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所用的“穿甲弹”里面是有沙子的。但并不意味说有人在炮弹里动手脚,以次充好,而是因为当时的世界上还没有发明出钝感炸药,所以炮弹的内部空心处都会“装填沙子”用来调整炮弹重心,这样的配重可以让穿甲弹打得更远更猛。

当然,在影视剧中,或者宣传片里,都说甲午海因为炮弹里有沙子,所以发射不出去,发射出去也不爆炸的这种事情,并不是历史真相,因为穿甲弹本来就是不爆炸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穿甲效果)

特别是在戏中,当士兵们用锉刀把炮弹的口径“搓”好了之后,却打不出去,然后一扣就从炮弹里扣出大量的煤渣和沙子,这种疯狂的情节,很能调动观众的情绪,但这只是影视剧所追求的效果而已。

穿甲弹,顾名思义,就是用来击穿对方坚硬的铁甲,在制造出一个大洞口的同时,又可以对敌舰内部的动力系统和人员进行打击。如果洞口够低,则舰船会进水;如果装甲脱落,或者洞口实在够大,那就可以直接发射爆破弹贯入敌舰内部。如果爆破弹击中锅炉,敌舰则会失去航行动力,如果直接命中弹药仓,那就赚大发了。

(穿甲弹)

这种两种炮弹的配合和威力是很大的,在鸭绿江边的大东沟海战时,日本的松岛号舰的弹药仓就被北洋水师的炮弹击中过,但很不幸,开战之前北洋水师没有准备足够多的爆破弹,击中弹药仓的这一枚炮是穿甲弹。

而穿甲弹带来的都是贯穿伤,因此在此次海战中,日舰中弹不沉,而北洋舰队却连连受损,最终以0:5的战绩败北。到了威海卫战役时,李鸿章更不敢打了,这里面过多的还是政治因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东沟海战)

其实在开战前,军火头子英国曾经向清政府推荐新式战舰,但打仗影响到了慈禧过寿的心情,再加上北洋舰队的军费也被挪用了,因此就错过了这种射速又快、射程又远的新式战舰,而日本却紧衣缩食、全国捐款地购买了这种新战舰,即吉野号。

而在当时,李鸿章对局势抱有侥幸心理,仍然对英美调停抱有希望,所以北洋舰队去朝鲜时,准备还是不足,炮弹数量不够,爆破榴弹、开花弹也极度缺乏。

据资料显示,清政府从1981年开始,就命令户部停止购买外国军械,北洋水师用的是自己制造的开花弹和实心弹。但是国内军工企业对开花弹的研究不足,开花弹用的还是黑火药,黑火药提供的动能还是比不过无烟火药的。

(中日两国军费对比图)

而国内制造开花弹的数量也赶不上,大东沟海战前夕,“定远号”仅仅补充了国产开花弹55枚,而其余的少量的开花弹还是以前购外国军舰时附送的。而这55枚分到船上的各个炮位时,仅仅打了一个小时,就打完了。

爆破弹用完了之后,北洋舰队后来上的全是穿甲弹,因此无法造成战果,到最后连穿甲弹也用完了。无能为力之下,邓世昌下令“致远号”全力向日本最凶猛的铁甲舰“吉野”撞去,意图同归于尽,但途中却被鱼雷击中沉没,邓世昌也以身殉国。

(邓公世昌)

比一比,我们就知道甲午海战,为什么清政府会输了,也知道李鸿章为什么不敢打了。国内的军工产业跟不上,老慈禧又不愿意花钱购买新式武器装备,所以北洋水师就像是一只饿得两眼昏花的老虎,只会动不动低吼两声吓唬对手,但真打起来才发现外强中干。

尽管北洋水师官兵们英勇奋战,但并不能改变清政府腐败无能的本质。因此,甲午海战失败了,成了百年国耻。但我们也要知道,清政府的腐败和甲午战败有因果关系,而清政府的腐败、“炮弹中有沙子”和甲午战败,这三者并不形成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