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成为后世传统文化的思想根基,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以盛唐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思想开放、文化昌盛,儒家思想得以广泛传播海外,对许多东南亚国家产生了深刻而久远的影响,其中越南就是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国家。

一、传入:“越南先儒”士燮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几千年来涌现出一大批卓越的思想家、政治家。但若论文化交融最活跃、思想碰撞最激烈的历史时期,则非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莫属。

到了汉武帝时期,绝大多数门派的学说被禁止传播,大量前朝专著被没收或焚毁。儒家思想正式成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且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时至今日仍对我们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从汉武帝开始,中国古代的一个思想大繁荣时代宣告终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南越地图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遣伏波将军平定南越,并在当地设置了南海、交趾、日南等九个郡,这便是孔子学说在当地传播的开端。东汉光武帝时,锡光和任延分别被任命为交趾太守和九真太守,他们不仅教给当地人民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还将中原地区的孔子思想在当地广泛传播,以至于掀起一股浓厚的“岭南文风”。

如果说前面三位为孔子学说在越南的传播铺垫了坚实的基础,那么开始让孔子学说真正深入人心的当归士燮莫属。士燮是东汉苍梧人,少年时游历四方、潜心治学,对《春秋》《左传》等经典颇有研究。后来任交趾太守,前后持续了近40年之久,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越南史官吴士连这样记载道:“越南通诗书礼义、文乐教化,堪称为文明之邦,而这些都是从士燮开始的。他的巍巍功德不止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恩惠,而且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交趾人民也因此对他崇敬有加,纷纷尊称其为“士王”,士燮更是被后代人奉为越南先儒。

士燮

唐朝时期,孔子学说愈发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因而得以在南洋地区得以更广泛地传播。唐太宗李世民大力推行科举取士,主要科目涉及四书五经等明经课程。高宗年间,唐朝在交州设置安南都护府,并将科举制度传播到这里。官方行为推动了民间对于诗书礼义的追捧,加之中原文人与安南文人之间的交流往来,孔子学说得以进一步在当地广泛传播。

二、发展:科举取士与“程朱理学”

宋朝时期,作为藩属国的越南效法宋朝大力实行科举制度。当时的越南李朝统治者李圣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广修文庙,建起孔子、周公的雕像,每个季度都要举行祭祀仪式。李仁宗时期,国运昌盛,经济、文化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公元1075年,李仁宗举办了建国后的首场科举考试,分别考察明经、博学、儒学三门科目,后来甚至专门建立了国子监,作为皇太子和文官们学习儒家经典的地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越南河内国子监

公元1226年,陈朝建立,陈太宗参考前朝制度,开始在越南正式实行科举取士制度,并仿效中国殿试录取三甲进士的方法录用人才,给成绩优异者颁赐“状元”“榜眼”“探花”等荣誉称号。他先后创立了新的国子院和国子监,并提倡百官让自己的宗族子弟入学读书,还亲自为每位皇子撰写铭文,教导他们要“忠孝和逊,温良恭俭”。

公元1253年,陈太宗颁发诏令,让全国的儒家学者在都城的国子院汇合,为百官讲解四书五经的奥义。

李、陈二朝仿效宋朝,统治者非常尊崇孔子学说,并且上行下效,通过科举制度的推广引领民间的儒学风潮。这些举措对于越南统治者巩固统治、发展经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陈太宗设科取士,宰相选贤举能,朝廷甚至出台了完备的相关法律。天子尊贤重道,百官勉励德行,百年基业由此得以稳固。

越南史学家评论说:李太祖时,圣学儒风尚未得到振兴;李英宗时期开始修庙立祠,中国文化才得以开始传播;陈太宗即位后采取科举制度,制定完备的法律条文规范了朝廷的选官制度;陈圣宗则堪称是尊儒重教的楷模,非常注重百官的举止德行。

正是由于统治者对于孔孟儒学的尊敬和推崇,一大批有学之士纷纷涌现,如黎文休、黎括、张汉超等人都是当时天下闻名的大儒。值得一提的是,其中的黎文休曾经编纂《大越史记》,记述李昭皇之前越南的历史,编写手法上与《春秋》的编年体如出一辙,成为越南历史上最早的通史经典。

