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瘦马文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秦帝国有着深厚的底蕴,其文化、军事、经济等各方面都被后代统治者借鉴引用,为后世十三代、几百年的封建社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秦帝国以“武”作为立国之本,因长期居住在蛮夷之地,这就造成了历史的必然性选择,但也因此,秦人扫除六合,成就了大一统的历史伟业。

秦人为何崇尚武力——秦国被各大强国排挤的大背景下,受西北羌戎文化影响

对于秦人的祖先,这在史学家界一直都是个疑问,有学者认为秦人来自于东夷,等同于现今的山东亦或是东北,也有学者认为其来自西北,属于西北的西戎领域,可谓是众说纷纭,各有依据,时至今日都未被具体确定。但秦地的起源是被确定的,因为早期秦人之墓大都被发现在今天的甘肃天水市的清水、张家、甘谷等等地方。《史记·封禅书》中记载载:

“秦襄公既侯,居西垂,自以为主少昊之神 ,作西畤,祠白帝。其牲駵驹、黄牛、羝羊各三。”

虽然秦人的起源难以被确定,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秦国文化极大地受到了西北羌戎文化的影响,也受到周文化的环境渲染。由于秦人长时间与羌戎间相处,民族文化、精神等等各方面都会产生融合的影响,所以秦人就会有骁勇善战的风气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受西北羌戎文化影响的秦人

同时与整个秦国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秦国原本只是东海之处一个极小的国家,再加上由于那个时期战乱纷争,国家之间的战乱,自身实力也弱,被排挤到了西边,中原之地又一直将其当作少数民族,认为它是个没有开放的民族,甚是瞧不起秦国。所以说,秦国的武力成长离不开周围艰苦环境的磨练,为了自己国家的一统,不受外敌侵扰,只能增强自身武力。

《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秦:

“天水陇西,山多林木,民以板为室屋,及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皆逼近戎狄,修习战备,高上(崇尚)气力,以射猎为先。”

秦国为了巩固自身统治阶级,获取利益就必须从战争中取得,这里不得不提到一个为秦国贡献政治思想的人,那便是楚国人商鞅,为秦国变法提供了思路以及实施政策,那便是商鞅变法的农战奖罚的制度,鼓励民众开垦种地,奖赏战功,规定不管你的地位高低、身份贵贱与否,主要你立下军功,就能够受到奖赏,赐予封地,给予奖赏。

图丨商鞅画像

秦国统治者欣然接受了,将这一提议全权采纳引用,用尊贵的身份以及丰厚的经济报偿作为巨大的诱饵吸引普通百姓民众,将民众诱惑至战场,将群众的利益与国家统治阶级的利益划分一致,农战因此占据了秦国人的大部分生活,对于从战争中渴求获取利益已经成为了社会上的风气,故这也是秦人为何崇尚武力的一部分原因。

秦国武力的象征——秦武王的三位大力士,秦军的骁勇士兵以及强大的军事武器

我们纵观历史,自从秦襄公开始建立秦国,再到最后秦始皇“灭六国,一统天下”的发展过程,秦国使用武力解决问题的传统的确是一直存在的,从文化历史记载中,例如在《诗经》中,就存有着十几首秦国的诗大都与战争有关。《诗经·秦风·无衣》中写道: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在历史的诸多表现方便都显露着秦人崇尚武力,出现了许多骁勇善战的勇士,不仅成为了秦国人的象征代表,也是大家心中所想的勇士形象,根据史籍记载,具有特殊才能的勇士在秦国都会被认为是贵族,是值得被颂扬的,例如费仲、恶来两人,虽名声不好,但由于他们的力大无比,秦人将其作为膜拜对象,存有着崇拜信念,这也成为他们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战场上所向披靡的秦军

要说秦人崇尚武力的标志人物,那就不得不提秦武王和他所宠爱的三位大力勇士:任鄙、孟贲和乌获。秦武王在历史上是著名的勇猛之士,在他的领导统治期间,列国的勇士纷纷都加入了他的战队。

在前面提到的三名大力士中,孟贲是最为突出的,他在水中不怕蛟龙,在旅行中不畏惧虎狼之兽,但他也是绝对的坚守国家的战士,他一旦听到军令就会面露敬畏所以他绝对是一名秦国忠臣。

但他的个人经历却是不幸的,秦武王崇尚武力,他与孟贲一同进行举鼎比赛,然而此次竞技导致秦武王举鼎而亡,孟贲因此遭到“族灭”,但因为他是秦国勇猛的武士之一,所以仍被天下人敬重。秦国人崇尚武力的标志,不仅体现在君王、朝臣之中,更存在于百姓之间,同时,这个时期的他们也成为了勇士的标志性体现。

