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这种东西向来虚幻,有人朝三暮四,也有人从一而终,王玉龄便是后者。

王玉龄出身于名门望族,父亲从军,在她五岁之时就牺牲在战场上,她的母亲悲痛欲绝,拒不改嫁,一人将几个孩子拉扯大。母亲从一而终的思想深刻影响了此时的王玉龄,她在懵懂之间对爱情充满了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她的祖辈曾担任过清朝的尚书和两江提督,虽然幼年丧父,但是受祖上荫蔽,她与母亲的生活还算自在。

长大后,王玉龄进入长沙福湘女校读书,这时她的美丽就已经初见端倪,身边的追求者络绎不绝,但她却一个都不喜欢。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她才与生命中的那个人相遇。此时日本侵略者被赶出中国,人人喜不自胜,与母亲交好的太太特邀小玉龄等几个女孩子去长沙颇负盛名的“一乐也”理发厅烫发。

在烫发过程中,玉龄发现一个英俊魁伟的军人站在她理发椅的后面,从理发镜中直勾勾地盯着她的面容,此人不是别人,正是著名抗日名将,张灵甫

此时张灵甫已经有四十多岁,在经历多种感情波折后如今正是单身。一见钟情后,张灵甫便通过同僚找机会宴请王玉龄一家。

之后他还经常找借口拜访王家,给王玉龄讲自己行军打仗的故事,想通过小姑娘的好奇心一步一步俘获她的芳心。

王玉龄对这位经常来自己家的先生观感还不错,她觉得张灵甫既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生,还在战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虽然年纪有点大,但相貌却依然英俊。

虽然张灵甫是一个军人,但他并不是普通武夫,他在书画文学方面和王玉龄有着很多共同语言。

但王玉龄的母亲却不同意两人交往,一方面觉得女儿还小,尚只有17岁,来求亲的这个男人已经42岁了,年龄上实在不匹配。

再者说,她自己本身就是军人配偶,因为丈夫阵亡而守寡半生,见女儿要同自己一样嫁给一个军人,她是惶恐又担心的,并不愿意女儿冒着重蹈自己覆辙的风险。

纵然母亲反对,在王玉龄的执意下,这门亲事也定了下来。她认为抗战已经结束,丈夫已经从危险之中退下来了,母亲的担忧是全然没有必要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人结婚没多久,她的这份天真幻想就被打破了。1946年,张灵甫接到上级命令,率部队投入华东战场。

此时王玉龄已身怀有孕,虽然有些担心,但在张灵甫的再三保证之下,她还是有些安全感的。丈夫身经百战,在枪口下多次死里逃生,这次她相信丈夫一定也能安然归来。

二人虽然分隔两地,但书信来往仍然十分频繁,内容也颇为轻松,她从丈夫的文字中看不出战争的痕迹,内心便更为安心。之后她独自一人在南京生下孩子,在战场上的张灵甫还专门打来电话,关切备至。

然而,王玉龄本来平静的生活却突然被丈夫下属的到来打破了,从他口中,王玉龄得知了丈夫阵亡的消息,她立刻崩溃,不敢相信这个事实,此时的二人才刚刚结婚两年,这个打击几乎击垮了她的精神世界。

丈夫去世了,生活的重担便一下子压在了年纪尚轻的玉龄身上,她在台湾安置好儿子和母亲,便孤身一人来到美国打工学习。此时她已经不是名门闺秀,也不是阔太太,所有的事情都要重新开始。

王玉龄一边打零工一边勤学苦读,终于在1953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纽约大学学习财会。

但这时她的时间依然非常紧张,她疯狂寻找兼职,每天的学习时间被生活压力压缩的很少,但她完全不受影响,时间不够就挑灯夜读,终于顺利毕业。

毕业后,她有了工作资本,一直从事会计工作,之后还在美国航空公司任职,凭借自己的实力买了豪宅豪车,将儿子母亲都接来了美国,跻身美国上流社会。

现在的王玉龄已经91岁,仍然孑然一身,始终没有再婚,一直守寡了70多年。也许,在她心中,没人能比得上张灵甫。

参考文献:

[1]娄延城,《悲情张灵甫》,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