宋明年间,以二程兄弟和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得到了中国统治者的重视,著名的朱元璋、朱棣父子都是这一学说的忠实粉丝。程朱理学以孔孟儒学的基础,创造性地发展出理学和神学的思想,讲究“理高于势,道高于治”,堪称中国古代哲学界的一次深刻变革,对东南亚许多国家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朱熹

公元1407年开始,明朝曾在安南进行过20年的统治,在这段时间里,明朝的《五经大全》《性理大全》等经典书籍成为安南一带各府州县学堂的必读书目,影响了整整一代的莘莘学子。

黎朝建立后,统治者将儒家思想与程朱理学定为治国的根本思想,大力发展诗书礼乐,开办学校、重设科目,祭祀孔庙、重振儒风。科举考试制度得以继续施行,仍以《四书》为必考科目,每三年举行一次大选,为国家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人才,阮荐、吴士连、黎贵惇等人都是当时越南文坛的著名学者,久负盛名。

三、全盛:阮朝是越南儒学发展的顶峰

公元1802年,阮福映在顺化开朝称帝,阮朝与清朝仍然保持着宗藩关系。嘉庆皇帝亲自册封阮朝国王,并赐名"越南"。从这以后,越南的典章制度大都效仿清朝的规制,而对于儒学的尊崇也一如既往地延续下来。

但是,清朝之前的理学奢谈义理,空疏无用,因此受到了广大有识之士的鄙夷的排斥,大儒顾炎武率先提出了程朱理学的致命弊病,主张开创儒学新风。这一时期越南的儒学受到清朝影响,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摆脱了程朱理学的束缚,不再一味强调义理的阐释,而是把侧重点放在了经国济世之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阮朝官员

同中国的清朝一样,阮朝也是越南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统治者深知如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光靠武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兼顾儒学和文教的弘扬,才能够真正保障万民归心、江山永固。因此,他们主要在三个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第一,统治者在全国范围大力兴办学校,并非常重视皇子对于儒家思想的学习,为了满足百官和学士们对于学习儒家思想的需求,朝廷还大量刊印儒学经典,在全国各地广泛流传。

嘉隆帝修建了国学堂和崇文馆,以身作则申明教化,吸引四方儒士来到京师讲学。后来又设立“集善堂”,专门用于为各位皇子讲学的场所。皇子们从小学习《小学》,然后依次是《四书》、《五经》、《春秋》等课程,以明白正心修身、孝悌忠信的道德准则。

儒家经典《四书》

第二在全国城镇修建孔庙,提倡祭祀,并向全国官民百姓推广孔孟思想。嘉隆年间,统治者不仅在京师建文庙,还命令各府州县自行建造,并规定每年的二月和八月准时举行对孔子的春、秋祭祀,历代君王届时都会亲临现场,场面非常隆重壮观。

明命帝曾颁布戒律十条用以约束全国子民,告诫人们要恪守“仁孝礼智信忠孝悌”的处世准则,他说:“人生于天地间,就应当多行善事,去除恶行。”

“孔子庙是世界上最具有感染力的宗教建筑。”——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

第三广施仁政,以德治国。嘉隆十年,越南北方发生严重灾荒,千万灾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统治者命令地方官员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并且可以先斩后奏,不必上报。嗣德年间,有地方官吏上书请求朝廷拨款修缮道路和桥梁,嗣德皇帝很快同意拨款,并亲自批复:“筑桥修路,利人济世,也是一种仁政啊。”

越南河内文庙

早在郡县时代,越南就已经深受来自中国的孔子学说的熏陶。建立独立政权后,历代统治者推崇儒术,采取科举取士,推动了儒家思想在越南的广泛传播,对于越南政治的稳定和社会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

自西汉时传入交趾,到阮朝嗣德年间,儒家思想在越南的两千年构建了两国之间强烈的文化认同,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它不仅是中越之间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对于两国关系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后汉书》

《大南实录》

《大越史记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