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同志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的重要举措,旨在使德育与智育相统一,推动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
高校课程体系,无论是专业思政,还是“课程思政”,均发挥着重要的育人功能。我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工作,本学期伊始,已先后召开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研讨会、安排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学校顶层设计,系统推进,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多部门联动推进课程思政,从理论研究、实践探索、宣传推广和体制机制等全方位协同推进,真正将课程思政工作落到实处,促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努力实现“院院有精品、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良好局面,持续提升育人实效。自2018年起,我校已立项建设了两批“课程思政”改革试点课程,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教师。
下面河小工就带大家了解下老师们关于课程思政的思考和实践。
以“理”化人,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数学课
——记全国优秀教师张同斌教授
张同斌老师自1986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到学校任教以来,一直注重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他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挖掘梳理课程的德育元素,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功能,实现高校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员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河南省电台曾以“高校一颗璀璨的明星”专题报道其先进事迹;河南教育以《张同斌:我只是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为题作专题报道。34年来一直在教学第一线默默耕耘,在平凡的工作中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竭诚奉献。
一、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彰显课堂高度
张同斌常说:“传道授业解惑,重在传道。思想和价值观比知识更重要,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他们责无旁贷。”多年来,他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和对数学学科的深刻认识,从“弘扬数学精神”、“阐释数学哲学与人生价值”等方面讨论如何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有效路径,提炼出了:培养严谨态度,崇尚理性精神,提升数学审美,养正家国情怀的数学德育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他把数学文化与“课程思政”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疫情期间的网络教学,结合疫情中驰援武汉的物资统计表,向学生展示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人民力量;结合国内新增病例统计图的发展趋势,展示了突如其来的灾难面前的中国力量;通过展示全国各地奔赴一线医务工作者的统计图,体现“最美逆行者”的医护力量;在向全世界捐赠的防疫物资的统计图中,体现中国民族的大国担当、大国风范。他从细微处渗透,让数学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价值,也让学生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同时也充分利用抗疫这部生动的实践教材,使青年学生明白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激发大学生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怀。
他在讲每一章的导入时,会先介绍知识的产生背景,介绍一些数学文化故事。通过这些介绍,学生不仅深刻理解概念,也认识到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发奋学习,积极向上,勇于创新。在学生的日常管理方面,他要求学生不迟到,不旷课,遵守课堂纪律,批改作业中,不放过学生任何一个细微的错误,有个毕业生说到:“有一次,我的数学作业,因为数字书写不规范,竟然被张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当时很不理解,但正是因为这个“×”,培养了我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感谢张老师。”就着这样,思政内容随课潜入心,润德细无声,他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国家栋梁之才。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突显课堂深度
谈到创新精神,张同斌说:“教师的创新精神还包含以下的含义,当学生精神不振时,使他们振作;当学生过度兴奋时,使他们归于平静;当学生茫然失措时,给他们启迪;当学生没有信心时,唤起他们的力量;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会合作,感受和谐的欢快、发现的惊喜。”也正是他高超的授课艺术使得学生都能集中精力听课,并获得艺术般的享受。
张同斌非常注重知识的积累和更新,积极学习国内外最新理论,利用各种途径给自己充电,持之以恒地潜心钻研业务,孜孜以求地改进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做到思想重视、观念更新、大胆探索、深化改革,注重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增加课堂教学的创新性,改传统的单纯传授知识的被动教学模式和方法为启发引导结合讨论的主动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他认为,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更要教会学生会学,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模子”去“扣”不同的学生,使他们千人一面,而是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努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每个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得知不少学生对高数心存畏惧,张同斌就创新性地把抽象的公式、定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使之生活化、人情化,让枯燥的高数课变得轻松有趣。在百度贴吧“河南工业大学吧”中,学生把他的讲课特色概括为:“讲深讲透重点难点内容,提示归纳浅显易懂内容,穿插渗透建模思想与考研内容,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对数学应用的要求,教学内容有所侧重,注意把数学思想与数学思维形式贯穿于教学始终。”这样风格独特的教学方法很受学生的欢迎,很多学生因为喜欢张同斌的讲课方法而喜欢上了高数课。
