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团体(文定),无授权禁转!

东晋偏安江南,北方有“五胡十六国”与之对抗。东晋作为中国历史传承的正统王朝,只占有东南沿海小小一角。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一种奇特景观:一个对一群。北方众多割据政权之间频繁开战,打得你死我活,但他们的共同敌人只有一个:东晋王朝。可是偏安江南的东晋王朝,几乎成了躲在一旁“观战”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东晋与北方的多国并列图)

正如《资治通鉴·晋纪十》中所说,司马睿“素无北伐之志”。西晋灭亡前夕,司马睿心里已经十分清楚,北方大势已去,无法挽回,偏安江南是唯一的求存之道。因此,西晋王朝灭亡前夕,朝廷曾下诏要他领兵北伐抗敌救驾,他拒诏不救。西晋末代皇帝晋愍帝司马邺在丧乱中继位,回到长安城内,眼前的战败景象惨不忍睹,天真地给司马睿下了一道诏令,请他领兵三十万直造平阳,扫平叛逆!并派殿中都尉刘蜀,拿了诏书到建康来催促司马睿出兵,与晋愍帝“会于中原”。司马睿却推辞说,江东刚刚平定,“未暇北伐”,拒绝出兵。

但是,为西晋灭亡哭鼻子抹泪这些表面文章,他做得点滴不漏。当晋愍帝在平阳被杀的消息传到建康,司马睿假惺惺地为晋愍帝服大丧礼。这又一次证明,由于司马懿传下的家德家风不良,司马氏家族的子孙后代也多奸诈而少厚道,司马睿亦然。

司马睿称帝,东晋王朝建立,东晋立国的基本方针就是偏安江南,司马睿对此从来没有犹豫过、动摇过,他对北方大片河山再没有存过半点“非分之想”。在这种情况下,想再指望东晋王朝全力北伐,消灭北方那些割据政权,重新统一中国,已经完全没有指望。

不过,东晋王朝也有过几次北伐,概况如下:

祖逖北伐:

祖逖北伐发动于西晋灭亡前夕,失败于东晋内乱骤起。祖逖原籍范阳遵县(今河北涞水县),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志。“闻鸡起舞”说的就是祖逖的故事。西晋末,时势大乱,祖逖率亲党几百户南下泗口(泗水入淮处,今江苏淮阴)。琅邪王司马睿任命祖逖为徐州刺史,后为军咨祭酒,徙居京口。祖逖“常怀振复之志”,多次向司马睿请求北伐。司马睿无法阻挡,任命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发给他一千人给养、三千匹布,什么兵员、刀枪、剑戟、弓箭、战马,统统都要他自己去想办法。表面上支持他北伐,实际上给他出了一个大难题。祖逖无所畏惧,建兴元年(公元313年),毅然率众渡江北上,中流击楫,慷慨发誓收复中原。祖逖北渡后屯驻淮阴,打造兵器,招募兵员,组织起一支两千人的队伍,向谯国(今安徽亳州)进军。谯国境内的流民坞壁主樊雅抗拒祖逖。祖逖联合蓬陂(今河南开封)坞主陈川击败樊雅,攻克谯国。东晋太兴二年(公元319年),与后赵石虎(石勒养子)战于浚仪(今河南开封),兵败,退屯淮南。翌年,进屯雍丘(今河南杞县)、封丘(今河南封丘西南),与后赵隔黄河对峙。“练兵积谷,图取河北,致勒(石勒)不敢窥兵河南”。祖逖一心安民建功,团结各种地方势力,经过三年多艰苦奋斗,基本上收复了黄河以南失地,居功至伟。可是,正当祖逖准备北渡黄河攻打冀、朔胡族势力时,东晋政权的内部矛盾开始激化。当时王导、王敦兄弟操纵东晋朝廷。王导为丞相,执掌朝廷内政大权;王敦为大将军,统领荆、江两州军事,驻军武昌,从上游俯瞰下游的建康,心存不轨,篡国迹象日益明显。司马睿派戴渊为征西将军,出镇合肥,以防王敦;祖逖同受戴渊节制,被捆住了手脚。祖逖怨愤成疾,病死于雍丘。他死后,黄河以南地区被石勒重新占领,祖逖的北伐成果毁于一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祖逖北伐示意图)

庾亮、庾翼兄弟北伐:

来自北方的王、庾、桓、谢“四大家族”,是东晋政权的支柱。王氏衰,庾氏继。从东晋咸和八年至建元二年(公元333—344年),庾亮、庾翼兄弟先后执掌兵权,兄弟俩都曾力主北伐。庾亮的妹妹是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后,他以国舅身份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兼领江、荆、豫三州刺史,驻武昌(今湖北鄂州)。东晋咸和八年(公元333年)后赵君主石勒死,庾亮开始为北伐进行筹划,对辖区内的官员进行调动,以适应北伐形势要求。然后,他准备亲率十万大军移师襄阳。临行前,上疏朝廷表奏北伐之举,朝廷大臣都持反对意见。当年九月,后赵新帝石虎派兵向南进攻,庾亮部队受损,北伐计划被迫中止。翌年,庾亮病死。其弟庾翼都督江、荆、司、雍、梁、益州诸军事,兼领荆州刺史,代庾亮镇守武昌。庾翼军事才能胜过其兄,常以灭胡平蜀为己任。建元元年(公元343年),庾翼上疏朝廷举兵北伐。但除其兄庾冰和桓温等人支持外,多数大臣仍持反对意见。庾翼违诏而行,率军四万进驻襄阳。朝廷只得顺水推舟,任命庾冰都督江、荆、宁、益、梁、交、广七州诸军事,兼领江州刺史,镇武昌,为庾翼后援。但庾翼还没来得及大举进兵,晋康帝司马岳和庾冰相继死去。庾翼只得还镇夏口。第二年七月,庾翼本人也死去。庾氏兄弟踌躇满志的北伐之事,就此偃旗息鼓。

