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朋友看《夺冠》,会因为女排姑娘在大战时的精彩表现而感动。很多泪水也来自这里。可是面对巩俐和黄渤的精彩表现,多数观众是无感的。我们有感的部分,基本上是女排姑娘本色出演。所以这部电影从灵魂上是有问题的,可是问题在哪儿,很多人没有看出来。

本文跳出电影的框架,从剧本的灵魂角度来看,这部电影至少存在十几处内伤。所有的内伤加在一起,基本上意味着电影从精神高度上已经病入膏肓。表面看很热闹,实际上已经无法列入优秀电影的行列。下面选几个重要问题,探讨一下。

从《中国女排》到《夺冠》

很多人以为,这部电影的名字没有那么重要,从一开始的《中国女排》到现在的《夺冠》,观众并没有参与讨论,所以几乎都忽略了这个问题。如果你仔细看会发现,《中国女排》展现的是集体价值,而《夺冠》宣扬的是个人英雄主义。

除了不可忽视的政治考量外,陈可辛矛盾的文化背景,也是出现这个问题的重要原因。陈可辛出生在港英时代,爆发于共和国一统时代。他成长的环境受的是浪漫个人英雄主义的西方教育影响较大,而很多作品沉淀于腾飞的集体主义强大的祖国大陆。

陈可辛文化背景的矛盾,经常会导致他在两种文化、两种逻辑中试图寻找平衡。这种平衡往往很难找到,即便是找到了也会付出巨大的代价。《夺冠》从灵魂上就一直处在这种矛盾中。既要凸显集体价值,又要强调个人英雄主义,非常拧巴。

被剥夺名字的人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可辛的特殊文化背景,也给他带来了巨大的问题,那就是历史的关怀与历史的感觉不对。这是香港文化的独特之处,所以颠覆历史的无厘头作品,基本上会出现在香港,很难出现在大陆。即便是台湾省,也不会出现巨大的颠覆。在对待历史方面,陈可辛有点“飞”。

中国女排的辉煌是一批女排人,经过几十年打拼奠定的。在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英雄式的人物,同时也会出现巨大的集体的力量。中国特殊体制决定了,达成一个目标根本不是一两个英雄人物可以达到的。

过去40年中国女排中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英雄人物,郎平只是其中之一。将他们的位置拿掉,用郎平来灌满空缺,显然会留下无数空白。陈可辛处理历史问题时展现出了明显的短板和不成熟,最终将导向问题弄得不伦不类。

无名的才是真英雄

《夺冠》中,陈可辛为了凸显郎平的英雄主义,故意抹杀了一大批英雄。彭昱畅和黄渤演的很明显是陈忠和教练。电影中,陈可辛用艺术手法,极力贬低了陈忠和教练,这是非常不道德的。陈忠和执教中国女排于2004年夺得雅典奥运会冠军,之前也成绩斐然。

陈忠和做国家队主教练之前,郎平曾经在这个位置上干过,陈做郎手下的教练。郎平因为执教没有出成绩而离职。随后陈做主教练,带中国女排打出了辉煌。可是在《夺冠》中,获得如此成就的陈教练,连个名字都没有出现。

因为陈是陪打教练出身而郎是优秀队员出身,所以郎身份显得高贵了很多。可是陈的贡献不应该抹杀,至少要给一个名字。吴刚演的其实是袁伟民教练,也是中国女排辉煌的奠基人。在《夺冠》中,他的名字也没有出现。与郎平同一届的那么多优秀队员,名字也没有出现。

结语

看电影的过程中,笔者经常起鸡皮疙瘩。如果我们的艺术工作中,为了艺术而篡改历史,为了凸显某个英雄而抹杀其他的英雄,那么我们民族的希望在哪里?《夺冠》为数不多的看点几乎全部来自女排姑娘本色演出,其他的部分都让人害怕、惊悚,甚至毛骨悚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