三、加强人文关怀,尽显课堂温度
“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应该是他们生活上的贴心人、学习上的关心人、思想上的知心人。”在课堂上,张同斌教学严谨,思路清晰,用知识去充实学生的头脑;课堂下,他积极和学生交朋友,经常利用一切机会与学生谈心,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学生们都称他是良师益友。
张同斌说教育不能没有爱,就像池塘不能没有水一样。张同斌是一个内心充满爱的人。他对学生的爱是只讲付出不求回报的,是一种严慈相济、近乎神圣的爱。正是这种无私的爱成为联结师生感情的纽带。他的学生正是体会到了这种感情,从而“亲其师”、“信其道”的。34年来,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演绎着“教师”这个称号所蕴含的高尚内涵。他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单独为学习有差距的学生辅导补课。对于犯错误的学生,他总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学生真正认识到错误。对于学生取得的进步,哪怕再小他也总是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取得更好的成绩。担任班主任时,资助学生购买大量考研资料,所带的班考研率超过50%。对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他总是从经济上资助,从精神上鼓励,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当张同斌得知班里一位家庭贫困的女生的母亲去世时,他主动找到了这位同学,细心地做她的思想工作,鼓励她振作起来,好好地学习。还特意留下了几百块钱作为这位学生的生活费用。后来,这位学生考上了国家重点院校的研究生。在给张老师的来信中,她说:“是您给了我前行的勇气和力量,这种感激之情会激励我一辈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张老师常说,追求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道路上没有终点,我将用一生力量去探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老师最让我敬佩的不仅是他博学的学识,还有那一手漂亮的板书,讲真,上张老师的课绝对是一种享受,老师只需一个黑板,一根粉笔,便带你进入到高数的神奇世界。课余时间老师也十分喜欢和我们交流,和蔼可亲,询问我们一些关于生活上和学习上的问题,给出我们一些作为老朋友的建议和长辈的关怀。
课堂上,老师不仅传授数学知识,还教授我们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一堂课下来,不仅收获了数学知识,还收获了满满的正能量,他不仅是我们学习知识的领路人,也是我们爱党爱国、锤炼品格的领路人!
手拿粉笔,两袖清风,站在那方三尺讲台,一年四季辛勤耕耘,张老师就是这样的老师,大学路上,幸好有你,感恩遇见!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1807班 刘李鑫妍
春风化雨润桃李
——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乔俊杰老师的教学实践
中国传统文化是全体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包含着民族精神、价值观念、道德修养、人生智慧,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方式,在课程思政教学中具有魅力十足的独特优势。
如何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机融入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为思想政治教育激发生机和活力?新闻与传播学院乔俊杰老师给我们分享了她在《中国传统文化》课中有机融入新时代思政教育的实践心得。
一、教书育人,师者初心
“你们有信仰吗?有信仰的请举手!”大多数班上没一个学生举手。然后,“是共青团员的请举手!” 哗,全班及乎一个不落举起了手。
信仰问题是“三观”根本性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第一节课,乔老师总要引导学生明确认识“信仰是什么?是精神支柱,是行为准则;一个有信仰的人精神上往往是强大的,一个有信仰的民族是打不垮的!信仰有宗教信仰,有思想信仰;我们有信仰,我们的信仰既有古代传承下来的中华民族“儒家道家”的“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等思想精华,也有今天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信念!
二、鲜明的“小学”特色,根儿上的文化自信
文化是以文字为载体传承的,文字也是文化中唯一能自我解释的文化。中华文化的汉字是世界现存的唯一的表意文字和自源文字的活化石,中华文明的根基!乔老师常在课堂上就每一讲的关键词,结合“小学”(就是文字、音韵、训诂——中国古代的语文学)知识,夯实学生的国学根基,增强文化自信!
说到中国早期进入畜牧时代,就以甲骨文中就存在的汉字“家”为例,她会边讲边用简笔画画出“房屋”和“豕”的轮廓,指出:这正是伏羲氏时代,“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以充庖厨”,猪已经进入家庭训养,先民进入渔猎时期。析过“家”字,进而论家文化。中国人“家”的观念很重,《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积不善之家必有馀殃。”“家”得有家道传承,自古以来,我们就看重“成家”“齐家”“家规”“家风”,为什么,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家和万事兴” “国家”一词“家国同构”“有国才有家”!
三、教师是主导,学生为主体
贯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生为本”的理念,乔老师注重与学生一起分享。她发布的思考题目,学生认为“很符合传统文化的意义,能吸引我们积极参与”“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反省自身以及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讨论过程中,学生提的问题有的很犀利,诸如:孔子为什么不称孔家?儒家为什么不是“儒教”?- 道家不是道教,如何看江西省吉安市要拆除老子像呢?-《墨经》中那么多的伟大科学,为什么墨家的影响赶不上 “儒、道、释”?-据统计,2019年双十一期间,美国人在亚马逊买的最多的商品之一是《孙子兵法》,为什么美国人这么推崇《孙子兵法》而不是《论语》或《道德经》?
