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将传国玉玺视为政权象征,秦朝以和氏璧制成的传国玉玺在元朝末年丢失,明清两朝就再未制作传国玉玺了。辛亥革命推翻满清帝制后,承接政权的中华民国政府在北洋政府时期与国民政府时期各制作了一枚国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也制作了国玺。这3枚国玺经历了推翻帝制后的战乱年代,目前还有2枚在使用,它们的来龙去脉也反映百年来中国政局动荡的一面。
清朝政府被推翻后第一枚中华民国国玺是在1914年由北洋政府制作,当时依《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订定了《国玺条例》,并制作了一枚「中华民国之玺」。国玺以青白玉制作,印文属圆角篆体,「中华民国之玺」6字竖书3行,雕工略为粗简,印面长12.5公分、宽12.5公分、高7公分。因时日久远与档案散失,其材料来源与制作者已不可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洋政府所制作的中华民国之玺,其实际制作者已不可考,目前存放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北洋政府所制作的中华民国“大总统印”(大、统、印三字有部分缺损),其实际制作者已不可考,目前存放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北洋政府使用此国玺一直到1927年,张作霖率军攻入北京瓦解了北洋政府,隔年张作霖带著它返回东北,后因日军侵占东北而遗失。直到45年后的1973年文革期间,这枚国玺与2枚同样以青白玉制作的「大总统印」、「陆海军大元帅之印」一起在沈阳现身,现在由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
目前在台湾使用的「中华民国之玺」则是1928年国民政府于北伐完成后所制作,在1929年10月10日启用。1948年宣布行宪后,为国玺设立专职典玺官,1949年政府迁台时带到台湾并使用至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现在使用的中华民国之玺是1929年制作,随国民党政府带去台湾。

这枚国玺使用的材质是缅甸翠玉,为当时国民革命军第8集团军总指挥陈济棠所献,缅甸翠玉有2块,由印铸局雕琢成「中华民国之玺」与「中国国民党之玺」各一枚,2枚印玺形制不同,製作者是当时书法家与金文技师王禔,玉匠陈世科、陈燮之父子负责刻印。这枚国玺印文为篆体,玺重3.2公斤、玺面13.3公分见方、高4.3公分,连玺钮全高10公分,玺钮上刻有青天白日国徽,系蓝色绶带。此外,依《国玺条例》,除了“中华民国之玺”,另有“封策之玺”与“荣典之玺”,各有不同功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玺是铜质印玺,于1949年制作启用,目前存放于国家博物馆。
第3枚国玺是目前在北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之印”,此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49年6月全国政协第一次会议上决定制作。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委请前清翰林院编修陈叔通负责,最后多位专家决定国玺材质为铜,由擅长铜雕的张樾丞承制。张樾丞是北京琉璃厂学徒出身,自立后经营同古堂,曾为清宣统皇帝刻印数枚。
张樾丞首先製作了隶、宋、汉篆、秦篆4种字体印样,最后由毛泽东决定使用一般人比较易懂的宋体。此一铜制国玺印面11.6公分见方、柄长10.9公分,印文以铜胎铸字方式呈现。国玺在10月31日完成并启用,目前存放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当年制国玺被视为重要政治任务,制作过程相当保密,张樾丞从不对外提起。他在1961年去世之后,曾流传一些有关制作国玺的谣言,数十年后才有相关人士出面辟谣。文革时他的后人遭到红卫兵抄家,带走了许多当年制作国玺的相关文物,事后亦无法追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