秦武王举鼎

秦国第一次显露出自己的军事实力是在镐京战役的时候,当时西周的幽王灭于犬戎,秦襄公带兵援助周朝,且担当了主要的进攻任务,救助了周幽王,后又护送幽王往东迁移至洛阳,后来秦襄公被封为了诸侯王。周平王是这样允诺秦襄公的:

“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

而至此,秦国开始意味着正式建立国家,开始了与各国的交流互通。

以至到秦穆公时期,秦国兵力可以同齐、楚等相互媲比,也因此进入了春秋五霸的行列;到了战国时期,再经过商鞅变法的农战奖惩的制度,拥有了一支军力强大的军队,战国的游说之士张仪曾在秦国任大臣,他对于秦国的实力和特点都有一定的了解,他介绍道:秦国拥有十分强大的兵力,带甲士兵百万多,后备军力也可谓是数不清,且骁勇善战,他们不戴头盔,袒露着上半身与敌人奋战,不惜以巨大的代价换取战争胜利。”

“锐士”是秦国的一个兵种,他们基本上是战无不胜的,因为秦国有一套严格的奖惩制度,若是获得了战功,那么也是普通百姓的发家之道,因此有很多人会因此奋不顾身在战场上拼搏。史记记载: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同时从现在所发现的兵马俑我们也可发现,秦国的军队配给都是非常完善的,有完整的战斗方阵,骑兵连等等配备,其中还有一部分士兵是束发且不带头盔的,也不穿盔甲,不携带盾牌,只是手拿弓弩,这种轻便的上战场穿戴,这便是秦国的“锐士”,所以秦国的军力力量也可从此看出。

图丨兵马俑体现出的秦军装备优良

兵器也在国家实力上也占据着重要的部分,秦国有着巨大的官办兵器制造产业,秦国的兵器种类复杂,在制造上都有细致的分工和严格的管理体系从发掘的武器来看,大都兵器都有铭文,有制造机构名称或者是制造者的名字、职务,这些都反映了在制造兵器过程中的监控和责任,矛、剑等武器直至流传于后世。

秦国尚武文化背后的影响——中华民族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坚韧不催的民族性格

秦国利用变法大大调动了秦国民众的参与战争的积极性,秦国人的性格、地域环境等等都渗透于秦国的崇尚武文化精神;再加之秦国因为生存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造成了强烈的保卫民族意识,注重效率、功利,但性情刚正淳朴,不接受任何困难的阻挡。

同时秦人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秦国的本质就是团结一体的军队,战争培育了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造就了他们一颗积极耐劳的心。在《诗经》中绝大多数的诗歌都表现出民众对于战争的厌倦,但是《秦风》中却表达了民众积极参战、积极战斗的愤慨战斗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丨秦始皇画像

秦人抗击西戎入侵的军队战歌《无衣》中这样唱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秦国之所以在历史战争中的年代存活并发展壮大自身,正是因为他们崇尚武力、愿意战斗的风气影响。

秦国人崇尚武力是一种时代的精神,虽然有一定的缺陷但是这也是一个国家的振兴必需,他们的勇敢创新精神也是我们需要传承和延续的。秦国的战斗精神,其实也可解释为是一种坚强的意志,它包含着勇气、锐力等等,崇尚武力的秦国人一直都很注重这一方面的培养。

同时历史上的军事家们也会培养和激发这种军事精神,这种坚韧不摧的顽强精神是至高的,如果失去了,就缺乏了战斗力、缺乏了信仰。虽然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在安逸的舒适生活下我们不用担心被外敌所侵扰,但我们需要有居安思危的国防意识,练好自身本领,储备军事实力。其实,我们可以试想一下,若是一个国家没有精神信仰、缺乏了凝聚力,那么这个民族必定会进入衰败期,必定会被外界所淘汰。

秦国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上有着特殊的影响,在短暂的时间内,极大的增强了自身统治实力,对人类的文化、文明等发展都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影响甚是深远。

在秦国的统治期间,崇尚武文化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没落的小国家,不断遭受周围的排挤、强迫压制,但凭着自身的民族信仰精神走上了民族富强的道路,由弱小变得强大,由依附他人变成了他人膜拜尊重的对象,这一步步的复兴之路积累,实现了强国的建设。

在秦国的文化中,我们最需要去汲取的便是这种富有震撼人心、透露着刚强之气的崇尚武力精神。

参考文献:

《秦史》

《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