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19岁的四川青年命丧“鳌太线”不足5天,有人遇险被困的求援信息再次传来,这让常年在“鳌太线”参与救援的陕西省曙光应急救援协会队员有所担心。

陕西省曙光应急救援协会队长罗裕春告诉上游新闻记者,根据往年经验,假期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刻。

作为秦岭山脉最高的一段主脊,徒步里程约140公里的“鳌太线”有美景,也因气候多变常年蕴藏着死亡和风险。

2018年,当地政府就穿越“鳌太线”下了“禁令”,并发动相关部门和群众共同劝返穿越者,但依旧难挡来客的热情。

对于“禁令”,并非所有登山爱好者都能理解。自认为懂登山、装备好的不在少数,其中不乏有人能掰着指头说出自己征服过的知名雪山,由此推论穿越“鳌太线”只是“小儿科”。

多名参与过救援的陕西省曙光应急救援协会队员根据以往经验对上游新闻记者说,“淹死的,多是会游泳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救援人员根据GPS绘制的鳌太线示意图

气候变幻:穿越“鳌太线”形同搏命

9月27日,陕西省曙光应急救援协会队长罗裕春收到有人被困“鳌太线”的消息时,他们刚休整完。5天前,他们从“鳌太线”救下的四川男子刚火化,年仅19岁。

罗裕春记得,发现那个四川男子时,他有看似齐全的登山装备:登山包、登山服、GPS定位系统等。

但在罗裕春看来,这些装备并不足以应对“鳌太线”的风险。

2007年,陕西省登山协会主席陈铮曾参与过《中国鳌太穿越事故调查报告》调查。这份由中国登山协会和陕西省登山协会联合发布的调查结论显示:“鳌太线”存在的风险不亚于一些知名雪山。

“鳌太线”是指从太白山拔仙台到鳌山的穿越线路,两山之间的直线距离为46公里,算上山间起伏,实际徒步穿越距离约为140公里。整个穿越过程中,经太白山梁海拔3523米,最终到太白山主峰拔仙台,最高海拔为3777米,两山之间平均海拔3566米,其中大部分为无人区,全程共要翻越17座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

陈铮至今记得第一次穿越“鳌太线”时的场景:旁边有悬崖,有时浓雾袭来能见度不足1米,看不见队员,只靠一根绳串起彼此,但也能见到美景。

前一秒能看到“九层石海”美如仙境天堂,后一秒就可能从山底上来一阵迷雾。

陈铮如此评价穿越“鳌太线”:没有全面学习登山知识,没有细致的登山准备,赶上运气不好,穿越就等于送死。

鳌太线因为是秦岭分界线,天气变化大

认知偏差:遇险多为“有经验”的登山者

无论是罗裕春、陈铮还是救援队员,在他们看来“鳌太线”蕴藏着强大的自然力,地形与变化莫测的天气,大自然会用很多种方式让不懂得敬畏生命的人付出惨痛代价:失温、迷路、坠崖、断粮、体力透支……

罗裕春记得,9月22日,那名19岁的四川男子很可能死于身体失温。

当9月27日“鳌太线”又有人被困的消息传来时,罗裕春还是捏了一把汗。当时山里起了雾,能见度不足5米,救援队出动了几十人,携带了至少三天使用的重装装备后,在保障救援人员安全的情况下出发了。而这个来自北京的42岁男子是因为起雾后,天气一直无法转变,才通过卫星电话跟他们取得联系,此时他已经在山里呆了将近1天。

罗裕春说,幸亏这名北京男子的登山资历相对资深,否则真的凶多吉少。

不可否认,“鳌太线”成为了一些驴友的探险圣地。罗裕春说,依据往年的经验,特别五一、国庆等节假日,搞穿越的驴友会特别多。往年节日期间,陕西省曙光应急救援协会常在此一直驻守,忙的时候,一个救援尚未结束,另一个救援信息就会传来。

参与救援的次数多了,遇见的被救者也千奇百怪。有人装备精良,有人穿着简单。

救援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被救者中不乏穿着凉鞋、T恤的人就想来挑战“鳌太线”。

罗裕春也记得,有一年,一个河南小伙拿着一把斧头要在“鳌太线”搞生存体验。“这不是去挑战,是去送死。”罗裕春说。

受访的多名救援者说,真正遇险的,多为“有经验”的登山者。

罗裕春记得,一对云南夫妇征服过国内多座雪山,但几年前,丈夫却在穿越“鳌太线”时,突发感冒失去了生命。此外,几年前一名当地人曾带领多支队伍多次成功穿越“鳌太线”,但最后一次穿越中,因突发状况失去了生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鳌太线”气候多变,给救援增加难度

救援风险:没人敢保证万无一失

即使有着丰富经验并熟悉地形,每次参与“鳌太线”救援,罗裕春都不敢保证自己或者队员就一定能够安全回来。

“万无一失我们不敢保证,能做的就是将风险降到最低。”罗裕春说,通常救援至少要在30人以上,分成几组,随时保持联系。

在陕西,拥有丰富登山经验的陈铮也认为,即使他去穿越“鳌太线”,也需要几个月的准备:搜集近几年的气象信息、制定突发应急预案、准备物资等。

按照陈铮的准备细则,物资会精细到包括指甲刀、针线等小物件。他解释说,再好的衣裤和背包都有可能被划破,保暖不严或者无法再托运物资,如果没有针线的帮助,就可能造成隐患。在低温环境下,手指易发指倒刺,伤口可能引发流血、感染,“平时的小伤,到了山里都可能致命”。

陈铮说,一些登山者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并不全面,他们学习的路径往往是别人口述或者来自网上论坛。“有些人跟着别人登过几座高海拔雪山之后,就认为‘鳌太线’只不过是小儿科,就是因为轻视,增大了风险。”

罗裕春认为,曾经成功穿越“鳌太线”或者其他雪山的登山者,存在着幸存者认知上的偏差,误以为这次没事就代表下次也没事。

对于被救成本,已经很难用数字去衡量——每次需要动用的当地政府、公安和救援人员及大量物资等。

“鳌太线”有美景,因气候多变常年蕴藏着死亡和风险

悲情数据:5年间失踪或死亡46人

2018年5月4日,陕西眉县和太白县共同发文,对“鳌太穿越”行为下了禁令:禁止所有单位或个人随意进入开展登山和穿越活动,对违反规定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追究,甚至要负刑事责任。

下发“禁令”的主要原因在于:穿越行为严重破坏了秦岭高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和易引发人员死亡。

虽然“禁令”存在一些争议,也有人希望标注出“鳌太穿越”事故风险点,降低安全风险,但一直未被批准。当地人和救援队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鳌太线”进山的入口太多,登山者往往会采取“打游击”等形式躲避管理。

当地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告诉上游新闻记者,随着近几年大力宣传,除了政府工作人员、警察,村民也在

自发劝阻登山者前来,如果发现有登山者不听劝阻,村民就会找警察来处理,沿途也设置了风险提醒劝阻来客。

“如果感觉不对劲了,我就回来。”救援者常听登山者这样说。他们的答复是:讲出风险高的情况,“如果真遇到了,你就不回来了”。

依据当地政府发布的数据显示,从2012年至2017年,5年间“鳌太线”已累计失踪、死亡人数多达4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