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檀扒爷

2020年9月5日,在第9期 《半月谈》内部版上有一篇文章,标题叫“抓住数权” ,内容上讲贵阳、长沙、西部某地等等地区,都在加快数字经济重大项目的建设。

《半月谈》出身官媒,被誉为“中华第一刊”,其影响力为中国时政期刊之首,能在其内部版上刊载的文章,能量可想而知。出于职业本能,扒爷深扒了下相关资料,没想到,竟然发现了一条中国内地城市竞争的“暗线”。

所谓“暗线”,藏于水面之下。有关“城市格局洗牌”的文章,大家已经看了许多,但具体实现方法始终停留在意识层面的讨论。

而这次,下面要说的东西,或许真的能成为某些“弱势省份”实现弯道超车的那一脚“油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4城混战 到底争夺什么?

首先,根据《半月谈》文章中的线索,我们知道所谓的“数字经济重大项目”具体落地的东西叫:大数据交易所

单从名字上看还是云里雾里,其实所谓的“大数据交易所”,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某种“中介”,其本身不产生任何价值,但通过它的牵线搭桥,倒是确实能加快社会运转效率。

大家知道,从去年开始的“新基建”,目前正在加速。那么像5G、人工智能、物联网这些,要真正产生出价值,非常依赖“大数据”这种东西。

一个形象的比喻,好比种地,“新基建”就像一颗颗种子埋下去,你得给它阳光给它水,它才能长成庄稼,那么“新基建”的阳光和水,就是“大数据”。

而为“新基建”的健康成长,提供数据上互通有无的场所,就是所谓的“大数据交易所”。

那么好,我们来看目前国内哪些地方有“大数据交易所”,扒爷找到了一篇来自北师大的学术论文。

其中提到,国内一共有14个有“大数据交易”性质的平台,具体分布是:西南3家、西北1家、华中2家、华东4家、华南1家、华北3家。分别涉及到贵州、重庆、上海、 北京、陕西等等城市。

单从数量上看,华东和华北比较多一点也不意外,本身两个优势区域一个环上海,一个环北京,基本上有什么好事都是围着它们转。

比较意外的点有2个:

其一,华南只有1家,在深圳,大湾区那些围着“深广”转的“小龙”,则一家都没有; 其二,西南坐拥3家,一家在重庆,两家在贵州,重庆可以理解,毕竟都有“经济第四级”的说法,贵州这次属于比较黑的黑马;

另外,西北有1家,在陕西,是个国家级新区,由西安、咸阳两个的7个区县组成,之前提到了贵州有2家,其中一家也是以这样的形态存在的。

讲到这里,敏感一点的朋友应该已经感觉出来了,这14家“大数据交易所”的分布,基本已经覆盖了中国经济的全部热点区域,但布局的侧重是不一样的,这个我们后面说。

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点。贵州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打出来的头衔是——全国、全球首家;湖北的“华中大数据交易所”名号也是全国、全球首家;其他12家或多或少都有点全球或者全国居首的宣传口径。

大家有没有感觉出一点火药味。实际上,纠结成立时间上谁先谁后没啥意义,最关键的是,大家似乎都在争夺一样东西——话语权。

弯道就在眼前 能否超车 凭各自本事了!

大数据交易所或是平台,说白了,就是大数据的一种表现形式,归根结底能够体现的,是一个地区新基建的水平。

而新基建,已经是各市各省在未来发展中争夺“话语权”的致胜底牌,一旦玩出名堂,比如打造出了大数据产业链,即便是传统意义上的弱市,也有机会来一次弯道超车。

换句话说,上边我提到的中国大数据交易所/平台的地理位置上的分布,就显现出了巨大的重要性——它已经初步显示出了新基建下,全新的省市发展格局。

根据《国内外大数据交易平台调研分析》中的总结,筛选出的14家大数据交易平台中,西南有3个,西北1个,华中2个,华东4个,华南1个,华北3个。

从区域分布上来看,似乎可以简单得出经济越发达,大数据交易所的数量就越多的结论,华中、华东、华南还有华北,14个中占了10个,这样的说法,没毛病。

但仔细扒一下,就可以发现,其中“惊喜”颇多,着实有些颠覆想象。

先说西南区域,除去上半年GDP刚超了广州的新贵“一线”重庆,剩余两个都来自贵州(省会贵阳以及国家级新区贵安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什么情况?贵州单就经济来说,GDP还不如自家茅台的市值,在全国来说可以算得上倒数,《人民日报》曾经就描述贵州,全省88个县,半数以上是国家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一个欠发达的省份。

这么一个穷地方,居然站在了新基建发展的前沿上?

