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带来了巨大挑战,规模化、标准化核酸检测是救治环节前的另一主战场。在这个战场上,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大基因”)的“火眼实验室”发挥了重大作用。

“火眼实验室”,取“火眼金睛”之意,即用先进检测技术手段第一时间“发现”新冠病毒,“火眼实验室”检测通量为每日1万人份至10万人份,由华大基因设计、建设和运营。而朱师达,就是国内“火眼实验室”的总指挥,并且助力“火眼”模式成功复制到全球。

逆行奔赴武汉

5天建成武汉“火眼实验室”

朱师达在2010年加入华大集团,他曾担任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现任华大“火眼实验室”国内总指挥、深圳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总监兼肿瘤事业部负责人、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资深副院长。

今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两天后的大年初一,朱师达选择了“逆行”。他主动请缨,赶赴武汉抗疫一线,任华大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武汉前线指挥负责人。

在武汉期间,他克服疫情期间人员物资紧缺等不利因素,组织团队生产核酸试剂盒累计超4000万人份,为抗疫提供充足保障。

在武汉市委、市政府和东湖高新区的全力支持下,朱师达组织华大团队与合作方高效协同,仅用5天时间火速建成高通量自动化新型核酸检测实验室——武汉“火眼实验室”,大幅提升武汉及湖北地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

建成投入使用后,“火眼实验室”即迅速承担起武汉市和周边地区疑似患者确诊和高危人群排查检测工作。为积极响应“应检尽检”工作、坚守“日清日结”承诺,紧急组织和协调公司科研和生产力量,昼夜连轴优化和测试检测方案,使得样本检测交付全流程提速近3倍,每日核酸检测通量高达2万人份,成为雷神山医院、火神山医院、方舱医院等众多抗疫堡垒名副其实的“前哨”,极大缓解了疾控部门和临床一线医疗机构的核酸检测压力。

在战“疫”一线,不吃不喝是常事,不眠不休是常态。累了,就坐在椅子上小憩,饿了,就和同事在工地外盒饭解决。夜深人静想家时,就看看手机里家人的照片和视频。他笑着说:“作为湖北人,这个时候能为家乡作些贡献,足够跟孩子吹一辈子牛了。”

截至4月武汉“解封”前,武汉“火眼实验室”已累计完成包括武汉在内的湖北地区核酸检测样本40余万例,为湖北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恢复社会经济有序运转提供了可靠的科技保障。

打造中国名片

把武汉战“疫”经验复制到全球

随着全球疫情蔓延,很多国家缺乏规模化核酸检测能力和应对体系,海外“火眼实验室”的建设迫在眉睫。

因为有了“火眼实验室”快速建设和运营的丰富经验,自3月起,朱师达作为国际“火眼”科技指挥部成员和国内“火眼实验室”总指挥,进行海外“火眼”实验室能力建设支撑工作及国内“火眼实验室”整体统筹工作。

通过全实验室建设方案的整体输出,“火眼”模式成功从武汉复制至全球,大幅度提高各地核酸检测能力,为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的发热病人确诊、高危人群的排查、疑似病例的甄别、阳性感染者的隔离、健康人群排查等提供科学依据。

截至6月30日,华大已在北京、武汉、深圳、天津等10余个主要城市设立“火眼实验室”并承接样本检测工作,全国“火眼实验室”最大日检测通量超过20万人份;海外方面,已运营“火眼实验室”58个,分布在全球17个国家(地区),在全球范围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成为抗疫行动的“中国名片”。

日前,朱师达获评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谈到自己的成绩,朱师达说:“华大基因核酸检测试剂盒和‘火眼实验室’高通量应急检测体系,在武汉及国内各地战疫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更是走出国门,广布海外,体现了科技抗疫的中国力量,中国担当。科技需要创新驱动,同时以工程化范式实践应用,这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方向。我们一定慎终如始、再接再厉,以自主创新打造中国生物科技硬核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 王春艳

编辑: 郭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