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是个苦孩子出身,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能当皇帝。当年他的家仅仅是一个破茅草屋,一朝为天子,天下都是他的了,从“我想有个家”,到“天子以四海为家”,一座茅屋已经装不下他了,能装得下他的只能是一座城市,也就是明王朝的都城。问题是都城并不好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元璋剧照

有人说朱元璋选定的都城,不是南京吗?没错,朱元璋是在南京住着,但南京却在很长时间内并不是首都,它的名字是“应天府”,后来被升级为南京,在洪武十一年,才正式改名为京师。南京从“南京”升格为明朝初年的首都之路走了11年之久。

竞争对手之开封

南京的升级之路走得磕磕绊绊,主要是因为它有3个竞争对手。第一个,就是开封,也就是宋朝的都城汴京。

朱元璋最开始想定都的地方就是开封,他也去实地考察过,但是由于多年战乱,民生凋敝,开封此时并不适合做都城【自洪武初平定中原 ,臣(朱元璋)急至汴梁 ,意在建都以安天下 。及其至彼,民生凋敝,水陆转运艰辛(《中都告祭天地祝文》】。南京PK掉第一个竞争对手。不过等来的却是在洪武元年八月,朱元璋发布的诏书,以应天府为南京,以汴京为北京,注意,所谓的南京北京,都是陪都,真正的首都只有一个名字,就叫“京师”。很明显,此时的朱元璋并不想把南京扶正。很快,南京的第二个竞争对手就出现了,这个是朱元璋真正中意的地方。

竞争对手之凤阳

我们常说的,人富贵之后要衣锦还乡,在家乡人面前显摆显摆,朱元璋也不例外。朱元璋这次准备把都城建在他的家乡凤阳府,后来被改名为中都。洪武二年九月,诏以临濠(凤阳府)为中都,理由是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漕运)”。

凤阳的工程进行得如火如荼,但出人意料的是到洪武八年却逐渐停了下来。官方的解释是由于在建中都的同时,南京也在建设,为了避免劳民伤财,就把中都的工程停了。这种解释并不令人信服。据洪武七年编纂的《皇明宝训》记载:

帝召元朝诸老臣,问以建都之所。或对以关中险固,金城天府,可都;或以洛阳地中,四方贡赋道里均平,可都;或对以北京赵宋故都 ,可都;或对以北平宫室完全,就之以省民力,可都;或对以建业(南京)六朝旧都 ,可都。帝曰 :“汝等所言诚善, 然咸阳、洛阳,周秦汉魏隋唐亦尝定鼎于是 ,北京乃五代赵宋之京邑 ,诚皆可都,但丧乱以来,各部义兵互相仇杀,多历年所,中原生齿百不存一,若朕建都于彼,钱粮力役尽资江表,使江表人不堪命 ,朕悉忍为之; 若就建业、北平现成宫室,虽曰暂省民力,然皆地非中土 ,亦非长治久安之道 。朕谓临濠(凤阳)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汝当为朕图之。”

从这段话看,朱元璋对在凤阳建都有着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考虑。依靠着长江和淮河,既能够通过漕运来解决京城人口的吃饭问题,同时又可以用长江和淮河作为军事上的屏障。其它地方(咸阳,洛阳,开封)要么是人口太少(生齿百不存一),需要江表(长江以南)富庶地区大量的钱粮力役支持,要么是“地非中土”,说南京和大都虽然有现成的宫室,但并不是在天下的正中,不是长治久安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凤阳府

还是从上面这段话看,洪武七年,官方文书还说国都建在凤阳好,才过了一年,就说太费钱了,中都不建了,只建设南京。那么为什么不停建南京,全力保障中都的建设呢,这样不是一样可以节约钱吗,反正朱元璋以后会搬家,暂时住得差一点没关系。

《 明史·薛祥传》中有这样一条记载:

八年授工部尚书。时造凤阳宫殿。帝坐殿中,若有人持兵斗殿脊者。太师李善长奏诸工匠用厌镇法 ,帝将尽杀之。祥为分别交替不在工者,并铁石匠皆不预,活者千数。

这段话就是说洪武八年,朱元璋在巡视凤阳宫殿时,好像听到有人在屋脊上拿着兵器打斗。李善长说是工匠们用了厌镇法诅咒皇帝,朱元璋大怒,准备把工匠们都杀掉。薛祥求情,让那些当时轮休的工匠以及铁匠石匠都逃脱一劫,数千人得以活命。

这就说明中都的宫殿修建时杀了很多人,而杀人终究是件不吉利的事情,朱元璋从此有了心病,中都的宫殿暂停修建了。

而南京终于看到了胜利的曙光,开始大兴土木。从洪武八年九月开始,南京的大内宫殿开始改建 ,后来又改建圜丘 、社稷坛,一副要以南京为首都的样子,但就是迟迟没有正式文件下达。

