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44年,崇祯帝在煤山上吊自杀,临死前他大发感慨,把手下的大臣骂了个遍。虽然明朝的灭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崇祯帝能力不够。但是要看看这些明朝大臣的豪言壮语,才发现误国的不止皇帝,大臣们也很能作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说出第一个豪言壮语的,是左都御史刘宗周,他是一位理学大师,同时也是一个清官。在火枪火炮飞速发展,即将碾压冷兵器的时代,他说了一句“堂堂中国,只用雕虫小技御敌,岂不是遗笑天下”?当时明军屡战屡败,急需升级武器装备,获取战场上的优势。火枪火炮威力巨大,尤其是新式的红夷大炮,和引进的火枪手,在战场上直接碾压冷兵器。一旦全面升级火器装备,明军战斗力将得到根本上的改观。可惜被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大臣一搅局,一切都化为泡影。最后明朝灭亡,遗笑天下的正是这群说空话的大臣们。如果再参考两百年后,晚清的那些顽固派的奇葩言论,他们简直就像是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晚期军事政治糜烂,急需来一场大的变革。徐光启等一批开明的大臣上奏折,让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引进欧洲先进的枪炮技术,对明朝军队的装备进行升级。可惜刘大人的这一句豪言壮语,竟然赢得朝臣们的满堂喝彩,因为这个口号实在是太响亮了,仿佛谁要是引进西方的先进火炮,谁就是卖国贼似的。于是再也没有人敢提出升级武器这件事了。但是后金军队却趁机大力发展火器,因为他们在战场上领教过火器的厉害,所以不断的砸巨资制造火枪火炮。后来这些火炮在进攻明朝城池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后金军队本来不善于攻城,原本需要很久才能打下来的城池,现在轻松就用火炮炸开。以至于很多明朝的将领不得不发出哀叹:“清军火炮之强,十倍胜于我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朝大臣误国至此,可是如果你认为刘大人是个奸臣,那就错了,明朝灭亡后,刘大人绝食而死,大义殉国,死的非常悲壮,刘大人的节操绝对忠诚可靠。一个人同时具有两种极端的属性,人性的复杂可见一斑。但是就算刘大人是个忠臣,那就一定能证明他是个坦荡荡的君子,是个真正的好人吗?我看未必,接下来就深入的分析一下,刘大人的真面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首先我们回头看刘大人的言论,他强烈反对学习西方的火枪火炮,不一定是因为他觉得火炮威力不行。当时火枪火炮已经流行开了,红夷大炮把努尔哈赤炸成重伤致死,镇压农民军时火枪火炮起到的作用,朝廷肯定是知道这些捷报的。刘大人能混到朝堂高官,当然不是傻子,他对火炮的作用,心里清楚的跟明镜一样。然而他就是反对推行西方的火枪火炮。因为刘大人是儒学大师,他熟读四书五经,他代表的是儒家。如果用西方的洋枪洋炮打败了后金,而不是用儒家的那一套,面对后金节节败退,岂不是更显得儒家无能?这等于是啪啪地打这些理学大师的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再说了,这些儒家大师熟读诗书,写字画画,填词作赋是他们的强项。而他们对于制造火枪火炮一窍不通。如果真的大力发展火枪火炮,他们就没有用武之地,将来就算有了功劳,也不是这些文臣的功劳。所以就算是使用洋枪洋炮对国家有好处,他们也不愿意看到。他们更愿意看到是自己的功名利禄。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有人建议,儒家的某项技能可以让军队变强,建议使用儒家去改革军队,那我敢肯定刘大人肯定第一个跳出来,强烈支持,坚决拥护这个建议。因为他正是儒家代表,这是他擅长的领域。可惜的是儒家那一套,在战场上不管用,没人愿意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看明白了吗?这帮文臣为啥反对洋枪洋炮?是因为这种功劳和他们儒家无关。在讨论是否使用洋枪洋炮时,这些儒家文人们大声疾呼:“洋铳若能护国,吾辈成何”?这句话现在看来多么讽刺啊!他们看似满口仁义道德,其实就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儒家为了争权夺利,在历史上做尽了坏事。这帮人太能算计了,但是在公开讨论时,他们又不能说破内心的真实想法,所以就拿一些政治正确的大话来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一定要远离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因为他们做出的决策,或者对你的建议,不是从整体利益出发的。更不会站在你的立场上,考虑你的利益。他们只会考虑自己的利益,误国误民,害人不浅。仔细观察一下,这种人在工作中有,生活中也有。看看崇祯皇帝被坑的多惨,教训太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