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一起》在高期待中开播,这是国内“一剧两星”之后首部创下四大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和广东卫视黄金档,外加两大一线卫视湖南卫视及北京卫视非黄金档排播方式的特殊主旋律大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以看出,无论是剧方还是观众,都给予了该剧极高的期待。然而,还原现实与艺术加工之间难以拿捏的尺度,早已经为该类题材创作之路的艰难埋下了石坑,也让这类剧目中所传达的价值观与思想内核成为了被讨论的议题。

“逆行者”口碑受挫,抗疫剧首战失利

早在9月中旬,首部抗疫电视连续剧《最美逆行者》已然搬上了荧幕。本以为着重刻画现实的该剧,理应获赞无数。但却不过一周,它便遭遇了豆瓣2.4分的口碑滑铁卢。一时间,无数的差评与吐槽声扑面而来,让这部“抗疫”大剧,成为了“众矢之的”。

致使该剧口碑下滑的原因主要有两大方面。

其一从剧情上看,该剧对女性在抗议中的表现刻画,是让观众情绪炸雷的最主要原因。比如在首集中所描绘的抗疫运输队动员大会这一情节里,当男党员们争相恐后地上前签名按手印想要为抗疫做贡献时,剧中却呈现了女同志们想要留在家里过年,照顾老人的表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尽管剧情后期是为了突出离异女员工“一人吃饱,全家不饿”的“英勇”,但对比着在4.26万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女性占比高达3/2的真实数据,《逆行》中的表达方式,无疑轻易点燃了无数女性受众的怒火。

如果说错位的价值观呈现,是《最美逆行者》遭遇口碑滑铁卢的第一个炸弹,那么剧中诸多的小细节纰漏,则成为了口碑滑落的第二关键。

这些细节纰漏,首先体现在专业度上。在该剧的第二集中,极不专业的气管切管救治场面,让观众为该剧的专业度画上了问号。对于聚焦某一特殊职业人群的写照,观众对于剧中展现的职业细节有着高度还原的要求,特别是涉及到关于医生救治、社区应援等这些与普民大众生命或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这些情节稍与现实有出入,便会落下被人诟病的话柄。

除外,服化道的不细致,则成为了该剧细节纰漏的第二个展现。在该剧的第3集中,竟出现了护士不带口罩“嚼舌根”的一幕。现实中的人们都还没有摘下口罩,而剧中的专业人士却公然摘下口罩,这种关键细节的不细致直接拉低了该剧的细节质感。

从《最美逆行者》踩中的坑,我们或许可以看出这类特殊题材的创作难点。这类特殊的主旋律大剧为何会在创作之路上举步维艰呢?

坑点密布,全民皆知改编难

从《最美逆行者》到《在一起》,这类特殊主旋律大剧的创作之路之所以艰难。第一,是因为越是贴近民众生活的影视剧越难满足人们的高期待。

社区抗疫、口罩难买、外卖员被感染……这些与人人都相关的生活细节早前均有故事原型。原型的热度和观众的强代入感,无疑会提升观众对这类现实主义主旋律大剧的期待。

而无形中,期待越高也越容易失望,荧幕呈现与现实感受的落差,极容易使得这些现实主义主旋律大剧的口碑陷入“两极分化”。在《最美逆行者》中,隐喻如今婆媳关系的《婆媳战役》中的诸多桥段,均没有满足大众对于儿媳与婆婆之间连心抗疫的期待,便是佐证。

第二,还原现实与艺术加工之间的尺度很难拿捏,让“源于生活的艺术”很难得到真实的展现。与其他剧目不同,“源于生活”的现实主义主旋律大剧,不能仅凭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进行创作,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真实”与“艺术”做更好的结合。