无疑,同学们深入学进去了,既能理解书本知识,又举一反三。讨论发现,学生比较关注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和现实中的地位和影响,“学以致用”“知行合一”;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世界之最和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最能激励同学们的家国情怀。
四、画出自我,启发学生找出自己的文化基因
《中国传统文化的“礼”文化》课上,乔老师请同学们每人用10个以内的词语给自己来个自画像。结果发现,多数学生说自己性格开朗或内向,喜欢打球或者音乐、美食、旅行、游戏、看书什么的,很少谈到自己是个懂事、孝顺的孩子;她就问:“你多久给家人联系一次?联系父母说什么?回到家里,多数同学能吃上母亲做的一顿最爱美食,餐后你可回敬过父母?“哪怕帮妈妈刷刷筷子洗洗碗……?”你们看这个“孝”字,上面是个“老”,下面一个“子”,就是孩子要孝顺、恭敬老人”,别等将来“子欲养而亲不待”!
“中华传统美德,除了孝悌礼仪,还有哪些?”
“见义勇为”“助人为乐”“勤奋”“诚信”“自强不息”“厚待载物”“国家有难,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庚子疫情,我们国家靠着艰苦卓绝地努力,取得了战“疫”胜利!还向世界许多国家施以“振灾之礼”!“此生无悔生华夏”,莘莘学子对国家爱得更深!
五、融入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本身有些内容与现实有一定距离,学生难免理解吃力。多样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提供了硬件支持。一幅“千里江山图”,精湛绝美的古代绘画技艺激发了学生的大国自信;讲到古代的礼器,乔老师请学生回味《国家宝藏》第一季第三集“妇好鸮尊,贾湖骨笛,云纹铜禁”,感受古代的礼义和礼用。
讲到冠礼礼制,请同学们事先观看电视剧《汉武大帝》重点是第17集视频,汉景帝强撑病体为汉武帝刘彻主持加冠礼,刘彻始监国,了解成人礼的仪式和家国责任。
生动形象的视听盛宴,情景再现,增强了学生“如临其境”的代入感,加上突破时空的局限,师生积极地互动交流,让学生真正放松身心又倍受吸引,情不自禁地有着"天涯若比邻"促膝而谈、如沐春风的感觉。
六、鉴古知今,中外互证
中国文化特点之一的伦理型范式,体现在社会组织上,乔老师请同学们讨论:与你父亲同辈的亲属,英语称呼与汉语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她用一个三线表把中国亲属称谓的语义区别特征给大家画出来,同学们一下子就明白了中外称谓的区别,汉语称谓在“亲属”“长己一辈”“男/女性”的条件外,比英语多出了“父系/母系”“姻亲/血亲”“年长于父”三个条件,体现了汉民族男性为根、嫡长子制的宗法血亲特点。它既规定了一个人在家族中的地位、责任、义务和权利,也折射了以血缘为纽带的社会组织中,为什么会以“三纲五常”为维持社会秩序的道德规范;还反映出中国人的根土观念:看重光宗耀祖、落叶归根,而视离经叛道、数典忘祖、无后者为不肖子孙。这种宗法伦理观念它维系了中华家族文化的血脉绵延、“乡土亲情”,却剥夺了人的平等义务和权力。文化中先进的是文明,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普遍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课,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在工业大学能听到这么好的人文课很开心,通过学习,不仅开阔了知识视野,还增进了文化自信,的确是很好的人文教育方式。非常喜欢,受益匪浅。
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门课,我对传统文化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智慧结晶,其中许多思想精华、处世原则和哲理至今仍是我们做人做事所遵循的标准。“察古以鉴今,彰往而知来”。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发扬传统美德,让仁爱、孝悌重回我们心中,将忠诚、守信、爱国落细到我们的一言一行,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安定和谐, 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兴旺发达。非常感谢乔老师带领我们进行的文化之旅!
