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萱草不忧无一紫,云州七月又花黄。

雨中客子生愁色,天下闲人尽醉香。

满目清幽知意重,一心真赏许情长。

几欲含烟迷归往,缕缕馨风绕北堂。

黄花菜,古称之为萱草、无忧草、山鹿葱等。而大同人俗称为金针菜,农村地区亦叫它安神菜。一般来说黄花是就色而言,金针是就形而言,其余称谓是就作用而言的。

黄花菜是多年生草本蔬菜作物,原产于亚洲和欧洲的温带地区,最初是作为观赏植物的。我国是最早作为蔬菜栽培的国家,黄花菜在我国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春秋时期,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卫风、伯分”篇中,就有“焉得谖草,言树之背”的记载,“谖”同萱字,亦即萱草。

有的史料记载更为明确,“金针即萱草也,生于山者日鹿葱,植于家者曰金针,金针味胜过鹿葱。”,我国从汉代代始,黄花菜的种发展很快。三国时,“竹林七贤”中的嵇康在他所著《养生论》神农经上,有“萱草忘忧,亦为食之”地记述。

隋唐时期黄花菜的栽培已相当普遍,曾经是长安、洛阳一带的名花之一。唐玄宗时兴庆宫内栽培甚多,当时流传着“清萱到处碧参参,兴庆宫前色倍含”的佳句。大诗人白居易曾写下“杜康能解闷,萱草可忘忧”的诗句。可见,当时黄花菜已普遍为人所食用。

到了明朝,黄花菜作为宫廷菜谱被达官显贵所享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和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对黄花菜(萱草)的生长特性和用途都作了专门论述。清朝年间编写的一本《庄农杂字》童蒙读物,把黄花菜编入其中“庄农杂字,初学当先。金针木耳,角海带”。这些都说明我国是培食用黄花早的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大同黄花菜种植起源于何时,今有两说:一说是始于北魏,当时大同(平城)为北魏都城,城内遍植桃杏槐柳以及各种花草,在如此繁多的花草中,他们发现有一种萱草,花序伞状,花色桔黄,喜肥喜群生,便有诗赞曰:“芳草比君子”,又发现萱草开花也很有规律,日出日落,花开花合,象征着国泰民安;而且,这种植物耐寒耐旱,冬宿春发,适应性强。于是,举国上下,大力种植、成片栽培,用心养护。

由此,北魏不仅是把草(萱草)驯化为花(金针花),更重要的是将一种观赏草本植物栽培成了食用植物,而且成为大同的名优土特产。也就是说现在大同漫山遍野的金针花,是北魏遗留下萱草的变种。

另一种说法始种明末清初,距今不过三百多年的栽培历史,但不妨是山西种植最早,栽培面积最大的地区。民国二十二年(即一九三三年),大同黄花菜就已发展到1.5万亩,年产黄花菜12万斤。由于产量多,品质好,以个大肉厚,油多嫩脆而著称,故而,每年采摘季节,大批京、津、沪、绥商客来大同屯兵收购,就地加工,远销国内外市场。

黄花菜含有富的营养成分。它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以及各种矿物质和多种维生素、氨基酸,比一般蔬菜高出几倍或十几倍,而且热量很高。这些营养成分就是人体生长发育所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更是妇幼老弱恢复健康的滋补品。

另外黄花菜的营养价值可与木耳、香茄媲美。鲜花用盐浸渍,即可生食。晾干后,又可炒食。以鲜黄花为主料,与肉类、蛋类同炒,其色鲜美,其味清香,既嫩又脆,利口爽胃;干鲜花与猪、羊、鸡、鸭等肉炖焖、炒、烧,可制成多种美味佳肴。黄花菜与木耳、香菇等名菜做成多种羹汤。有营养、易消化,别具风味。

黄花菜的叶、根、花各部分,均可入药。其根疗效尤佳。黄花性甘凉、无毒。据李东垣《药性赋》记载:“萱草根治五淋,而消乳肿。”《本草纲目》更是说:“萱草味甘而气微凉,能祛湿利水,除热通淋,止渴清烦,开胸宽膈,令人心平气和,无有忧郁”。忧思不能自遣,常食黄花菜,可以疗愁解忧。周处风土记云:怀孕妇人佩其花,则生男,故名宜男。

总而言之,大同黄花是我国黄花菜的佼佼者,如果来大同旅游观光,在欣赏完云冈石窟、北岳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华严寺、古城墙之后,尝尝大同黄花菜,定会不虚此行的。行文至此,告一段落,就用宋朝诗人张耒的一首黄花诗来结束本文“莫道农家无宝玉,遍地黄花是金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