朱元璋其实并不是特别想在南京建都,因为历史上在南京建都的无一例外是“短命”王朝,唐代刘禹锡就写到“金陵王气黯然收……一片降幡出石头”。更为尴尬的是,这种规律在朱元璋死后第四年就又被验证了一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西塞山怀古

南京在元朝叫集庆,是被朱元璋亲手打下来的。虽然集庆有好几万守军,但被打下来前后只用了不到10天。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反而会被轻视,所以朱元璋只是把集庆改为应天府。其实宋朝也有应天府,那是在河南商丘,也就是宋州。当年赵匡胤就是任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进而当上了皇帝。宋真宗时为了纪念龙兴之地,就把宋州改名应天府,后来又升为南京。朱元璋此举,明显是已经有了当皇帝的思想,后来果真把应天府升为南京,但仅仅只是南京。

朱元璋住在南京,那是因为当时国家残破,比较完好的大城市除了他现在住的南京就只有元朝的大都(今北京)了。但大都靠北方边境不远,并不是十分安全,做首都并不合适。再加上朱元璋和他的“从龙功臣”们都是南方人,让他们去北方住,也住不习惯。

朱元璋住在南京,营建中都,本来计划得挺好,但万没想到出了这么一档子事,挺不吉利的。但朱元璋在是否定都南京这个问题上还是颇为踌躇,虽然眼看“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连衣服都该换了,南京该有的名分就是不来。与此同时,中都的工程还没有完全停下来,在南京改建大内宫殿时,中都也在修皇陵城,似乎还有希望。这个僵局直到洪武十一年才被打破,这一年南京被正式被改称“京师”,其转正之路用了十一年之久。

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书省。(治应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罢行中书省,以应天等府直隶中书省,卫所直隶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为京师。(《明史·地理志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京形势图

竞争对手之关中

不过南京作为京师的地位并不稳固。洪武二十四年,经过洪武朝二十多年的休养生息,关中地区恢复得不错,所以朱元璋又有了迁都的想法。南京迎来了最后一个对手,这次朱元璋又想到关中定都,具体在哪没说,但不外乎是咸阳和长安。朱元璋派太子朱标先去考察。这次挽救南京的是朱标,朱标从关中回来后就病死了。朱元璋大受打击,他实在是太喜欢朱标了,因此越过了他剩下的儿子们,直接选择皇太孙朱允炆做接班人。可是朱允炆太年轻了,为了巩固朱允炆的地位,更为了老朱家的江山,他大肆清洗功臣,明初四大案中的蓝玉案就在洪武二十六年出炉,15000多人被诛杀,军中骁将被诛除殆尽。朱元璋的精力都放在这上面,迁都之事自然不了了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蓝玉案

最终的结局

朱元璋此后再也没提迁都,因为迁都是个大工程,如果迁到关中,那么宫殿要重建,人员要安置,费时费力费钱。不仅是对国力的考验,也是对皇帝个人能力的考验,而朱允炆显然不具备此种能力。说实话,要迁都,非雄才大略者不能为之。这一点,不仅朱元璋看得清楚,朱允炆恐怕也有自知之明。再加上朱元璋因为之前心心念念想迁都,折了他最喜欢的儿子,怕是也有一点心理阴影,所以再不提迁都这个事,也是对朱允炆的一种爱护。

朱元璋最终选定了南京作为都城,但并不放心。明朝弘治年间的兵部尚书马文升在《因灾变思患豫防以保固南都事》疏中说到:

“但南京虽江山险固 ,为帝王之州 ,而论建都之地 ,以此为次者 ,以其居长江之下流也 。仰惟我太祖高皇帝即位之初 ,始欲建都于汴梁 ,随又建都于凤阳 ,终复迁都于金陵 。虽知居于下流,乃于湖广地方设立三十六卫所 ,官军二十余万,并江西沿江又多设卫所 ,控御上游以为金陵之屏蔽 。”

这里明确说到南京虽然江山险固,但并不是建都的好地方,因为它在长江下游。朱元璋本来想在汴梁建都,后来又在凤阳建都,最后不得不“迁都”到了南京。为了弥补南京地理上的不足,于是在湖广地区设立三十六个卫所,驻兵二十多万,在江西也多舍卫所,作为南京的屏障。

看似南京的地位就此稳固,但是,又是但是,建文帝朱允炆虽然没迁都,却搞起了“削藩”。南京最终的威胁不是来自长江上游,而是来自北方,燕王朱棣。朱元璋苦心布置的沿江驻兵毫无用处。“莫逐燕,逐燕燕高飞,高飞上帝畿”。明朝的迁都最终由朱棣完成,那个朱元璋并不看好的儿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棣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