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家乡特色签约账号【豫记】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小到一个人、一本书,大到一个单位、一个组织的相识,是有缘分的,譬如我和豫记的相识,足以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

一届农民,是怎么将二道贩子这个称呼传开来的?又是怎么将自己手写的小说引起万人关注?还带着大山沟沟里的特产,走出大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这是我从来没想过的人生。

一个三门峡人

撞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应该有五年了吧,或许更早,和一个叫骆淑景的文友在一起谈文学,谈纸媒体的现状,谈新媒体的发展趋势。谈着谈着,谈到了豫记。

当时,我对豫记很陌生,陌生的犹似听说了一个新星系一样。

骆说,豫记的全称叫河南记者联盟,是一个新媒体平台,以推介河南历史文化、风土人文为主,触角遍布世界。

作为河南人,我立马对豫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骆说她经常给豫记写稿,并说你文笔那么好,何不也给豫记写写稿呢。

当时,我的心就悸动起来,立马向骆垂询豫记平台的公号,添加关注,以期了解豫记以及豫记的用稿动态、风格及价值取向。

豫记签约作者骆淑景老师

仿佛面对一本书,不去翻它,它只是一本书,翻开了,才知道它的厚重,它的博大精深。打开豫记公号,给我就是这样的感觉。

豫记公号里推发的文章,涉猎到历史地理、风俗民情、文化传承、地方饮食、人物传记、新旧风貌等等,内容翔实,形式新颖,全方位多角度向外宣传河南,宣传河南文化。

我特意流览了每一篇文章后边的点击量,十万百万的不在少数;留言互动栏里,犹似紫藤秧挂紫藤,一嘟噜一串儿。仿佛寻宝人找到宝藏般,我就投向豫记的怀抱。

记得相当清楚,豫记给我发的第一篇稿子是《二道贩子奋斗史》。我把我当二道贩子的经历,写了一篇传记体散文,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给豫记。

不曾想,一个多月后,豫记便在公号里推了出来。立马,一个豫西山区农民、一个挣扎在贫困线下的二道贩子,被全国乃至国外的许多人所知,我的二道贩子名号就是被豫记叫响的。

随着上稿的增多,随着接触的加深,豫记在我心里的份量越来越重。自然而然,我和骆淑景一样,情不自禁地也着力向人推荐豫记。

没想到的是,

豫记团队平均年龄25?

开启我全面与豫记团体接触的,是去年秋天。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收获分两个范畴:一是物质;一是精神。我收获的,精神大于物质。

一天晚上,骆淑景给我打电话,说豫记应三门峡社科联之邀,准备来三门峡搞次活动,希望三门峡的作家配合一下。没等骆淑景说完,我当即表示支持。放下电话,我草拟了一个名单。

三门峡城市不大,但作家队伍不小,用浩浩荡荡来形容似乎也不为过,三市两县三区,少说也有几百人。

但是,由于接待原因,豫记只要求三十人。让谁参加,不让谁参加,让我很为难。经过一番思量,遂选定在豫记上过稿子的,参加这次采风活动。

乘着清晨太阳的光辉,豫记团队一行八人来到三门峡高铁南站。社科联为釆风活动提供的大巴就停在站台下。

我去接站,实在出乎意料的是,这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团队,大部分年龄在二十五至三十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门峡大型·奔现现场

双方登车后,釆风的第一站是虢国博物馆。

在车上,我逐一介绍了三门峡的作家,王哲介绍了豫记团队,一个个熟悉的姓名,那一刻终于归位于面容,终于见到了豫记创始人杨桐杨总,他是那么的潇洒儒雅;见到为我发稿的初白主编,她是那么的漂亮颖锐,多少还带点开朗式的俏皮。从他们一张张青春扬溢的脸上,活力四射的身上,更加坚定我对豫记未来的预期。

此次活动的主题是:豫记探寻河南新地标一一走进三门峡。活动为期两天,由三门峡社科联主办,河南仰韶酒厂协办。

先后参观了虢国博物馆、陕州地坑院、仰韶酒厂、仰韶博物馆、仰韶大峡谷等处,详细了解三门峡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的历史成因及沿袭变革。

我看到,每到一处,豫记的每一个人,详细地询问,详细地记录,那份敬业,那种一丝不苟,那样细致入微,令我们这些枉称作家的人汗颜。

深秋,仰韶大峡谷点燃红叶,用漫山遍野的热烈,欢迎豫记团队的到来。那燃烧的红叶,恰似豫记人燃烧的激情。

一届农民

点燃家乡特产之火

二零一九年隆冬,寒冷封锁黄河,封锁中原,却封锁不住豫记人的热情,今年的年会,在中原文化名镇一一建业足球小镇隆重举行。

与北京时差7个小时的刘秀丽,从法兰克福乘飞机飞越万里来了;Newmedia新媒体创始人袁国宝,连续倒腾四次航班来了;资深媒体人齐明利,从乌鲁木齐跨越半个中国来了;活跃在政界、学界、商界、传媒界的一百多名精英,从全国各地涌来郑州。我,以一个农民作家兼商人的双重身份,有幸忝列其中,见证了这一历史性的盛会。

此次的年会还有一项重大任务,就是为豫记的转型热身。

河南产品主义者联盟授牌仪式 左三是我

经过长时间的酝酿,杨总大胆推出豫记好物的战略构想。这种顺潮流而动的构想,得到了各界的肯定和期冀。

老家河南,万物生长,物产丰饶:孟津梨、新郑枣、灵宝苹果、卢氏木耳香菇、道口烧鸡、周口糊辣汤……等等等等,哪一种不打有河南烙印!

卢氏木耳

如果经由豫记新媒体大型平台的推介,一定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此,作为河南的对外窗口,豫记非但不会关闭,反而会越开越大。

可以这样说,豫记以及团结在豫记周围的人,都是有情怀有担当的。他们的情怀是河南情怀,他们以宣传河南为己任,筚路蓝缕,矢志不移。

他们的精神感动了我,或者更直白地说,我爱上了豫记。

于是,我郑重地在豫记好物签下我的名字。这是一份承诺,一份爱的承诺。我会用最好的卢氏木耳香菇,贴上豫记标签,送上全国全世界人的餐桌。

世界这么大

还是遇见你

今年,杨柳醉春烟时节,我的长篇小说《天浴》彻底脱稿。

这部描写豫西山民与贫困命运抗争的作品,历时五年,六易期稿,可谓浩首穷经。

豫记杨总知我写作艰难,更感怀山民生活的艰辛,遂安排豫记记者芃芃小米写一篇稿子,在豫记上推一下,也算对农民作家及农民的一种关怀。

只有二十五岁的芃芃小米,沉稳内敛。

在釆访我时,大到创作动意,小到结构布局、情节走向,无不一一询问,这种精神实在令我感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伏案写作的冰心

她以《河南农民作家究竟有多苦,写坏二百多支碳素笔》为标题,详细对我的创作过程予以介绍和解剖。文章推出后,引起巨大反响。

从相识到相知,从相恋到相守,是一个情感演变的过程,也是心灵融合的过程。志趣相同是这一过程的助推剂。

如果没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情怀、共同的担当,就不会行走在一条路上。

时下流行说,遇一人相守,择一地终老。

这一人,应该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这一地,应该是精神的高地。不知我这样理解是与不是?如果是,那我就择豫记这块精神高地,守之终老。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洁方| 撰文

XIAXIA| 版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