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中春昼击土鼓吹幽雅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是之——《周礼.春官·章》

“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代文献《周礼》中(传为周公旦所著,实际成书在两汉之间),据该书记载,早在先秦时期,华夏大地就有“中秋夜迎寒”的习俗。不过,“中秋节”正式成为官方的法定节日,却是唐太宗李世民所为,这在史书中是有记载的。

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三公以下献镜及盛露囊。——《唐书·太宗记》

但在唐代,中秋节赏月的风俗只在都城长安一带盛行。准确地说,此时的中秋节只是统治阶段、达官贵人以及文人墨客们的娱乐活动,尚未在民间普及开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时期,文人墨客积极参与中秋节的文学创作,创作出诸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唐明皇游月宫等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也写出了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首的一批传世名诗。这不仅使月亮充满了浪漫的色彩,更是拉近了月亮与人们的心理距离,为中秋节在民间普及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经济、文化高度繁荣的宋朝,中秋节的商业价值得了到挖掘,逐渐成为民俗节日。在北宋的《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中秋节时市井中的盛况。

中秋夕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市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而根据《文昌杂录》中的记载可知,元日、寒食、冬至、上元节是宋朝的四大节日,每个节日官员都会放假七天,如同现在的小长假。

休假岁凡七十六日,元日(春节)、寒食(清明)、冬至各七日,天庆(皇帝生日)节、上元节(无宵)同。——《文昌杂录》

由此可见,中秋节在宋朝时虽已成为民俗节日,但是,其地位还比不是四大节。不过,相对于四大节,中秋节却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喜爱,宋代的文人墨客以中秋节为题材创作出大量的诗词,其中又以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最为经典。

经过历代文人墨客的推波助澜,中秋民俗越来越深入民心。从明朝开始,中秋节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一跃成为与春节齐名的四大节日之一,而月饼也正式成为中秋的御用食品(之前月饼是常用食品)。更重要的是,从明朝开始,中秋节被赋予了“团圆”的内涵,因此,中秋节也称为“团圆节”。

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西湖游览志余》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中秋节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也是拉近海内外华侨华人距离的纽带。而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成为中华文化圈国家的节日,如韩国、越南、日本等国家就都有各自的“中秋节”。

时至今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增强,从而使包括中秋节在内的中国传统节日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中秋节逐渐在海外走俏,中国味全球飘香。

那么问题来了,中秋节从最初的迎寒、祭月习俗最终成为代表团圆意义的文化符号,以及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究竟是机缘巧合之下的逆袭,还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中秋节所承载的传统文化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传统:中秋节源于上古时期,始于唐初,盛行于宋,普及于明清时期,

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礼记月令》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传统”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必须条件,而中秋节正是源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敬月习俗,继而形成了迎寒、祭月习俗。在经过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后,在唐朝时期正式被命名为中秋节,此时的中秋节已不再仅仅是祭月的习俗,而是成为集祭月、赏月、咏月于一身的综合性节日。

中秋节在宋朝时成为普遍的民俗节日,朝廷也正式将夏历(农历)八月十五那天定为中秋节。随后,从明朝开始,中秋节的地位得到极大的提升,一跃成为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列的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综上所述,中秋节源于上古时期的天象崇拜,定型于唐朝初年,从宋朝开始盛行,至明清时期正式确立了其“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江湖地位。

传统的,才是民族的。而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中秋节,已具备了成为世界性节日的条件。

典故:使中秋节充满了浪漫、神秘的色彩,加速其普及速度

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

“典故”这个称谓,出自《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泛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典故本身就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传说都属于典故。这些与中秋节有关的典故,让中秋节充满了既浪漫、又稍显神秘的色彩,从而使中秋节能够在民间迅速普及开来。

文化: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

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易经》

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经过漫长的创造而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包括了文学艺术,如诗、词、曲、赋等传统文学,以及琴棋书画等古典文化,是人类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也就是说,文化是由人民所创造、为人民所特有的,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

靠山山倒,靠水水枯,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中秋节一直是历代文人墨客所青睐的创作题材,无数诗人沉醉其中,吟出无数流传千古的不朽诗篇。从“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迈,到“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的失意惆怅;从“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的感同身受,再到“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的愤懑、不甘。中秋节承载着文人墨们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中秋,中秋文化。正因为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中秋节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时俱进。事实上,中秋节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国情怀:中秋节是中国团圆的文化符号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秋天是伤感的季节,“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起,落叶飘,大雁南归,这一切,不免让人心中惆怅,感叹时光飞逝。这种感觉,即使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不能免俗。

