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枳君 刘青青

ID:BMR2004

《延禧攻略》《如懿传》这两部讲述乾隆皇帝爱情故事的“宫斗剧”双双下架。

不少网友直呼“不能理解”“吃泡面追剧的快乐没有了!”“难道是版权过期了?”“这可是我快乐的源泉啊!”“本宫是在接受无能!” ……

这两部热门“宫斗剧”的下架原因是什么?是制作方与播放平台的纠纷还是影视剧内容需要调整?是版权到期还是受监管审查影响?宫斗剧还有未来吗?

两大宫斗剧遭下架

9月28日凌晨,有网友发现,古装剧《延禧攻略》已被下架,在爱奇艺平台内搜索《延禧攻略》只能看到预告片。随后《如懿传》同样未能幸免,也在腾讯视频下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爱奇艺官网)

一时间,《延禧攻略》《如懿传》下架一事双双登上热搜,连“《甄嬛传》挺住”呼声也登上热搜榜。

对此,《商学院》记者分别向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方面求证,但并未收到任何回复。另外,针对今年还会有宫斗剧正在制作或发行、未来宫斗剧将何去何从等问题,爱奇艺和腾讯视频方面均未回应。

从两部作品的共同点就可以发现,《延禧攻略》和《如懿传》都是2018年以后的作品,主要集中于后宫女人争风吃醋和权力斗争,对历史改编和演绎色彩较大。

“宫斗剧”中宫廷女人的明争暗夺几乎是全部故事内容,也是主要看点。而床榻之争与子嗣之争,是后宫女人们一生的出路。

值得注意的是,“宫斗剧”的火热背后是其超强的流量和捞金能力。

《延禧攻略》《如懿传》《甄嬛传》均收获了大量的观众和不菲的流量,呼声高起,甚至在影视行业掀起的声势也不可忽视。

据国内娱乐数据和营销策略顾问公司Vlinkage数据,《延禧攻略》剧播出首日播放量为2657万,到第4日便登顶网络剧榜单,当日(即2019年7月22日)播放量达到1.09亿,此后便长期“霸占”网络剧榜首。其间,《延禧攻略》单日最高播放量近7亿。

另据猫眼数据,《延禧攻略》上线39天播放量突破130亿次,话题讨论量为2822万。《如懿传》开播当天拿下了1.6亿的网播量,位居单日总播放量第二位。上线的第7天,《如懿传》累计播放量突破9亿,话题讨论量达到1199万。

2018年8月底,《延禧攻略》迎来大结局,获得了150亿的独网播放量,而且在海外的数据也很抢眼,在海外超过70个国家播出,YouTube上单集点击量突破百万,拿下2018年华语电视剧最好成绩。

直至9月1日,《延禧攻略》播放量被《如懿传》“反超”,《延禧攻略》风头才被暂压一筹。此后双方经过短暂的拉锯,《如懿传》便取代《延禧攻略》长期登顶网络剧榜单,而《延禧攻略》位居其后。

流量如此惊人的两部影视剧同时被下架,无疑引起了观众的强烈反应。在突然下架后截至9月29日下午4时,《延禧攻略》《如懿传》下架话题阅读量高达5.9亿,讨论量达7万。连“《甄嬛传》挺住”的热搜阅读量也达到2.5亿,讨论量为3.4万。

据虎嗅网此前披露的《如懿传》招商方案,全程总冠名的价格高达1.2亿元,除了几种主要的广告形式,还有7种类型的会员可见创意广告,价格从2400万元到3600万元不等,以及线下活动冠名等。据《时代周报》报道,除“不便公开的”版权收益外,《延禧攻略》《如懿传》两剧的广告收入均已超过2亿元。其中,《延禧攻略》光版权就卖到90多个国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微博)

或与影视监管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宫斗剧”价值导向的批评由来已久,针对相关题材影视作品的监管指引与约束也不断加强。有专家指出,有关部门、有关平台对“宫斗剧”、古装剧、穿越剧等的监管还会越来越严。

事实上,《延禧攻略》和《如懿传》是“先网后台”剧,但早在2019年1月份就已经被卫视叫停,停播这两部剧的包括江苏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山东卫视等。

从市场角度,《延禧攻略》等“宫斗剧”斩获流量,赢得观众喜爱。然而,从价值观及艺术角度,“宫斗剧”则长期遭诟病。

《人民日报》就多次发文对“宫斗剧”进行批评,认为“重口味”的后宫题材电视剧,充斥着勾心斗角、争风吃醋、相互算计——人性中恶的一面被无限放大。这种对历史的解构背后隐藏着对权力、恩宠、一夜走红、一夜暴富的向往和对享乐主义的崇拜,既无益于认识历史,也无益于思考人生。

北京看懂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欧阳艺智对《商学院》记者表示,“重口味”的“宫斗剧”曲解历史,篡改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问题对国家和民族的伤害非常大。尤其是对判断是非能力稍差的青少年来讲,一旦接受,他们可能会认为宫廷里原本就是这个样,而一旦播下这样的种子,很难挽救。

