是“未晚先投宿,鸡鸣早看天”。诗人既然写的是早行,那么鸡声和月是必然要体现的。而茅店又是山区有特征性的景物。

“鸡声茅店月”,旅人住在茅店里,听见鸡声就爬起来看天色,看见天上有月,就收拾行装,起身赶路的特征都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像一下,天上挂着月亮,正落在茅草屋上,伴着鸡叫,温庭筠早起赶路。板桥上结了一层霜,那上面先行客人的足迹。

这句诗音节铿锵,意象具足,打动了无数后来学者。

相传宋代名诗人欧阳修非常赞赏这一联,曾自作“鸟声茅店雨,野色板桥春”,但终未能超出温诗原意。

有学者记载,苏轼对于这一联也是赞叹有加,引为绝唱。

每每读到这一句,都十分感动。记得幼时,在农村老家,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每每要回城市的时候,都十分舍不得。

早起赶车,走过田埂,两边的草叶上全是露水,沾湿了衣裳。远处传来鸡叫,回望村落,一轮月亮悬在天上,默然无语。

那时的心情,不可名状。直到读到这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时,小时候的那一幕的情景如在眼前。

那时的舍不得,那时的感伤,都在这一句诗,表达的淋漓尽致。

喜欢诗词,因为许多时候,我们的情感,都能在诗词中找到归宿,成为回忆的标签,记录曾经的快乐与悲伤。就如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中的思归一样,绵延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