秋天是思念的季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秋夜月露之时,寒意已生,在外颠沛流离的杜工部触景生情,心中不禁涌起思乡、忆弟之情,在诗人的记忆(心目)中,故乡的月亮是最亮的,故乡的(亲)人也是最亲的。而亲人被迫分离,是因国家山河破碎(安史之乱)所造成,所以,诗人心中思的是家,但实则忧的是国。

秋天是团圆的季节。明朝田汝成在《西湖游览记》中指出“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馈,取团圆之意。”由此可见,至少在明朝时期,中秋节就被当成团圆之节了。

中秋之夜,与亲人、朋友一起吃着圆圆的月饼(团子)、观赏着圆圆的月亮、喝着美味的桂花酒(寓意“蟾宫折桂”),好一幅“中秋望月,阖家团圆”的祥和画面。然而,世界并不完美,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因此,既然我们没有改变“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超能力,那么,又何必为暂时的别离而纠结呢?与其忧伤,不如突破时间的局限、打通空间的阻隔,送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愿望,祈求天下再无战乱,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富强繁荣!

正是由于历朝历代文人墨客将中秋(月)入诗入文,创作出一批又一批传诵千世的佳作。在这些作品的推波助澜作用下,集传统、典故、文化、家国情怀于一身的中秋节早已从祭月、赏月习俗成为团圆的文化符号、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

文化的力量:中秋节是中华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中秋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团圆和亲情是中秋节亘古不变的主题。早在唐朝时,中秋节就随着中国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而走出国门,在国外落地生根……。

  • 1、古代:中秋也是中华文化圈国家的习俗

早在唐朝贞观(日本平安时期)年间,中秋节就已经传到了日本,最初中秋节只在朝廷贵族之间流行,是一项赏月赋诗(和歌)的高雅活动。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月十五赏月宴饮的习俗逐渐流传到民间。

日本人在赏月时吃的不是月饼,而是一种称为“月见团子”的甜点。同时,日本人在中秋节期间要举行各种庆祝丰收的活动,以示感谢大自然的恩惠。另外,日本人也会赏月,称之为“月见”,并在屋内会陈列赏月团子、芒草、芋等。

朝鲜半岛在古代受中华文化影响深远,至今仍保留着农历新年、端午、中秋等中国的传统节日。

韩国将阴历八月十五称为“秋夕”,像中国一样也有固定的假期。这一天,在外工作的人都要赶回家与父母团聚,另外,“秋夕”也是祭拜祖先的节日,各家各户除了要摆上贡品祭祀祖先,还会上山扫墓。

除了日本、韩国外,中秋节也是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国家的传统节日。

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因素,是其被同属中华文化圈的亚洲国家所接受的主要原因。而这,也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独特的魅力。

  • 2、现代:中秋节海外走俏,中国味全球飘香。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相应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干的中国文化软实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从而使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日在世界各地流行起来,可谓是“中国节海外走俏,中国味全球飘香”。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既增强了中国与世界各个国家、地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成为展现中华文化的一张名片。这,正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唯有文化才能生生不息。中秋节从上古时期的“中秋夜迎寒”习俗,到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载体、团圆文化符号,绝非偶然,而是一个水到渠成的漫长过程。事实上,中秋节不仅集传统、典故、文化等众多传统文化于一身,也被历代文人墨客赋予了家国情怀。这,就是中秋节能够脱颖而出并历久弥坚的密码

中秋节是团圆的文化符号,传承着民族家国情怀。中秋节是维系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之一,也是拉近海内外华侨华人距离的纽带。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一头连着千千万万的百姓,另一头连接着历史的传承、民族的复兴。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只有家兴国家才会繁荣昌盛,反之则国家落后挨打。而中秋正反映了老百姓的家国情怀,映照着人们内心的殷殷期盼。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秋节源于上古时代,后成为各族人民的共同节日,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承载体之一,所以,中秋节是属于中华民族的,正因如此,它也是世界的。

事实上,深厚的底蕴以及文化内涵,使中秋节具有独特的魅力。从而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喜欢上了中秋节以及其它中国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