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北京,周海婴试用老式反光相机。

早在新中国成立60年之际,周海婴的大半生以鲁迅之子的形象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但周海婴作为一个摄影艺术家的身份,则长期不为人所知。

1953年,周海婴试用美国新闻相机 。

上海是周海婴的出生、成长之地,他在40年代拍摄了上海社会底层的大量街头场景,以及在上海弄堂里的城市中产阶级和知识分子生态。

此外,他还在沈阳、北京等地拍摄了新中国早期健康向上的社会景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9年,上海,霞飞坊农口的杂货店。周海婴/摄。

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艺术,周海婴都不愧为20世纪中期杰出的摄影家,他的摄影理应在中国现代摄影史上占一席之地,并受到应有的学术评价。

自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周老一生拍摄了两万多张照片,其中大部分从未面世。

周海婴谦逊地认为自己只是一个业余摄影者,一直不愿将自己的作品公之于众。

当然,其中还有另一个隐秘的原因,即他怕自己的创作如果水平不够,有损父亲鲁迅的形象。

1949年2月,王任叔和他的儿子王克宁在北京饭店。周海婴/摄。

直至2006年,经过其子周令飞先生的鼓励和文献整理,周海婴的摄影才逐渐公布于众。

所有看过周海婴摄影的人都为之一震。

周海婴主要的精彩之作创作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在年代和题材上,他的摄影水平不仅在民国后期和新中国早期达到了一流水准,即使在国际范围内,与当时一流的摄影家相比也毫不逊色。

1948年,华中轮抵达丹东,右为周海婴。

周海婴的摄影完全对得起父亲鲁迅,也许鲁迅亦未想到,他的海婴在影像领域独树一帜。

周海婴四五十年代的摄影不仅有艺术价值,还具备珍贵的历史价值。

这部分摄影反映了1949年前后中国两个社会的变迁,这个领域的影像资料现存留无多,尤其是反映具体的人群在大时代变迁中的日常生活的影像记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7年,上海,左三为周海婴。

周海婴的创作也反映出他独特的个性,很多作品的拍摄视角跟当时的主流美学不一样。

比如城市景观、社会生活和上海的弄堂人生等,都从个体的视角来看待一个个具体的中国人如何在社会变迁中依然寻求社会之善的归属与人性的光辉。

1949年2月,沈阳农村土改。周海婴/摄。

建国七十多年来,迄今未曾发现过像周海婴拍摄的如此数量惊人的有关那一时期的私人影像,原因在于,当时拥有照相机的人群不是太多。

唯一能够与之并列的同期摄影,是1948~1949年间法国人亨利·卡蒂耶·布列松在中国拍摄的伟大作品。

而影像见证的雄辩,非仅定格于天才的"决定性瞬间",同时,取决于历史的"决定性地点":

还是这两个家伙,紧握照相机,在解放之初的上海街巷穿梭游荡……

1948年11月,华中轮上的邱哲。周海婴/摄。

1948年,华中轮抵达东北解放区合影。周海婴/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1月,沈阳,沈钧儒、李富春。周海婴/摄。

1949年2月,沈阳,李济深将军。周海婴/摄。

1949年1月,沈钧儒。周海婴/摄。

1949年2月,高跷队小憩。周海婴/摄。

1947年,上海,周海婴与朋友们。中间坐在树上的就是周海婴。

1949年,上海,胆量。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有车有车库。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绍维昌读报。周海婴/摄。

1948年,上海,三轮车。周海婴/摄。

1948年,上海,难民。周海婴/摄。

1949年,上海霞飞坊,熟食小贩,长的像宋小宝。周海婴/摄。

1950年,北京,庆祝八一游行。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解放周年庆游行。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农业展览。周海婴/摄。

1950年代,北京,学生聚会。周海婴/摄。

1953年,北京,挖渗井。周海婴/摄。

1952年,北京,大石作。周海婴/摄。

1953年,北京,圆明园。周海婴/摄。

1949年,北京,酒仙。周海婴/摄。

1949年,河北,唐山火车站。周海婴/摄。

1949年,哈尔滨马迪尔宾馆。周海婴/摄。

1949年,沈阳故宫。周海婴/摄。

1953年,北京圆明园。周海婴/摄。

1950年,江南行。周海婴/摄。

1956年,江南行。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卢湾区"二六"事件。周海婴/摄。

1950年,北京,三八游园会部队演出。周海婴/摄。

1950年,上海,学扯铃。周海婴/摄。

1949年,北京启明茶社,相声大会。周海婴/摄。

1956年,浙江绍兴,洗马桶。周海婴/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