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是明朝第五位皇帝,朱瞻基在位共十年,统治初期面对严峻的形势,重用元老大臣,对明初的统治政策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维护了明朝的政权,生产力得到恢复,社会矛盾缓和,形成了明朝历史上的"仁宣之治"。朱瞻基重用元老大臣,却不注重培养年轻的官员,导致人才断裂,为明朝宦官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

一、朱瞻基即位前,政治矛盾激化,政府剥削加大导致民生艰苦,社会人才凋零,官吏素质低下,这些原因导致朱瞻基即位后重用元老大臣

朱瞻基即位前,明朝政局在明成祖统治后期,矛盾不断暴露,政治危机时隐时现,成祖在位一系列的大规模的政治行动,使得国库空虚,政府为了解决财政拮据问题而不断加重百姓的赋役负担。可以说朱瞻基即位时,明朝各方面的问题暴露,形势危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成祖通过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子的帝位,这成为当时追随朱棣发动政变的汉王朱高煦效仿的对象。朱高煦是朱棣的儿子,跟随其父镇守北方,立下诸多战功,得封为汉王。朱高煦窥视皇位已久,并且一直在暗中积极谋划,试图夺取政权,所以朱瞻基即位后,他的皇权受着其叔父朱高煦的威胁。

明成祖统治期间,实施了诸多开创性的举措,迁都北京,派郑和远洋航行,这导致了政府开支巨大,国库入不敷出。为了满足政府和皇室的用度需求,政府只得通过强制措施,加重对百姓的赋税剥削。

官府剥削无度,再加上成祖统治后期和明仁宗统治时期灾害屡发,百姓走投无路,最终选择走上了反抗朝廷的道路。永乐末年,唐赛儿在山东地区领导的反抗朝廷的起义,说明了这段时期阶级矛盾的激化。

明太祖统治时期,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战争持续了四年之久,让才得恢复的明朝社会再次遭受到了极大的动荡。成祖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开创举措,如封赏功臣,征伐蒙古,用兵安南等这一系列的政策,耗费众多,政府只能依靠赋税收入进行维持,而且赋税压力越来越重。

百姓破产者众多,明初才得恢复社会生产力再次走向崩溃。永乐统治后期,社会凋敝,经济倒退现象十分严峻。

明初,朱元璋为了维护朱明的统治,大兴案狱,通过胡蓝之狱,空印案等大杀朝官,铲除了元共宿将。据赵翼记载:

"当时公侯坐奸党无得免者,享寿考,以功名终"者,仅汤和一人而已。

明成祖登基后,统治措施也是十分残酷,诸多大臣都被杀害。

明初两位统治者刚愎自用,导致官员为求自保,阿谀奉承,官场风气恶化,才德之士不敢进言,吏治败坏。

明仁宗朱高炽登基后,着手针对永乐统治后期的社会积弊进行改革,但在位仅半年就因病驾崩。朱瞻基在紧急的形势下,登基即位,并开始继承其父遗业着重开始对明初政局进行整顿。

朱瞻基即位时,年仅27岁,资历尚浅,没有其祖父朱元璋和父亲朱棣的雄才大略,而且政治经验不足。年轻的朱瞻基要想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必须依靠政治经验丰富,久经磨练的元老大臣,为其出谋划策,制定政策。

朱瞻基依靠的元老大臣主要是"蹇夏"和"三杨"。"蹇夏"是蹇义和夏原吉。据《明史》记载:

"原吉与义皆起家太祖时,义秉铨政,原吉管度之,皆27年,名位先于'三杨'"。

"三杨"即杨士奇、杨荣和杨溥三人。成祖时,杨士奇和杨荣进入内阁,宣德时杨溥进入内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蹇夏"和"三杨在朱瞻基即位是已经位高权重,而且他们在当时政局集团内部斗争中,都是坚定的支持朱瞻基的统治,所以也深得朱瞻基的信任。

二、朱瞻基即位后的,重用元老大臣,着手改革明初利弊并且取得了一定效果

朱瞻基重用了一批元老大臣,按照他们的才能,给予他们相应的官职和任务,从而可以彼此配合,取长补短,从而在朱瞻基身边形成了明谋决断,资历深厚,富有声望的智囊集团。在这个智囊集团的辅助下,朱瞻基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改革前期统治者遗留下来的问题。