看整个贵州,的确不行,但是单看一个贵阳,还真的无可厚非,这个城市,被《人民日报》称为“中国大数据之都”。

为啥?因为有远见。

虽然GDP比较烂(不过增速恐怖),但贵阳知道自己要发展就必须另辟蹊径,老早就在倒腾区块链、人工智能还有物联网,这些可都是新基建里的新鲜玩意。

而根据工信部的评估,贵州这个地方水源丰富,气候凉爽,加上是西电东输的电源省份,电多还便宜,以至于让包括亚马逊、英特尔等国际大佬抛来了橄榄枝,要在这里发展大数据产业。

苹果对其更是青睐有加,直接把云服务扔了过来,这种东西耗能耗电还要散热,简直是给贵州量身定做的。

除去苹果,像马蜂窝、腾讯、电信还有阿里也都已经或是将要把自己的数据中心实验室安置在贵阳。

国内外知名企业,云、数据中心,再到大数据交易所,贵阳正在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大数据产业链,因此要说以贵阳为首的西南地区走在了产业前沿,名副其实。

再说华南区域,和西南这边的“眼前一亮”不一样,这里更多的,是“心头一凉”......

华南地区涵盖面是很大的,至少把整个大湾区包进来不是问题,可作为全国数一数二的经济片区,整个华南居然只有深圳一个大数据交易所,和西南一比较,甚至有点“磕碜”。

广州呢?佛山东莞呢?

从规划来说,这些地方其实都有直接参与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而且实际情况远不止于此,甚至是云浮这样可能绝大多数人没听过的小地方,也在计划着自己的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园项目。

根据2019年的《广东大数据产业发展研究报告(下)》的内容,广东大数据产业的发展布局是“一区两核三带”,一区是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两核就是俩一线,三带简单点说就是把周边城市都拉进来搞产业带。

因此广东的大数据产业可以用遍地开花来形容,至少规划上是这样。

数据来源:广东经济

那为什么华南只有这么一家大数据交易平台呢?广西等地先撇开不谈,广东的话肯定不是没钱搞。

究其根本,可能主要就是一点——大数据交易所兴建的热潮消退后,没有实现数据交易的交易所,意义何在?

这个观点在现在并不罕见,虽然国内的大数据交易所数量很可观,但是实际上很多都在“在建”状态,最早开始搞的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也是19年才投入使用,所以现在单纯就“实际效果”来看,很难让人信服。

都在说好,结果真正在做这个事情的人并不是特别多且都还没出啥成效,就算政策再推,投资者们也还是会三思而后行,观望一波再说。

而9月9日南方都市报的一篇文章中就给出了一个非常典型、一针见血的案例——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

这个大数据交易中心早在16年就成立且投入使用了,由于当时乌镇成了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举办地以及“世界互联网窗口”,两个效应同框,浙江大数据交易中心的选址就定在了这里。

数据来源:南方都市报

从图中这位交易中心副总经理的说法来看,交易中心目前做的事情,和一开始定的目标,肯定是出现了很大的差别,可以说,现在做的事情并不是他们想做的,也不是设立中心的初衷。

结合《国内外大数据交易平台调研分析》中对大数据交易平台的分类,原本浙江交易中心应该是想活成“综合性服务平台”的模样,不想却变成了一个“第三方中介平台”,只能撮合业务,无法实现增值服务。

这个,可能就是偌大一个华南,为什么只有一个大数据交易平台,这不是那边不想发展或是没钱发展,更多的可能是“效果欠佳”,所以还在捂着钱观望。

但是不管怎么说,大数据是新基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因为不确定效果而持续观望,那最终可能就会输在了起跑线上,让原本相对落后的地区,依靠远见和前期布局,在新基建的时代中,至少在部分层面,完成一次漂亮的弯道超车。

以上,让我们把视野升高,从国家层面来看,实际上目前我们的发展,已经没有任何可以照搬的经验,而我们目前与大洋彼岸展开的对线,可以看做一种“新与旧”的竞争,不可否认的是,始终在别人定下的规则中腾挪,这极不明智。

最后,我们急需话语权,急需一种制定规则的能力,而以上展开的这条“暗线”,或许在未来能成为我们的“脊梁”之一。

-- END --

楼市组:檀扒爷编辑组:景枫图片:有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