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体育重头项目,女排对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意义,也有着太多的故事。从80年代开始,中国女排的成长过程就如新中国从七八十年代的贫困落后到新世纪的腾飞崛起的复苏之路那样,她们在登上国际舞台后,用不断的拼搏和常人无法忍受的毅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神话,也在数次的触底反弹后重塑中国女排的拼搏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对于国人来说,在所有的体育项目中,也只有中国女排犹如一面旗帜,女排们在以不服输的精神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的同时,也给中国人带来了希望和民族自信。也正因此,国人对于中国女排都有着特别深刻的记忆,也有着太多共同的话题,更有着特别的情感寄托。

特别的情感,难忘的记忆,自然也意味着拍摄这样一部题材的电影,难度会极高,做不到面面俱到,更不可能做到让带着不同眼光和观点的观众都感到满意。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需要女排,而如果要想让中国女排精神得以更广更长久地得以延续,让更多的人能够更深入或勾起他们去了解中国女排的这面旗帜,中国女排也特别需要《夺冠》这部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然,中国电影也需要《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尤其是在如今电影商业化,影片以娱乐和票房为第一准则下,没有人能够否认这部带着时代传记色彩的影片所承担的艺术价值与社会价值。

40年辉煌,几代人记忆,中国女排承载着太多国人的使命

作为一部写实性影片,《夺冠》基本还原了中国女排从80年代到2016年巴西里约奥运会的四次历程,期间中国女排的训练过程,几经大起大落既做到了尊重事实,又倾注了主创人员的艺术化处理。

影片的前半段,80年代是中国女排的第一次高光时刻,这也是影片前半部分重点刻画的地方。在漳州女排训练基地的场景,墙上的“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特别显眼,中国女排为第三届日本女排世界杯也是自己的首个世界冠军备战着。为了赢得胜利,女排们忍受着高压,伤痛,拼尽全力,不断提高自己身体的极限。

没有美国高科技计算机,女排教练袁伟民采取升高拦网,在技术上提升运动员的水准,以人来弥补科技的缺陷,让球员在技术和必赢的信念上领先对方。

为此,运动员受伤,坐在地上哭泣,袁伟民没有表现出任何的心软和心疼,仍然不断用球狠狠地砸向她们,逼着她们继续高强度训练。中国女排们为国争光的“冠军”吃尽各种苦头,这些在影片前部分得到了很全面的展示,令人心疼的同时又敬佩她们的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虽然在如今看来,体育竞赛在一些人心中竞技大于获得金牌,但在那个时期,当我们在各方面都弱于对手下,我们要想证明自己是一个体育强国,要想改变全世界对于中国的看法,也唯有获得金牌,才能改变这一切。当然,如果中国女排如果一直像“扶不起的阿斗”中国国足那样一直沉迷,游走在亚洲三流队伍,那么她们也不可能像如今那样带给国人那么多的骄傲和自信,唤起更多的人关注和热爱女排项目。所以体育项目获得金牌仍然具有很强大的社会意义,冲击金牌也没有错。

而为了达到这一点,教练和运动员都必须够“狠”才有可能实现。

因为真实的国际比赛就是这样残酷,我们对女排运动员手软,但对手却不会,这些世界强队也都是为冠军而战,她们也不可能让实力更逊的中国女排轻易获得胜利,中国女排的夺冠路上必然充满汗水、伤痛、眼泪,这是必然的过程。要想获得胜利,中国女排又别无他法,即使跌倒受伤,也只能起身继续硬着头皮死磕每一个球,为每一个球拼尽全力。

在影片的前部分,吴刚饰演的中国女排教练袁伟民这个人物非常出彩,也成了中国女排的“魂”,他也用各种够“狠”的办法逼迫中国女排成为世界第一强队。而训练赛场上高压无情的训练,背后则是他内心渴望用金牌来振奋中国人,更要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行的”。