前面已经论述了,朱瞻基的叔父朱高煦一直窥探皇位。朱瞻基即位后不久,朱高煦便谋划起义。朱瞻基起初有些犹豫不决,但在夏原吉的强烈建议下,决定御驾亲征。

朱高煦由于准备不足,再加上天子威严,不战自降,朱瞻基用和平的方式解决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利之争。

解决了皇权纷争,巩固了自己帝位后,朱瞻基实行一批新的政策。首先是与民休息,减轻赋税,奖励生产。朱瞻基即位后,多次下令要求抚恤百姓,不夺农时,让农民安心从事农业生产,减免苛捐杂税,恢复农业生产。

明初两代统治者,大杀朝官,导致政府官职空缺众多,而民间贤德之士由于官场中的肃杀之风,而醉心山野,不求闻达于庙堂,这使得政府有才之人寥寥无几。朱瞻基即位后,一改太祖和成祖严酷的措施,宽厚仁德,积极谋求人才。

"三杨"和"蹇夏"也不断地为皇帝推荐人才。朱瞻基对他们推荐的人才都极为重视,考才量德,按照他们的特长给予相应的官职。"蹇夏"和"三杨"积极荐举,朱瞻基高度重视,使得明廷笼络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人士。

朱瞻基还在元老大臣的帮助,裁撤冗员,精简了政府机构,提高了行政效率。针对当时出现的贪腐现象,朱瞻基大力查办,给予贪腐官员以严厉惩处,肃清了官场风气,延缓腐败问题的滋生泛滥。

在以"蹇夏"和"三杨"为代表的一批元老大臣的帮助下,朱瞻基迅速的推行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得朱瞻基统治期间出现了"仁宣之治"。

三、朱瞻基重用元老大臣巩固了统治,推动形成了"仁宣之治",但是却导致内阁和六部衰落,宦官势力崛起

朱瞻基即位后,重用元老大臣,延续了明初的大政方针,使政局在稳定中向前发展,这就为朱瞻基推行新政措施,提供了稳定的政局。

朱瞻基推行的政策措施,多是这批元老大臣谋划和主持推行的,《明史》记载:

"我朝相业以三杨为首然亦赖朝廷委遇而责成之。"

"三杨作相,蹇夏同朝,所称舟楫之才,股肱之用者。"

正是由于朱瞻基和元老大臣的有力配合,新政措施才得以迅速铺开运作,促成了"仁宣之治"的出现。

朱瞻基重用元老大臣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也维护了明朝的统治。继承和发扬了明初的功业的同时,改革了历史的积弊,为后世皇帝的统治奠定的了良好的基础,但是朱瞻基过分依赖元老大臣,也为明朝埋下了隐患。

"三杨"、"蹇夏"都是五朝元老,到朱瞻基统治时期,大多已经年事已高。宣德五年时,"三杨"和"蹇夏"中,最年轻的杨荣也已经年过六十。在古代的生活水平之下,六十岁已经算是老龄了。

虽然朱瞻基提拔了一批年轻的有才识的官员,但是他们都未进居内阁,政治历练也不足。宣德末年,朱瞻基倚重的元老大臣大多离世,内阁中只剩下杨溥一人苦苦支撑,这就导致内阁权力衰弱,从而为以王振为代表的宦官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机遇。

朱瞻基统治仅十年,便驾崩,朱祁镇即位,王振深得新皇帝的宠信,获权执掌司礼监。王振由此开始攻击宣宗时得到重用的元老大臣,开始了全面夺权活动。随着这批元老大臣的相继离世,新的官员没有得到培养提拔,再没有了能够抗衡宦官势力。

正统十四年,王振鼓动英宗朱祁镇亲征,导致了"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虽然被杀,但是宦官势力并没有覆灭,又产生了新的宦官势力,而且权利更大,终明一代,都没能够解决宦官,成为明朝导致明朝最终灭亡的原因之一。

朱瞻基过分倚重元老大臣,而新的有识之士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使官场人才青黄不接,人才出现断裂,内阁之权衰落,而宦官得以参与政务。宦官势力的崛起,是专制主义集权高度强化的产物,也助推了皇权的强化。这都加剧了明朝中后期政局的腐败黑暗,皇帝消极怠政,明朝再没有出现过盛世局面,最终导致明朝灭亡。

参考文献:

《明史》

《明实录》

《廿二史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