在《最美逆行者》里,虽然融入了很多真实事迹,但火候欠佳。比如在《逆行》这一单元中,就出现了渐冻病患者张院士、抗击过埃博拉病毒的女军医、被老公包家务的女医护、火神山医院建设者和抗日老兵等诸多人物原型。但编剧只将这些人物的刻画停留在表面,走马观花的人物悉数登场,既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也没有较大的情绪煽动,观众看后也只留下一句“强行煽情”的尴尬,甚是可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早前在拍摄《在一起》之“我叫大连”单元时,导演兼编剧彭三源就在采访时表示:“不能总拍蒋先生打扫卫生擦地,还是要有一个适合拍摄的、有情节的、有戏剧冲突的故事。”可见,“艺术源于生活”很简单,“高于生活”确实有些难。

从制作层面上看,无论是《最美逆行者》还是《在一起》,这类命题创作的特殊主旋律大剧,无时不刻不在与时间赛跑。同年策划、同年开拍、同年播出,还有剧组的美术置景等等。他们都需要在极短的时间还原出“雷神山”、“方舱医院”等等场景。

所以,如何达成制作精良与时间仓促的平衡点,让剧本更好的落地现实,则是该类现实主义方向主旋律大剧面临的客观难题。

“生命的拐点”获好评,豆瓣口碑五星居多

从昨晚播出的前两集“生命的拐点”篇来看,《在一起》不管是从创作上还是制作上,都有着可圈可点之处。这一篇章主要讲述了以武汉金银潭医院为原型的抗疫先锋们积极组织抗疫、艰难维护人民生命安全的故事。

从创作层面上来看,这一单元的故事,较大程度了满足了观众的期待。首先从剧情与价值观的融合上看,该剧对女性在抗议中的表现刻画,虽然只有女医护对着镜子剪头发、众医护在走廊上集结以及她们出现在主人公面前对着镜头笑这三个镜头,但仅仅是这三个镜头的展现,就还原了4.26万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中,女性医护人员英勇抗疫的真实。

从角色上来看,该故事以包括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守护患病儿子的高龄奶奶等原型,该剧用伪纪录片的手法,向我们刻画了抗疫前行线的“众生相”。以谭松林这个角色为例,他是剧中江汉医院的新院长,上要顾念师傅老院长江汉清渐冻病的日渐严重,下得烦忧医院物资时时紧缺的状况。

当他是院长身份时,他坚定地说:“我们是医生,我们也是战士!面对这场已经到来的战争,我们守土有责!”一个克已守责的医生形象昭然若揭。当他是徒弟身份时,他表面上对师傅的病情不闻不问。但当他咳嗽不止时,又立马转过身去,直接切断自己与师傅的传染源。这个细节,为之动容。

而当自己是患者身份时,他义不容辞的捐赠遗体,以供医学研究。而除此之外,谭宋林的妻子也是该医院的护士长。当他是丈夫身份时,他对妻子说:“从今之后,这辆车就是我们的两人世界”。一个角色,折射了多重身份,这样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联通了院长、医生、徒弟、丈夫等等不同身份,也满足了不同观众的对于角色的需求。

其次,在拿捏尊重现实与艺术加工上,该篇章也遵循了“去繁增新”的原则。在高龄老奶奶坚守患病儿子这一原型中,剧中为奶奶的“倔”与母爱,增添了生命的色彩——让她给绿植剪枝叶。当儿子最终没有抢救过来时,镜头里对切的画面却是老奶奶“养”的绿植徐徐生长的一幕。去掉了刻意煽情的读信一环,反向烘托的手法,最终以两个鞠躬谢幕,让老奶奶这个角色,真正地走进观众的心里。

第三,从制作层面上看来,首个故事《生命的拐点》中的主场景江汉医院也高度“还原”了金银潭医院的“置景”。剧集在末尾,还播出了一段小花絮。花絮中展示了正式开拍之前,演员们集体前往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进行培训。在那里,他们学习了胸外按压、室颤、啰音、滚珠等急救知识。

将真实的救治场面融入剧中,是剧本落地的最好体现,也是该剧制作上受到观众肯定最直接因素。剧中设计了病患多次急救的场面,便是佐证。

《在一起》才刚刚开播,该剧的节奏也稍显缓慢,但观众对于这此剧的期待仍处于高峰值。这部再次被寄予厚望的主旋律抗疫大剧,能否持续成为观众心中的满意答卷呢?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