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报驻外特约记者 纪双城 青 木 本报记者 李司坤

瑞典皇家文学院8日宣布,将202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美国诗人露易丝·格丽克。这是自1996年波兰诗人维斯瓦娃·辛波丝卡以来,首位获奖的女诗人,也是自2016年鲍勃·迪伦后,首位获奖的美国人。瑞典文学院的颁奖词写道,“她朴实无华的诗意之声,让个体的存在普世化”。

英国《卫报》8日引述瑞典皇家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安德斯·奥尔森的评价说,格丽克的成就可以与美国19世纪著名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相比较。奥尔森称,自己亲自将格丽克获奖的消息告诉她,对方闻讯后先是感到有些惊讶,随后便愉快并淡然地接受,说这是一个普通清晨的开始。

美国桂冠诗人“拯救诗歌”

露易丝·格丽克于1943年在纽约出生,1968年发表首部作品《头生子》,并很快被公认为美国当代文学中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这位女诗人已出版12本诗歌集和一本随笔集,在摘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前,已在美国诗歌界获得众多奖项肯定:她的作品《野鸢尾》获得1993年的普利策奖,诗集《忠诚与善良之夜》获得2014年美国国家图书奖。2003年8月28日,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她“美国桂冠诗人”称号。

“拯救诗歌”,德国新闻电视台8日评论称,格丽克的获奖让世界再次关注困境中的诗歌。对于许多普通读者而言,诗歌似乎已成为过去式,而格丽克的作品让人们看到诗歌并不难读,它可以是生活的一部分。“毫无疑问,露易丝·格丽克是美国当代著名诗人,”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生安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格丽克的诗具有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特征,同时由于她小时候身体患病的个人经历,她又过早地体验病痛甚至死亡的感觉,这些都体现在其诗作之中。

“她关注人类的生存状态和生命体验,擅长从两希文明中的传统经典神话汲取灵感,我们在其诗作中经常会遇到古希腊罗马神话、荷马史诗、圣经故事、但丁的神曲中的各种人物和意象。”生安锋说,“她书写对爱、生、性的思考,但更惯于刻画死亡与暴力,传递当代人的痛苦、孤独的情感甚至是恐惧和绝望的情绪,表达了她对社会现实和人类未来的担忧与关切。”

格丽克的诗在中国译介还不多

谈起格丽克在中国的知名度,生安锋表示,这位诗人的作品在中国并不太知名,“其诗作也尚未进入主流文学评论家的视野,即使在我国学者撰写的美国文学史中也只是简略提及。”生安锋介绍道,据粗略统计,国内专门讨论格丽克诗歌的期刊文章有十篇左右,在译介方面,主要有《月光的合金》(柳向阳译)和《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柳向阳、范静哗译);其他学者如毛凌滢、董继平、彭宇等也介绍翻译过其少量诗作。“总之,我们在格丽克诗作的翻译和研究等方面亟待加强。”

《环球时报》记者注意到,在格丽克之前,历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中也有不少诗人,如2011年的瑞典诗人托马斯·特朗斯特罗姆、1923年的爱尔兰诗人叶芝等。对于诺贝尔文学奖多次颁给诗人这一现象,生安锋认为,在我们这个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和科学主义、技术至上的时代里,好的诗歌可以让我们的头脑更加清醒,让我们的人生方向不至于迷失在物欲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减少欧洲中心主义和男性主导

受新冠疫情影响,每年12月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今年不再举行,这是1944年以来首次取消在斯德哥尔摩举行诺奖颁奖仪式。各奖项得主将在本国获颁奖章,颁奖情况将通过电视直播。由于文学奖历来备受关注,而去年的获奖者、奥地利文学家彼得·汉德克因支持前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备受政治争议,欧洲媒体此前普遍猜测今年诺贝尔文学奖会采取保守策略——减少“欧洲中心主义”和“男性主导”。但格丽克的获奖还是“令人惊讶”。

“疫情下,文学仍受关注。”德国《焦点》周刊8日评论称,新冠疫情下诺奖评审工作一切照旧,不同的是开会和交流方式的改变,不变的是“对文学品质的关注”,并更注重文学的普遍性和全球性。

身体啊,想到我们不会再同行多久,我才开始感到我对你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柔情,很生涩、陌生,

犹如我所能记得的年轻时的爱情——

那时的爱常常犯傻,傻在爱的目标,而不是爱的选择、爱的浓烈。

有很多事要在事先要求,有很多事无法预先承诺——

我的灵魂一直那么惶恐、狂暴:原谅它的野蛮吧。

仿佛我的手便是灵魂,小心地抚过你,

不愿有一丝冒犯,

而是要热切地终于将表达化实:

我不舍的不会是大地,

我不舍的将是你。

——格丽克短诗《十字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