此后,又有永和五年(公元349年)的褚裒北伐、永和八年(公元352年)的殷浩北伐,均以兵败告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庾氏家族,私欲心太重的北伐领导者)

桓温北伐:

谯国桓氏是支撑东晋政权的北方“四大家族”之一。桓温是晋明帝驸马,初任徐州刺史。庾氏兄弟死后,桓温都督荆、梁等四州军事。他第一次建功,是在永和三年(公元347年)领兵平定了四川,消灭了成汉政权,使他威望大增。后来,他曾领兵搞过三次北伐。桓温第一次北伐是永和十年(公元354年),进攻前秦苻健。桓温的军队曾攻到长安东郊霸上,长安周围郡县纷纷来降。桓温本想趁关中麦熟时抢割以筹得军粮,但前秦苻健“芟苗清野”,使桓温这一计划落空,军粮断供。在白鹿原、子午谷二地与前秦军队交战时失利,桓温无功而返。

桓温第二次北伐是永和十二年(公元356年),讨伐羌族人姚襄。姚襄是羌族首领姚弋仲之子,原属后赵。姚弋仲死后,姚襄率众投归东晋,驻谯城(今河南夏邑北)。不久叛晋,招纳流民,入许昌、攻洛阳。桓温讨伐姚襄,攻克洛阳,姚襄败走,西逃长安,被苻坚所杀。桓温攻占洛阳后,居心叵测,上表朝廷“还都洛阳”。扬州刺史王述看穿桓温用心,他说桓温的用意是想加威朝廷。朝廷可以把迁都之事交给他去操办,看他能否办成。朝廷采纳王述计谋,下诏由桓温筹办迁都事宜。桓温果然跌入圈套,洛阳根本不具备迁都条件,结果不了了之。桓温从洛阳退兵,北方重新落入割据政权之手。

桓温第三次北伐是太和四年(公元369年),讨伐前燕慕容氏。桓温经过前两次北伐,权势显赫,代晋称帝的野心开始膨胀。他想仿效当年司马氏篡夺魏国政权的做法,“先立功河朔,还受九锡”,然后代晋称帝。桓温率领五万步骑兵,讨伐东北的鲜卑族割据政权前燕。桓温进军至枋头(今河南浚县),遭到前燕将领慕容垂顽强抗击。慕容垂派遣慕容德率领一万五千骑兵据守石门(今河南荥阳西北济水渠口),切断桓温粮道和水上退路。桓温军粮断绝,只得焚烧船只,丢弃辎重,从陆路绕道东燕(今河南延津东北),经仓垣(今河南开封东北),步行七百里退至襄邑(今河南睢县西)。慕容垂作战十分狡猾,部将们急欲追杀桓温,被他制止。他率领八千骑“蹑行其后”,不即不离地跟在桓温军队后面前行,同时派遣慕容德率四千人提前到襄邑附近埋伏。几天后,桓温军队人困马乏,完全放松了戒备,只顾急于回撤。慕容垂突然下令急追,在襄邑追上桓温军队,与提前到此设伏的慕容德前后夹击,桓温大败,被歼三万余人。桓温败逃至谯国,又遭到前来支援前燕的前秦部队伏击,再次遭受重创。桓温的第三次北伐就这样以惨败告终。

(桓温的多次北伐,既有收复失地的壮志,也有图谋不轨的心思)

按照桓温拥有的实力,他北伐理应有所作为。但他早就有野心,想用北伐做幌子,自己做皇帝。可是他的部众都不愿这样做,上下不同心,所以他必败。这说明,一个人如果逆时事、违人心,再有权势也不行。桓温有句臭名昭著的“名言”:“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他通过三次北伐,称帝之心均未得逞。他手下有位参军郗超向他献计说,你要想提高威望,就要学西汉的霍光,把现在的皇帝废了,另立新帝,这样你就能掌控朝政了。桓温依其计,太和六年(公元371年)把在位的晋废帝司马奕废为海西公,另立司马昱为简文帝。桓温由此掌控了朝政,他希望简文帝能把帝位“禅让”给他。但由于王、谢大族的坚决抵制,桓温的称帝野心没有得逞。两年后简文帝病死,孝武帝继立。宁康元年(公元373年),桓温在抑郁中病死。

可以说东晋北伐的数次失败很多都不是实力不够,而是人事之间勾心斗角,这也成为了后世北伐的样板,导致日后的北伐战争也极为艰难。参考资料:《晋书》《南北战争三百年》《东晋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