“中国女排,没有你,没有我,只有我们”,中国女排互相配合比赛,发挥出每个人的优势,拼搏进取以及不言败的气势,这是袁伟民对中国女排的诠释,也是中国女排赢取一场场胜利的关键,迅速成为世界强队不可或缺的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影片的前部分,《夺冠》很好地将女排的精神诠释出来,也留下了太多难忘的记忆。

传递精神,拼搏进取,逆袭的《夺冠》打开中国体育影片的大门

在影片中,袁伟民向女排们讲述自己的经历,“我第一次出国,走进宾馆房间里边,我傻了。冰箱、彩电、空调,我没有见过。那一宿我真的没睡觉,我望着窗外的高楼大厦,我哭了。中国太落后了”刺痛了每个国人的心。中国被世界甩得太远了,中国要发展,中国人太需要斗志了, 体育是振奋国人不可或缺的因素,中国体育必须强。

也正是在全体中国人对于“冠军梦”的渴望下,中国也终于实现了体育大国与体育强国的转变,用日后一个又一个的冠军书写着中国人的骄傲,改变着世界对中国固有的看法。

而这种女排精神的传递,也在黄渤饰演的女排教练陈忠和,以及巩俐饰演的郎平身上得到延续。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获得金牌后一度低迷,告别世界强队,最重要的一点是现在的中国女排运动员们缺少了之前“中国女排”的那股精神。

中国女排在辉煌之后经历低谷,要想实现腾飞,恰恰需要的就是当年女排训练的那种拼劲,需要在战术和心态上作出调整。

而这也是郎平执教中国女排后,巩俐在影片中问运动员,“她们爱排球吗?”以此唤起她们内心的那股力量。

时代已经在变化,中国女排要想改变眼前的颓势,除了运动员对自我的反省,以及在团队上的有力配合外,在战术上和训练上也需要做出一系列的调整,这是影片后半部分重点刻画的地方,那就是让已经处于谷底的中国女排重回巅峰,登顶世界第一强队。

为此,巩俐饰演的郎平上任之时提出了变革,“三把斧”的改革也为中国女排提供了更多的活力。

最终,中国女排在不被外界看好,在屡遭质疑下,走出低谷,再次用一连串的世界冠军的荣誉捍卫着世界三大球中唯一一个代表着世界第一的地位。

总体而言,影片前后两部分处理很得体,前部分突显中国女排为荣誉而战,树立第一座高峰;影片后部分强调中国女排在坠入低谷后如何迎风破浪,再拾女排精神。

有意思的是,影片《夺冠》和中国女排在命运上极其相似,在此次上映之前,不少人仍然对《夺冠》在国庆档的表现并不看好,但是影片在国庆档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即便在《我和我的家乡》《姜子牙》《急先锋》《一点就到家》等影片中,影片开始逆袭,并在多项数据的表现上依旧有着上佳的表现。

上座率上,进入上映第二周的《夺冠》已经从10月1日的上座率第三,逆袭《急先锋》《姜子牙》上升到第二,并牢牢占据着优势;单日票房占比上,《夺冠》也从10月1日的5.9%的大盘占比,不断上升,并在《姜子牙》《急先锋》单日票房占比不断减少下,反而凭借更高的口碑与上座率获得更高的市场份额。

此外在评分上,《夺冠》在豆瓣达到7.3分,猫眼和淘票票分别达到9.1分和9.2分,在当前国庆档影片上处于前列,相对于《姜子牙》《急先锋》等影片占据明显的优势。

可以预见,在更多的观众认可下,《夺冠》也将在不久将来,完全有可能在单日票房以及总票房逆袭《姜子牙》,成为10亿以上,甚至冲刺20亿影片的电影。

当然,在票房之外,《夺冠》能够受到观众认可更说明了中国电影需要体育题材的影片,尤其是缺少优秀的体育题材影片。相信《夺冠》这次为中国体育影片开了一个好头,能够激发更多同类型或题材的影片创作。

作者:雪夜我独行filmer

声明: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若未经作者同意,私自转载到其它平台擅自使用原创功能的,一经发现,作者将对其投诉并追究其相应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