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运工当然也很辛苦,但可以不用创造

我在直播精解美文的时候,通常是基于文本逻辑来分析,并不是按教参来讲课。虽然才直播解读了三篇文章,但已有听课的老师发现问题了:你讲得跟教参不一样,那学生考试怎么办?

我说,如果我是在做教参的搬运工,那学生考试就惨了。

所谓“教参”,就是《教师教学用书》,做老师的都有一本。应该说部编版语文教材的《教师教学用书》编得很用心,对课文解读得比较细,提供的资料也比较多,对于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综合性学习都给出了具体的意见。比如阅读教学,就分为教学重点、课文研读、练习说明、教学建议、资料链接五部分,为一篇课文提供了比较全面的教学参考。

《教师教学用书》其实已经明确指出:此书只是供教师参考的,它对课文的解读比较全面,提供的资料比较多,而且有时是几种意见,兼收并蓄,教学时要有所取舍。教学建议更是就一般情况设计的,只是起一个参考作用,希望老师们在教学时独立思考,自行设计教学思路,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书中特别提醒教师要重视二度开发教材,灵活运用教材以及教师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资源,形成独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风格。

当然有些老师连《教师教学用书》都不看,直接从网上扒教案给孩子上课,这就无语了。

教案直接网上扒,是不是开网店转行的?

为什么说如果做教参的搬运工,孩子考试会很惨呢?

其一,很多文章的解读,教参是给了多方面的意见,但并没有给一个定论。这样做其实是合理的,因为一篇文章的解读,的确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不管怎样解读,最重要的是扎根文本同时能言之成理。

其二,教参中给出的关于文本的解读,大多是汇集了不同的资料,也就是不同的人对文本的不同解读,也可以理解成是各种一家之言汇集在一起,其中有些观点带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和主观判断,不一定正确,不一定合理,但很有参考价值。

其三,孩子学习语文书上的课文,并不是要学习教参上对这篇课文进行了怎样的解读,而是要学习解读文章的方法,培养解读文章的能力,也就是要培养审美和思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要通过老师的独立思考和独立解读,让孩子能够在老师的引领下深入文本逻辑,才能逐步提升的。只有在不断的审美思考中才能提高审美能力,只有在不断的逻辑探究中才能形成逻辑能力。

并且,不管是中考还是高考,都渐渐趋向于不考语文课本上的课文,而会选择一些陌生文本来考孩子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也是合理的,因为如果考课文的话,死记硬背就会占便宜。如果老师平时上课只是做教参的搬运工,就可能只是把教参的内容当成一个知识搬运给了孩子,所以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课文学过了,笔记也抄了一大堆,也会背会默写了,也考过试了,可是阅读分析能力没有半点提高。这无疑学的是假语文,一遇上对陌生文本的阅读分析考试,还是只能连蒙带猜,永远没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蒙带猜也是迫不得已了

以前常看到一个卖水广告,大意是说“我们不生产水,我们只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我脑海里就浮现出小时候在山里生活的情景,那时夏天跟母亲到山里干活,从来都是拿个军绿水壶在溪坑里咕噜咕噜灌一壶水带着,做梦都想长大了到城里工作了就可以喝上自来水了,从没想过直接灌了水就可以拿到城里来卖,不由得佩服生意人的头脑真好使。但教学不是做生意,不是卖水,如果老师只是搬教参,那恐怕会渐渐变成一个水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