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看鉴君 看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每年的10月1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是举国欢腾的“国庆节”,还有久违的小长假。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在这一天,中国诞生了一位“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他死后,谥号文正,这是古代对一个人的最高评价,达到“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才配有这样的殊荣。

他是我们的“老熟人”,但绝对不是曾国藩,因为年份对不上。

巧合的是,曾国藩小时候特别笨,有天背书,正好背的是这位“第一流人物”的著作,梁上潜伏着一个小偷,准备等曾国藩睡着后,再作案。

但是,曾国藩从黑夜背到白天,还没背下来,结果小偷发现自己竟然在梁上睡了一夜,非常气愤。

小偷从梁上下来,破口大骂:“你怎么这么笨,听你反复念叨,我都会背了,不就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有什么难的?”

曾国藩小时候笨拙的表现,让我们明白了“勤能补拙”,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他背诵佳作的作者。

相信大伙儿已经知道了,他就是范仲淹。

01

向“光”而生的不凡少年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在千古名篇《岳阳楼记》中留下的这句话,为中国的士大夫和读书人树立了难以逾越的精神标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走出“王炸”人生的范仲淹,在刚刚出生的时候,却抓到了一幅不能再烂的牌。

他还在懵懂之中,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带他改嫁到姓朱的一户人家中。

也许是母亲良好的生活作风影响了他,范仲淹从小就懂得勤俭节约,看到朱家子女铺张浪费的习惯,范仲淹没忍住说教了他们一番。

谁知道,朱家的孩子们不耐烦的回敬:我们花的是自己家的钱,你又不是我们家的人!

好心碰了一鼻子灰没关系,关键是范仲淹知道了自己不是朱爸爸亲生的。

这就不免有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感觉。

范仲淹下定决心,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在当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参考科举。

他辞别了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

求学的生活是很艰苦的,范仲淹每天只煮一碗稠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拌几根腌菜,吃完继续读书。这就是著名的“划粥断齑 ”。

身边的官二代同学实在不忍,给他送来丰盛的饭菜,他却笑着拒绝道:如果吃了这美食,以后我还怎么受得了吃糠咽菜?

自律和自控是强者的本能。

适逢宋真宗来应天办事,很多学子都想一睹皇帝风采,只有范仲淹端坐读书,他说:“迟早有一天,皇帝会主动召见我,到时候还怕见不到么?”

但是,这样的话,如果实现不了怎么办?

范仲淹并没有像如今的成功学演讲者那样自我催眠,而是很现实地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坎坷的出身并没有让范仲淹怨天尤人,反而在心中孕育了一腔忧民报国之心。

真正强者的内心永远向“光”而生。范仲淹在艰难求学时洒脱地写下,“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02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范仲淹的努力获得了回报,不仅考中了进士,还很顺利就进入了中枢。

因为一个机缘巧合,让当时的皇帝记住了他。

宋仁宗即位很久,刘太后依旧“垂帘听政”,大臣们谁也不敢打破沉默,劝太后还政于皇帝。

但范仲淹就敢!

刘太后盛怒之下,将范仲淹贬去了外地。

别人遇到这种情况,免不了心情抑郁,范仲淹却顺势而为,在外地又是兴修水利、又是劝课农桑,干得风生水起。

三年之后,刘太后去世了,宋仁宗亲政,他想起了那个为他自己说过话的范仲淹,就把范仲淹召了回来。

当时,看到宋仁宗对当初依附刘太后的一些大臣进行清理,一些趋炎附势的投机分子大肆攻击已故的刘太后。

但刚正不阿的范仲淹却又站出来为太后说话。

所幸,仁宗皇帝算是个明白人,范仲淹要求刘太后还政和维护刘太后,看似相互矛盾,其实范仲淹的每次进谏都是着眼于家国天下,无关私利,只为大局。

由此,仁宗皇帝对范仲淹的好感再度增加。

好友梅尧臣写了一首《灵乌赋》送给范仲淹,劝说老范在朝堂不要太耿直,要学会报喜不报忧,闭上“乌鸦嘴”。

“硬核”老范立即回了一首同名的《灵乌赋》,表达尽管大家不喜欢乌鸦的哑哑之声,但无论如何他都要坚持正义,坚持真理,霸气回言道:“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这比美国人帕特里克·亨利说出那句经典的“不自由,毋宁死”,早了740年。

03

真正的政治家

从范仲淹对刘太后的态度来看,他的脑子中没有什么“站队”的概念,只有“站对”的想法。

这就让他在官场上,逆境大于顺境。

他上书弹劾吕夷简,选拔人才不公正,吕夷简将他贬到外地。

多年后,他重回朝堂,宋仁宗让他和吕夷简和解,他说:“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向来对公不对私,没有错,不道歉。

在陕西做地方官的时候,由于处于与西夏战争的前线,范仲淹作为一个文官,表现出了他的军事才能。

他改革军制,擢拔了狄青、种世衡这些名将,还步步为营,在边境修筑城防,结好其他羌族部落。

西夏人原本集兵范仲淹所在的延州城下,看到范仲淹的部署,不再打延州的主意了,说“今小范老子腹中自有数万兵甲。”

宋夏“定川寨”会战,宋军大败,西夏国主李元昊获胜后,挥师南下,进逼潘原,关中震动。

范仲淹在危急时刻,率领六千军队,驰援前线,宋仁宗听说后,悬着的心才放下:“若仲淹出援,吾无忧矣”,毫无意外,西夏军队随即撤出边塞。

后来,宋仁宗决心改革,第一个人事任命,正是把范仲淹调回中央,授官参知政事(副宰相)。

在皇帝心中,范仲淹是非常合适的改革领袖。

范仲淹一生的理想,担当良相的追求,此刻得以实现。

他抓住机遇,提出了十项改革方针,拿既得利益者开刀,澄清吏治,首当其冲。

范仲淹对贪污腐败、尸位素餐的官员,毫不客气,每次看到针对这些官员的调查报告,大笔一挥,就把这个官员拿下。

富弼说,一笔勾了他容易,可你知道他的全家都在哭吗?范仲淹毫不心软,回答说,一家哭总比一路(路,宋代地方行政单位,相当于现在的省)哭要好。

结果,相当一批大官僚、地方官和皇室权贵暗中开始串通,组织力量策划铲除范仲淹。

“庆历新政”不到一年,就以范仲淹等改革者被逐出京城而宣告夭折。

一代人的理想,自此失落。这是范仲淹一生中最郁闷的时刻。

改革失败后两年,,58岁的范仲淹在贬所邓州(范仲淹没到过岳阳楼,是通过滕子京寄来的画写的文章),写下闻名天下的《岳阳楼记》,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毕生追求。

在争名逐利的官场,很多人在意的是个人的荣华富贵,只有少数人真正心怀家国和百姓,而后者才是真正的政治家。

04

结语

同是改革者,王安石、张居正等人身后毁誉参半,而范仲淹则是“名节无疵”,堪称完人。

范仲淹曾说,做官“公罪不可无,私罪不可有”。

用现在的话说,政治上必须坚持原则,不怕得罪上级和皇帝,不怕受罪,而个人操守,则务求清白,决不能贪赃枉法,授人把柄。

这境界,世上有几人能及!所以范仲淹才能提笔写出“幽兰在深处,终日自清芬”的高风亮节。

正如电影《无问东西》所说:“这个时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从自己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再来欣赏一首范仲淹的词吧:

苏幕遮·怀旧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参考资料:

《“硬核”男神范仲淹: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原标题:《硬核范仲淹:如何将一把稀烂的牌打出王炸顶级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