“所以,影视剧不能只是一种简单的娱乐,不能只吸引眼球追求利益,必须着眼国家和民族的大局和长远建设。《延禧攻略》等‘宫斗剧’的下架宜早不宜迟。”欧阳艺智总结道。

监管政策层面,对于“宫斗剧”的讨论与约束也早有迹象,“限古令”“宫斗剧禁令”等市场传闻不断。

早在2018年4月4日,广电全国电视剧创作规划会议也提出了对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的要求:要坚决反对历史虚无主义、随意戏说曲解历史、贬损亵渎经典传统、篡改已形成共识和定论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玄幻、仙侠、架空演绎的古装剧也不能为增加娱乐性、吸引眼球而胡编乱造、放大文化糟粕,甚至违背基本伦理道德,违背基本的历史逻辑、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

2019年7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电视剧司召开调研座谈会,会议要求各省级管理部门重点加强对宫斗剧、抗战剧、谍战剧的备案公示审核和内容审查,治理“老剧翻拍”不良创作倾向。

2020年4月,第26届北京电视节目交易会相关报告称,影视领域将重点治理“四剧一酬一造假”,具体而言就是古装剧、宫斗剧、抗战剧、注水剧,天价片酬以及收视造假。其中关于宫斗剧为“加强备案公示审核和内容审查,重点治理老剧翻拍”。

(图片来源:网络)

剧作家、导演向凯表示,“宫斗剧”已经成为电视剧行业的一大主体,受到不少观众的追捧。但绝大部分“宫斗剧”缺少正能量的内容,不少“宫斗剧”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延禧攻略》等古装剧下架和相关监管部门有必然联系。

“宫斗剧”何去何从?

实际上,在“宫斗剧”领域,一个不可忽视的标签就是火爆。无论是当前掀起热议的《延禧攻略》《如懿传》《甄嬛传》,还是此前的《宫心计》《美人心计》《宫锁心玉》……无不赚足了流量。

向凯指出,近年来不少古装宫廷剧受到网友狂热追捧和年轻粉丝的喜爱,尤其是《延禧攻略》还掀起一波热潮,网上还流传“尔晴我劝你善良”这样的“金句”。甚至现在很多人在日常生活中都用到宫廷剧中的称呼,盲目追崇皇族生活方式。

那么,“宫斗剧”为何成为热门题材?在向凯看来,这与商业影视公司和编剧、导演抓住收视人群的弱点大肆敛财,利用观众的喜爱不管逻辑、不顾历史胡编乱造谋求利益脱不了关系。

此外,欧阳艺智则进一步指出,“宫斗剧”持续火热,脱颖而出成为热门题材的原因大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宫廷本身的神秘感。虽然很多故事情节不堪推敲甚至瞎编乱造,但可以满足观众猎奇心理,这本身就符合戏剧艺术创作的需要。比如一些争权夺利、争风吃醋、谋杀暗杀情节等。

二是宫廷文化的盛行。有些地方文化旅游业在宣传导向上有偏差,过度宣传某某地出过皇帝、皇后等等,以此来吸引眼球。此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部分富裕起来的人开始追求皇家贵族奢华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旅游业、餐饮业,甚至装修行业都存在推行皇家宫廷文化的现象。

三是利益驱动。相比于现实题材、英雄题材等其他题材,以前“宫斗”题材的摄制审查可能相对宽松一些,为了避开审查制度,有些影视公司就绕道而行。加上这类题材本身的神秘性,可以吸引眼球、挣钱快,便一拥而上。

四是其他题材创作的源动力和艺术创作能力不足。比如对现实题材、英雄题材、主旋律题材的作品投入不够,虽然有一些扶持和鼓励政策,但因市场导向引力不足,编创人员的积极性不高,拍摄的作品故事性不强,吸引力不足。这实际上是一个“占领”问题——其他类别的作品少了、吸引力小了,这类作品就多了,时间一长便开始泛滥。

不过,多位专家告诉《商学院》记者,随着监管力度的不断提升,“宫斗剧”未来的发展将更加规范。

欧阳艺智指出,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观剧越来越方便,对高质量的影视作品需求越来越旺盛,有关部门、有关平台对“宫斗剧”、古装剧、穿越剧等的监管只会越来越严。未来这类题材的作品首先必须尊重历史,有权威的历史学家作指导,所有的故事情节均有权威的历史记载。

“所谓的戏说、传说、野史、乱说,都不会有太大的生存空间,文化影视公司必须有个清醒认识,也不要奢望去打‘擦边球’,否则很可能血本无归。”欧阳艺智表示。

此外,向凯也认为,对古装剧、宫斗剧、穿越剧监管势在必行,大部分的题材内容颠覆了中国的历史和古老文化,歪曲事实、凭空想象、胡编乱造,对中国青少年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历史造成极坏影响。未来监管部门应加大对古装宫斗等相关题材和内容审查,严格把关,传递中华民族正能量、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本次“下架”事件的后续,《商学院》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