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重文轻武”大家都不陌生,这是宋朝为了维护皇权,而实行的政策。北宋初期的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用高官俸禄换取将士手中的兵权,就是所谓的杯酒释兵权。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宋朝开始大规模解除将领的兵权,加强对皇权的控制,实行强干弱枝,着重发展文人,抑制武人。而这个政策在宋朝前期的时候,确实有了一定的效果,维护了皇权的集中,但是自太宗时期开始,就逐渐暴露出来很多的弊端,使得整个国家实力日渐下降,最后趋于灭亡。

一、根据宋朝初年史实记载,宋朝“重文轻武”制度,备受质疑

然而就是这个人们熟知的重文轻武制度的真实性一直以来广受质疑,一直以来,认为宋朝重文轻武的学者不在少数,其中陈登原就说过宋朝重文轻武,猜忌武人,刘子健也认为宋代始终坚持重文轻武的政策,直到亡国都没有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蒋复璁对此说到宋代时从强干弱支最后到重文轻武的地步的。但是对于这一政策猜疑的声音也不曾断过,而之所以导致众多学者对重文轻武制度存在置疑的,主要是因为宋朝初年的史实记载,存在很多原因。

第一,宋朝没有一条法律明文宣称实行重文轻武制度。曾有对宋朝重文轻武制度置疑的学者就提出问题:是宋朝的哪一个皇帝提出的重文轻武,又在什么史实中记载了如何推行这一国策的?然而确实没有,宋朝从来没有一个皇帝明确的提出要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因此更没有任何一本史书记载过皇帝如何推行重文轻武国策的。重文轻武这一词仅仅只后人根据宋朝的统治情况而给出的总结。

第二,之所以有很多人都开始质疑宋朝重文轻武,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宋朝重文轻武一直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而在明面上宋朝推行的是文武并用,他们主张文官和武官应该相互沟通,同心共济维护国家发展。

宋朝时期,重文轻武实际上是和强干弱枝政策一样,是当时统治者为了巩固发展而实行的一项基本政策,统治者当时之所以将强干弱枝的政策公开来实行,是因为强干弱枝是从唐朝开始就有了一种治国理念,唐朝时期,中央的军队大权都由宦官把持,所以唐朝到了中后期皇帝的的权力就基本被控制在这些宦官手里了。

到了唐末,这一现象愈发严重,皇帝几乎没有了实权,因此就有了一出又一出的谋权篡位的事件发生。宋朝建国以后,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就吸取了教训。为了保持国家长治久安,宋太祖收回了各地的军权,并且把各个地方的军队都调回了京城,把所有军权都集中在中央。

而统治者把重文轻武始终闭口不提,并声称文武并用 ,是因为自西汉以来,各代皇帝都主张文武并用,将文武结合发展,促使国家繁荣,而重文轻武显然是与之相悖的,倘若宋朝将重文轻武公开来说,则将对他的发展没有任何好处,对文官与武官的相处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文武官的协同合作。因为没有白纸黑字,史实的记载,所以宋朝是否真的重文轻武也就无从判断。

除此之外,这些质疑还和宋朝当时正处于一个独特的时期有关。五代是一个以战争的方式而取得发展的时期,因此有武人风光,而文人多吞声忍气的现象,到了宋代,只要能步入仕途的人,都是经过了科举考试的,所以当时的宋朝就能用一句话来形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就满朝的文武百官,全部都是读书人,但是尽管满朝百官全部都是读书人,那也并不意味着朝廷就没有武将了。宋朝时期,朝廷是不失武将的,像辛弃疾、岳飞等人,他们都是骁勇善战的大将军。只是当时的宋朝正处在一个由五代武人治国的传统到文人政治转变的一个特殊时期。

二、宋朝初年,宋太祖执政期间文武并重,主张文人执政

宋朝初年,宋太祖执政,其实当时也是真的处在一个文武并重的时期,只不过宋太祖更加注重文学素养,重视文人执政,规定丞相大臣一定得是文人。宋太祖虽然修改科举制度,将科举变成了一种天下百姓都可以参加的考试,并且确立州试、省试和殿试来保持科举制度的公平公正。

但是对于武者,宋太祖并没有刻意打压,只是收回禁军的军权,和削弱藩镇之权。除此之外,也没有更多的措施了,因此也就有了很多的学者对宋朝重文轻武产生质疑。

另外宋太祖是一个生性十分多疑的人,常常因为担心自己得皇位而整夜睡不着觉,他担心任何会威胁到他皇位的人,无论是文人还是武人,所以他既削弱武人势力,又防范文人。在他心里,文人的威胁确实比武人要小很多,他也的确想要重文轻武,但是他不得不实行文武并重。

因为首先,当在时得时期,那是弱肉强食得时代,战火纷飞,宋太祖是绝对不可能荒废武将的。据历史记载的文人领兵那都是到了后期,仁宗以后才有的。

其次,宋太祖就是武人出身,虽说他喜欢读书,但是他在骨子里也还是对读书人有些看不起的,他将“之乎者也,助得甚事”这种话脱口而出,可见,他对文人的贬谪。

除此之外,在一次殿试之中,当时有两个人旗鼓相当,不分胜负,于是宋太祖就命二人比试角力,最后留下胜的一方,由此也可见,宋太祖不仅鼓励人读书,也鼓励他们习武,文武并重。这一系列的行为也都成为了人们质疑宋代重文轻武的原因。

三、宋朝时期,文武虽有争斗,但也并非全部到争锋相对

每每提及宋朝的重文轻武,都会想到一句话:做人莫做军,这句话说的并不全无道理,尽管宋朝不缺武将,但是在长期重文轻武的环境下,百姓的思想已经完全改变了,本来在五代时期。

当兵是一件非常骄傲的事情,但是到了宋代就变成了可耻,因为就像钱穆说的那样,文官永远比武官高一头。宋代时期重文轻武其实已经是棺材钉钉的事了,依然有异议,这与当时文官的主张也有关。

当时的文官与武官,并非全部都是水火不容的,当时很多的文人,以范仲淹为例,他们都并不赞同重文轻武,而是主张文武并重,认为只有文武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带动国家发展。并且更有文人主张将士应该有军权,甚至认为应该重武轻文。

除此之外,文官武官除了相互争斗,也有甚多的相辅相成,同舟并济。像武将狄青,就是受到尹洙的推荐,范仲淹等人的提拔,才得以重用的。

说到文官与武官的关系,这两者作为宋朝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两并非同根生,自然不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以在当时的政治体制下,文武关系是十分复杂的,除了文武之间相互争斗以外,还会有窝里斗,两者之间错综复杂,发生最多的现象就是武官内斗和武官参与文官内斗了。

宋朝时期,武官内斗的事例比比皆是,张琼就是这样,当时的张琼被职位没有自己高的石汉卿和史珪诬告,被抓进大牢,宋太祖在一怒之下就让手下用铁杖打张琼,导致张琼最终惨死。

除此之外,北宋末年,以种师道和姚平仲为首的两大势力也在一直明争暗斗,两家一直以来都在争攻邀赏,因此还导致了姚平仲袭击金营的失败。还有就是武官参与“文臣内斗”,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在秦桧专权期间,张俊和杨存等人对他十分附和,因此这也导致岳飞,韩世忠等人和张俊成为了对立面,最终被他们陷害致死。

而在这种种争斗之中,无论是双方内斗还是三方,其中的领导者都不会是武将,因此这也很好的说明了宋朝时期文臣的地位是高于武臣的。因此也很好的诠释了宋朝重文轻武。

参考文献:

《宋史》

《宋会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