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校,在本市古玩收藏圈大名鼎鼎,是本市收藏家协会的创始人,前会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仪表堂堂的金校,年纪轻轻的,在村里游手好闲,不爱干活。

光是吃喝玩乐也难在村里立足,就离开村子,进了县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不知怎么的,就混迹在收藏圈里了。说是收藏圈,大多数人是跑地皮的,遇到有外地客商来淘货就转手赚点差价,平时地皮互相之间也做生意调货。

真正把某件宝贝收藏下来不卖的情况,在地皮身上是很少见的,毕竟都要养家糊口的,没有闲钱用于“收藏”。

金校更是没钱收藏,甚至连跑地皮的本钱都不够。

凭着小聪明,在熟悉了这个圈子的道道后,做起了中间人,介绍不同的客商在不同的地皮手里买货。

做成生意的话,买卖双方都会给他一点介绍费,一般合计能赚到成交额的8%-10%,虽然不至于发财,也算是在县城或者说在行业里立住了脚。

同行扎堆喝茶聊天时,他最喜欢在旁边听,很少插嘴,听得认真。久而久之,他的信息量和知识面,反而比一般的同行要好一些。

九十年代初,金校包下了闹市区一家倒闭边缘的小宾馆,搬空所有房间,简单粉刷了一下,召集圈子里的人在房间里开起了古玩店。

然后去主管部门注册了本市台头的收藏家协会,宾馆地处闹市,路边好大一块市收藏家协会的招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宾馆里人来人往,有本地的收藏爱好者,也有很多外地过来的客商,看起来一派红火的景象。

作为收藏家协会会长的办公室,就设在宾馆一楼醒目位置。来宾馆的人不管认识不认识的,都会进去跟金校递烟寒暄几句。

金校自己也做起了古玉生意,“白度、吃刀、新山、拉丝工”等跟古玉相关的词汇老是挂在嘴边。

有一天有个义乌玉商上门来找金校,称之前20万买的一件明代白玉雕件,找人鉴定是青海料,系现代仿古作品,要求退货。

金校当时死活不肯退,客户也是不依不饶,最后金校说东西不是他的,是别人那里拿来卖的,货款也早就给了货主,拿不回来了的。闹了两天,客商最后也是无奈的回去了。

后来又有一些人来找他退过货,主管部门就觉得他不适合在做会长,作了调整。

不做会长的金校就把办公室也改成了店铺,放了些货架、手机柜。货架上主要放瓷器和一些杂件,手机柜主要是玉器,空白墙面上会挂一些书画。

整个店铺看起来琳琅满目,藏品非常丰富,而且这些藏品的流动性很大,一件藏品往往看不到几天就不见了。

后来,同行们才渐渐明白,他利用曾经是会长的影响力,在周边县市的古玩市场活动,经常会赊一些藏品过来放自己店里卖,卖掉了就结账,没卖出的,放几天后就把东西还回去,倒是从没给人家出过差错。

在行情好的时候他卖的快,结账也及时,行情不好的时候人家货主也不急,靠这种方式,金校的古玩店就这么经营下来了,近30年来,娶妻生子买车买房,去年做了爷爷了。

上次进他的店,货物依然丰富,真假新老都有。

“你有货要出手的话,可以放到我这里,我替你卖了。”送我出门时他说,语气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