——管理学院
工商管理1701班 谢福强
教书育人,循序渐进,润物无声
——来自生物工程学院吴兴泉老师的思政教学实践
吴兴泉老师自1996年从教以来, 工作上一直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兢兢业业,圆满完成了各项教学任务。他深爱着自己的工作,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始终把“做好教学、讲好课”当作自己的第一要务。他深爱着自己的学生,在学业上、在生活中,尽一切可能帮助他们,为他们的成长而欣喜,为他们遇到的困难而焦虑。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吴兴泉老师逐渐意识到“玩命的中学、快乐的大学”现象日益突显,而且,在宽松的大学环境中“问题学生”却有增无减,为什么会这样?他陷入了深深地沉思。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才能引导学生完成一个有意义的大学生活?采取什么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为此他开展了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改革尝试,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专业课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体系,他如何做的呢?吴兴泉老师也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思路与方法。
一、设计思政教育的实施方案与方法
在实施专业课程思想政治教育之前,首先要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系统化、框架化与规范化,就是在每个教学环节、教学过程中,输送哪些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什么方式、采用什么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都要事先进行规划与设计,形成一套前后呼应、内容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案,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规范性。
专业课需要讲授专业知识、训练专业技能,同时提升学生的分析、评价和创新能力,吴兴泉老师综合分析各个教学环节、教学任务的特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把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大致分为:客观事实、科技进步、真人实事、新闻热点和团队任务等五大类,依据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融入不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依据上述总体框架设计和不同教学内容的类型,将具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融入各个教学环节,以文字的形式写入教案、PPT讲稿,落实各教学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形式与方法。
二、利用“客观事实”阐释“客观世界”
讲述基因工程相关的、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基因表达规律、基因突变、基因调控机理等),引导学生客观地、理性地看待和分析事物,加强唯物主义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例如:结合新冠病毒的基因变异机制、病毒的致病机理及核酸疫苗研发等知识框架,引导学生科学理性地看待客观现象、尊重客观规律。
三、利用“科技进步”培养“爱国情怀”
讲述我国在基因工程领域相关的技术进步、行业发展和学科前沿动态等内容,融入“政治认同感、国家情怀和国家意识”,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拥护党的领导、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例如:结合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防控实际,介绍我国在抗击疫情中的卓越表现,指导学生分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优劣,引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再如:讲述基因测序知识点时,引入“华大基因”,说明其在国际基因测序领域的卓越表现,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
四、利用“真人真事”示范“拼搏进取”
讲授本学科知名学者的先进事迹,引导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顽强拼搏、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敬业精神,培养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例如:在讲授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知识点时,引入钟南山团队率先开发的新冠病毒快速检测试剂盒,进而介绍钟院士自强不息、坚韧卓绝的感人事迹,引导学生向榜样学习,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利用“新闻热点”透析“明辨是非”
在教学中及时引入与本课程相关的社会热点新闻,正确分析,正向引导,培养学生“明辩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取向,提升个人修养和职业道德,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同时,引导学生知法、懂法、遵纪守法,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法治观。例如:引入钟南山、李兰娟等科学家感人事迹,同时分析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社会上的一些不良思潮,引导、提升学生明辩是非的能力和正确的思维取向。再如,通过“基因编辑婴儿案”的主犯贺建奎被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三百万元,这一社会新闻热点,培养学生遵法、守法的法制意识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
六、利用“团队任务”培养“团队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综合性、系统性强的团队学习任务,学生组建学习团队,协同完成团队任务,以此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展示学生个人魅力,引导学生认识理解“团结合作、真诚无敌”的内涵。例如:要求学生以团队的形式设计完成“新冠病毒核酸疫苗的研制方案”,指导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协作完成,要求摒弃成见,真诚合作,优势互补,在实践中体验团队的力量,提升职业道德和团队意识。
吴兴泉老师依据“客观规律”、“科技进步”、“真人实事”、“新闻热点”和“团队任务”等教学内容类型,在课程各教学环节适时适度的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实现了全课程、全过程、不断线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了学生的一直认可和好评。
转眼间,学习《基因工程原理》课程已经一年多了,我也顺利完成了大学学业,并考取了郑州大学的硕士研究生。回顾大学四年所学的课程,《基因工程原理》给我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在课堂上,吴兴泉老师不但传授给我们专业知识、帮助我们了解行业动态,还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事,让我们逐步认识到祖国的伟大与富强,也给了我积极进取的信心与动力。感谢吴老师对我的教导,感谢《基因工程原理》课程对我的帮助。
——国际教育学院
生物技术F1603班 赵亮
将教书育人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深入挖掘课程自身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将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达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相结合的目的。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教融合项目、社会实践活动以及专业学科竞赛等活动,鼓励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以致用的能力,达到科研育人和实践育人的目的。
——土木工程学院教师 张华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针对义务教育阶段中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建设,我提出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来抓好。”这是对课程思政建设重要性的高度概括,也是播音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重要结合点。新闻传播具有环境监测、舆论监督、传承文化、教育受众的社会功能,作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一部分,播音主持工作也必然承担着同样的社会责任,对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和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思政教育更应该成为播音主持专业教育的基石。课程思政的落实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思政水平的提升,根本在于对学生的引导,所谓寓“思”于教,明“政”于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教师关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