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嵘祎 教授

专家简介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皮二科副主任

广东省性病诊疗医疗质量控制办公室副主任

南方医科大学皮肤性病学硕士生导师

美国Tulane university 博士后

广东省医学杰出青年人才

广东省医学会皮肤病分会青年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黑色素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整形美容协会中医美容分会炎症性皮肤病副主任委员

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过敏列为21世纪重点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其中,过敏性皮肤病尤为令人苦恼。据统计,我国过敏性皮肤病患者目前约有1.5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患者人群,社会各界已不得不重视起来。过敏性皮肤病发病机制复杂,病因确定困难,临床表现多样,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近日,本刊就过敏性皮肤病的致病因素、临床表现、治疗手段和诊疗效率,采访了广东省皮肤病医院皮肤科陈嵘祎教授,他以荨麻疹为例,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展开了分享。

过敏性皮肤病类型多样,常见分型有荨麻疹、湿疹、特应性皮炎等。致病因素总体可归为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外在因素是指由于外界物质进入人体后,进入人体后刺激患者免疫系统,导致部分人群发生一系列过敏性伤害。导致的免疫系统发生过敏反应。而这些引发过敏的外界物质我们统称为“变应原(亦称过敏原)”。常见的过敏原有食物(比如海鲜、狗肉、牛肉、羊肉等异体蛋白)、吸入物(花粉)、微生物、昆虫毒素、化学药物、异种血清等物质。

内在因素主要由患者的遗传因素决定,如过敏体质,免疫系统存在缺陷,对环境条件或常见过敏原物质不能耐受,从而诱发某些过敏性皮肤病。

“由于外因和内因相互影响,并且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与工作环境的改变,新工艺和新产品不断问世,使过敏潜在人群呈扩大之势,加大了过敏性皮肤病诊治的难度。”陈嵘祎教授总结道。

荨麻疹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疾病,约3/4的患者找不到病因,一般分为急性荨麻疹和慢性荨麻疹两种。

急性荨麻疹占总体荨麻疹发病率的1/3,临床表现呈突发性、高频性,40%以上的病因为呼吸道感染、药物过敏以及食物过敏。患者通常感到全身皮肤瘙痒之后,随即出现大小不等呈鲜红色或苍白色的风团。若水肿或微血管血清渗出比较严重,风团会变得凹凸不平。通常这种风团出现不会超过24小时,消退之后会在皮肤表面踪影全无。

但是其危害却不容小觑。陈嵘祎教授说:“一旦感染,患者可出现血压降低、恶心呕吐、心慌烦躁等前期症状,甚至继发过敏性休克或感染性休克。部分儿童感染之后还可引起肠道黏膜水肿,继发急性腹痛。”

慢性荨麻疹占总体荨麻疹发病率的2/3,一般没有发烧、恶心、呕吐、气喘现象,仅有皮肤风团和瘙痒,发病周期较长。部分患者由于某种自身免疫因素或物理性因素,如天气寒冷、震动压迫等,将导致慢性荨麻疹发作时间更长。

“慢性荨麻疹的诊断比急性荨麻疹更复杂。”陈嵘祎教授指出,甲状腺功能异常、幽门螺旋杆菌寄生虫感染,甚至是红斑狼疮早期的临床表现,往往与慢性荨麻疹的高度相似,皮肤科医生需要仔细诊断鉴别。

荨麻疹的临床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由于荨麻疹的病因各异,发病机制复杂,临床医生往往对患者采用个性化用药方案治疗。临床上多采用口服抗过敏药或涂抹外用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常用药物有扑尔敏、开瑞坦和卢帕他定。

扑尔敏和开瑞坦是大家较为熟悉的抗过敏药物。以卢帕他定为例,此为新型二代非镇静性抗组胺药,是唯一具有拮抗组胺和抗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双重作用机制的抗组胺药,可在炎症发生的不同环节抑制变态反应,起效快速,持续时间达24小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中枢抑识效应也比较弱,也是欧洲荨麻疹指南推荐一线药物,相对适宜临床使用,自2014年国内上市以来,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良好反馈。

“患者往往采用联合用药,白天服用卢帕他定,晚上服用第一代抗组胺药物。这种选药模式,基本上能够把70%~80%的慢性荨麻疹控制在理想程度。”陈嵘祎教授说。

另有一些比较先进的治疗手段,如注射用奥马珠单抗。每月用药一次,也能够在不采用口服药物的情况下控制病情,疗效显著。对于上述治疗措施,陈嵘祎教授强调:“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个人具体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药物的选用,以尽快控制病情,减少治疗不良反应,使患者获益最大化。”

陈嵘祎教授介绍,在美国,皮肤科的行医执照最为难考,因为它涉及到皮肤病学、性病学、美容学等多个学科,考核内容相当丰富,专业知识跨度比较大。并且皮肤科病种繁多,大概有五六千种,所以要求皮肤科医生必须做到明察秋毫。然而由于皮肤科的病种繁多,涉及多学科,故一般皮肤科医生的误诊率约20%~30%。

“标准的治疗方案,必须建立在明确的诊断之上。”陈嵘祎教授指出,皮肤科医生应多学习内科,因为大量过敏性皮肤病患者存在内科方面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肾病等。对于荨麻疹过敏的情况,若联合使用皿治林和阿奇霉素,会非常容易诱发患者心律失常,所以还必须了解药物的特性与相互作用,熟悉各种组胺药物的用药规范,加强学习,累积经验,有利于降低误诊率,提高诊疗效率。

编辑:刘鑫

排版: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