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这些天正在北京时代美术馆展出,展览以“世界处理器”为主题,以“亚洲话语”为语境,用数字科技手段诠释文明,并回应了疫情、科技发展与人的关系等社会议题。展览邀请来自全球11个国家和地区的32位艺术家及艺术团队,带来了32件数字艺术作品,包含虚拟与现实技术、脑科学、生态艺术、沉浸式空间等。
先进科技与审美想象的结合是时下艺术界的热点。以此为灵感来源,来自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的策展人邱志杰和陈抱阳把“2020亚洲数字艺术展”分为“那里有龙·山海经宇宙和文明视野”、“数字生物·算法文明”、“技术灵知主义”和“进化的迷宫:异形和生物想象”四个板块,探讨文明和宇宙观、生物和异文化想象等。参展的艺术家或艺术团队包括Ingo Günther、王志鸥、程然、Timur Si-Qin、Hito Steyerl、陈琦等艺术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展览现场

“展览即游戏”
主办方介绍,展览打造了以“展览即游戏”为理念的科技与体验融合的观感。现场最大的一件沉浸式体验的作品王志鸥的《PROTOTYPE-1》 利用数字影像框架与激光,在空气中切分出真实与虚拟的界域。人可以在激光打在空气中形成的幕布一样的平面中穿梭。现场,跨媒介编舞艺术家们也带了一件名为《连接远古与未来空间的身体行为法则》的作品。据艺术家们介绍,人类始终通过身体辨识方向、开拓疆野、交流协作、繁衍生息,而身体积累的运动规律更总结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文化烙印,醒示着未来时空的文明。无论是与自然生灵打交道,还是与数据算法做交易,人类在接受头脑意识支配的同时更有身体能动性本能地指引,继续延续其生物性与社会性,构建物种间的空间联系与情感关系。

《连接远古与未来空间的身体行为法则》跨媒介舞蹈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连接远古与未来空间的身体行为法则》跨媒介舞蹈艺术

展览现场

舞蹈《“未”填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映新冠疫情的作品

陈琦《无去来处》

“世界处理器”
“艺术家不只是显卡和屏幕,也是处理器,现在的时代不是中央处理器的时代,而是每一个人都是一个处理器的时代,每一个展厅中的人都是数据的提供者也是数据的体验者。”邱志杰说。
本次展览同名作品《世界处理器》严格意义上只是灯箱,但是却是数据的艺术,也是基于数据的艺术,在散落在展厅中的平面化的地球仪上描绘的是与人类命运和历史相关的重要的数据:有的是难民的移民路线,是难民共和国的地图;有的描绘的是因为国家的、地缘的、政治性的关系,时区的线会改变的现场……艺术家Ingo Günthe是一个对社会问题非常敏感的艺术家,他将数字世界展开在地球仪形状的界面上,架空于此时此刻,是关于人类文明命运的想象。目前有400多个这样的主题,制作了1000多个地球仪,其中一些被摧毁。在艺术家看来,“每个星球都需要发明一种新的代码来恰当有效地表示数据……我受到了世界整体不可理解性的挑战。”

展览同名作品《世界处理器》

石莹倩 《时间之湖》 视频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VR作品《新协定VR1.2版》

已有40年媒体艺术创作经历的邵志飞最早将“交互”的概念引入艺术创作。自新媒体艺术在60年代开始从表演、延伸剧场和装置模型等艺术形式中应运而生,到现在成为一种信息媒体和视觉化表现形式,邵志飞一直处于新媒体界的领军位置,他将数字媒体技术创造性地应用于虚拟现实、浸入式体验、全感影院系统等领域的应用。
他的参展《FALL AGAIN FALL BETTER》是一个由两个元素组成的互动装置:一个投影屏幕或一个大的LCD显示器,以立体的红/绿立体显示计算机生成的内容,以及用户界面。邱志杰介绍,观众在踩踏有显示器的踏垫时,屏幕上的小人儿会应声倒下。邱志杰说这样的装置让观众有一种谋杀感。

邵志飞《FALL AGAIN FALL BETTER》新媒体装置艺术

对文化解读的“亚洲视野”
亚洲数字艺术展创始人、此次展览学术主持王晨谈到,这次展览有几个很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最高精尖的技术的介入,观者在展览中可以看到大数据、机器人、眼动追随和VR等诸多技术,其次,在主题上也可以看到很多作品都对疫情作出了回应,这也是艺术家们的社会关怀的体现。
现场的一件名为《一起看电视》的作品,就模拟了植物和人工智能去抢夺电视机的频道的场景,植物的叶片上连接了电线,周围有人经过、有高压线等都会对植物产生影响,二者在“抢夺”的过程中,电视屏幕上的片段就会在植物相关的和下围棋的场景之间切换。

《一起看电视》

王之纲《骷髅幻戏图》

展览将持续至11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