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标题:《如何构建多元化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严格规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前移质量检查关口,完善和落实研究生分流退出机制,对不适合继续攻读学位的研究生要及早按照培养方案进行分流退出等要求。

随后,天津大学于9月29日启动实施研究生教育行动计划,提出加强研究生培养关键环节质量监控,对达不到培养关键环节质量要求的研究生,将采取终止继续攻读现有学位或终止培养的措施。

年初,教育部印发通知,明确2020年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可想而知,今年高校要面临更多挑战。

眼下,高校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把好培养质量关,以高水平的研究生培养应对这些挑战。因此,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与持续完善,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管理工作中的关键一环。

综合多方意见

构建视角丰富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建立健全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工作中,重点之一是丰富评价主体。对于研究生教育来说,常见的评价主体包括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等,不同评价主体给出的反馈各具价值。其中,学生是最重要和复杂的评价主体。

说其重要,是因为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已得到广泛认同和发展,学生的反馈结果应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中最需关注的部分之一。说其复杂,是由于不同阶段的学生群体会给出拥有不同价值的反馈意见,只有了解各阶段学生群体的特点,据此灵活设计培养评价体系,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评价带来的价值。

具体来说,可以根据学生在学或就业状态将其分为三类,分别是在校学生、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中长期的校友。

在校学生是学校当前培养模式的直接参与者,能对研究生培养各环节,如课程教学等方面给出最及时的反馈意见,帮助学校改进培养过程。

应届毕业生可通过对当前工作状态,如就业去向等方面的评价,反映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情况,帮助学校了解培养预期与实际达成情况之间的差异。

毕业中长期效友评价一方面可以反映毕业生中长期发展成就,另一方面对能力素养需求判断及对人才培养方案的改进意见可更好地反映宏观需求趋势变化。

三类学生群体的评价既各有所长,又相辅相成。《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 号)中指出,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要坚持在学培养质量与职业发展质量并重。在设计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需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群体评价所带来的价值及存在的局限性,有针对性地设计评价指标,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为培养质量管理和改进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结合不同学位类型特点

构建差异化培养质量评价

针对此次研究生扩招,汕头大学研究生院表示:“扩招以专业学位为主,可目前其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管理模式等都趋同于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实践环节相对不足,校外导师未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其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这也是本次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挑战之一。推进专业学位培养模式改革,减少专业学位培养与学术学位培养趋同化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教研〔2018〕5号)中明确指出,要深化和扩大专业学位教育改革,强化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因此,学校需要根据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不同特点,构建有差异性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学术学位研究生强调对科研能力的培养,所以培养过程评价需关注学生科研训练、学术实践情况,产生的学术科研成果也是其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价标准之一。

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相对学术学位来说,更强调其实践性、应用性,突出校外导师指导工作和校企合作培养成效,突出职业发展质量与职业能力。

由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委托、学位中心以第三方方式组织实施的专业学位水平评估的指标体系,强调培养过程要从实习实践教学效果及满意度、实践教学基地使用效果、案例教学与实训教学质量、校外教学资源使用情况等方面来衡量,要从毕业生职业发展质量、职业吻合度、职业能力与职业道德等方面衡量人才培养质量,同时要突出代表性导师实践指导能力的评价,鼓励学校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企)业及国(境)内外专家,建立专业化的专业学位导师队伍。可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侧重有所不同,因此需据此设计有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同维度分类评价

丰富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汕头大学研究生院还表示,“研究生招生指标放宽,意味着短期内入学门槛降低,而生源质量直接关系培养质量的优劣,这也是本次研究生扩招带来的挑战之一。对此,除了把好招生关,提升研究生复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以外,学校还建立了生源质量综合评价方法和招生指标动态调整机制,将招生指标分配与研究生培养质量、生源质量、就业质量挂钩。”

而从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角度上,需考虑对不同生源学生进行分类分析,关注不同生源类型的研究生的学习状况,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例如,本科就读于本校与就读于外校的学生,在适应本校教学培养模式的迅速程度上可能有所差别;跨专业就读的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可能相对薄弱,对学科基础课程教学方面有更高的需求;部分调剂而非首选所学专业的学生,对研究领域和研究内容的认同程度可能低于非调剂的学生,在学业上会遇到更多挑战。构建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需了解不同生源在培养过程中的差异性反馈,对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识别与改进,充分发挥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监测与评估效能。

此外,不同学科/专业类别的学习难度、教学形式、质量评价标准均有一定差异,学生在培养过程中也会有不同需求,因此在构建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时也需要从这一维度进行分类评价。

学科发展是当前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一环,《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优化学科布局,以“双一流”建设学科为核心,以优势特色学科为主体,以相关学科为支撑,整合相关传统学科资源,促进基础学科、应用学科交叉融合,处理好交叉学科与传统学科的关系,完善学科新增与退出机制。这个过程离不开对学科培养质量的监测与评估,因此,需要在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中充分考虑学科维度的分析,为学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多元化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丰富评价主体,形成多角度、全过程跟踪监测,还要充分考虑不同群体特色,分类监管,分类评价。尤其在当前研究生扩招的大背景下,高校需要针对即将面临的各类挑战,进一步完善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保障人才培养的落实,推进学科发展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