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号,陈可辛导演的《夺冠》终于上映了。

电影中回顾了3场大型比赛,描绘出3代女排人的奋斗历程,让很多人看得激动澎湃,泪如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可辛导演将不同时代的女排精神一一展示,并赋予新的意义。

有人说,这种女排精神太矫情,已经过时了。

也有人说,在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里,女排精神弥足珍贵。

那么,陈可辛导演是如何诠释女排精神?当下社会我们到底还需不需要?

1

电影一开头是08年北京奥运会,中美女排对决,此时的郎平已担任美国队女排教练,和曾经并肩作战的陈忠和成为敌手。

遗憾的是,美国队赢了中国队,曾经中国女排“五连冠”的辉煌,已经离得很远了。

13年,郎平再次担任女排国家队主教练,决定重振威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刚上任,郎平就遇到了第一个大难题。

80年代,我国发展落后,训练设施也跟不上,老一代女排运动员硬是靠着拼命的劲儿,生生练出来的。

那时的女排精神,是以身体健康为代价,是不顾一切的死磕,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战。

这样的后果是什么?虽然夺得了冠军,但像郎平,脖子以下浑身是伤,明明还很年轻,却有60岁的心脏、80岁的骨骼。

时代在发展,这种女排训练模式,早已被淘汰了。

郎平曾到意大利、美国都执教过,具有国际视野,她刚上任,就实行了3项大的改革方法。

  • 建立“大国家队”模式。

到全国亲自海选,招募上百个队员,分成不同的小队伍,主力和替补的界限不再像过去那么明显,只要优秀,就有机会参加大赛。

  • 从全球聘请教练,搭建复合型教练团队。

提出时就遭到了反对:“中国女排可从来没用过老外啊?”

郎平霸气地说道:“从今天开始,有了!”

  • 改变策略,不分主力和替补,只有首发和非首发轮换。

这样可以采用不同的阵容,在不同的比赛中,应对不同的对手,更加灵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时代的女排运动员们,她们没有后路,只有不断采用最笨的方法,不断死磕:

别人练5万个球,她们要加练到6万个;别人练标准的拦网高度,她们要练加高15厘米的;别人跟女排打练习,她们要跟体格更强壮、实力更厉害的男排打比赛。

但过去的方法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了,通过郎平的转变,陈可辛导演也表达出新的“女排精神”:学会与时俱进,改变固化思维,用更科学的方法应对挑战。

当下社会,发展实在是太快了。

可以随时点外卖,不用出门就可以吃到一切美食;一部手机就可以完成各种消费;卖货主播赚得盆满钵满,俨然成为新兴职业……

无论是体育竞技,还是我们个人,都要跟进时代的步伐,否则面临的就只有落后和淘汰。

2

郎平面临的第二个大难题,是新一代的女排运动员缺乏理想和信念。

她们没吃过苦,生活条件优越,人人都是爸妈捧在手心里的小公主。

物质条件变得越来越好了,她们的精神却越来越匮乏了。

她们没吃过老一辈运动员吃的苦,不懂得为什么要如此拼命,当郎平问到她们为什么打排球时,大家鸦雀无声,没有人脱口而出是因为喜欢。

很多人练排球是出于无奈,比如朱婷,她是农村出身体育是她为数不多的、能够成功的选择了,爸妈对她寄予了厚望,练不好就只能去打工。

年轻女排运动员们,没有了过去老女排的信念,这是最可怕的地方。

其实在这里,也是隐喻了当下年轻人的症结。

我们现在拥有最好的资源和条件,根本没有饿过肚子、吃过什么苦,却还整天觉得自己很累,很不幸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了,年轻人却不再关注体育赛事,喜欢玩各种游戏、疯狂追星、沉迷于社交网络,他们的愿望就是当网红赚大钱,那些家国荣誉,早已变得很弱很弱了。

郎平意识到,这个时候的她们,急需找到心中的那盏明灯,指引她们前进。

她带领年轻一代的女排队员重新回到漳州训练地,感受当年老女排的艰辛与辛苦,她希望她们能够真正热爱上排球,为自己而战。

陈忠实指着那面斑驳的墙:“这墙上的每一个球印,就是以前那帮傻姑娘,一个球一个球给凿出来的。”

还有郎平和朱婷的那几幕,看得人热泪盈眶。

郎平问朱婷:“你为什么打球?”

“为我爸妈。”

“那你永远也打不出来,再想!”

朱婷有些生气地说道,“成为你,这个答案你满意了吧?”

“你不用成为我,你只要成为你自己!”

朱婷从迷茫、不自信,到后来终于明白了她也热爱排球,她的人生由自己把握,她也应该学会为自己而战。

80年代,我们国家太需要一个机会去证明自己了,让全世界看到我们的体育实力,重新树立起新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就像影片中郎平说道:‘我们那么在乎赢,是因为我们还不够自信,我们身上的包袱太重了。”

如今我们强大起来了,年轻一代要学会放下沉重的包袱,好好享受排球带来的快乐。

郎平希望自己的队员,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运动员,还是一个优秀的人,她鼓励这些年轻队员去谈恋爱,去拥有自己的人生。

在新时代下,年轻人变得迷茫无所追求,她们应该学会从浮躁的社会中抽离出来,真正找寻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意义,只有懂得热爱,才会全力以赴。

这是女排精神在新时代下,赋予全新的意义。

当然,新的女排精神肯定是重塑成功了,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这帮新一代年轻的姑娘们,成功打败东道主巴西队,获得了冠军。

3

在电影中,你会发现陈可辛导演选取了3场重要的比赛,描绘了3代不同的女排人。

80年代的老女排们,死磕苦练,到后来低谷期,女排精神的缺失,再到郎平重新上任,赋予女排新时代的意义。

整个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女排精神传承的过程。

女排精神,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传递下去的。

在戏内,郎平的女儿白浪饰演青年郎平,在拍戏的过程中,她重走母亲的女排之路,感受着女排精神。

当白浪走进母亲当年的训练场,看到斑驳的墙上留下一个一个球印,看到简陋的训练器材、艰苦的生活条件,她坦言自己更能理解当年母亲的不易。

还有郎平的扮演者巩俐,也是在延续着这种女排精神。

她拍电影,从来都是亲力亲为,非常认真敬业,肯吃苦,丝毫没有一线女明星的架子。

拍《红高粱》,就提前两个月到山东高密住了两个月,自己去做农活;

拍《归来》,就到养老院和失忆病人同吃同住,感受他们真实的情绪。

拍《夺冠》同样如此,她拿到剧本,就去与女排队员一起生活,还去训练场上观察郎平的一举一动,认真做好笔记。

在拍摄时,巩俐由于太入戏撞到了摄像机,手臂被卷进了机器中,两个指甲盖被掀开了一半。

巩俐忍着疼痛,简单包扎了一下,说自己没事,可以继续拍。

为什么巩俐演的郎平能如此传神?一个眼神、动作都可以如此逼真,让人完全没有违和感,这背后,都是努力到极致的结果。

在戏外,也一个传承的过程。

我们在看电影的过程中,每个年轻观众也是在用这种方式,重温女排精神。

在当今的各行各业,都急需这种“女排精神”, 人民日报都曾经撰文:中国女排这种精神,去搞现代化建设,何愁现代化不能实现?

从80年代到如今,女排精神的含义越来越丰富。

从过去的拼搏精神、集体主义、家国情怀,到如今的为自己人生奋斗的信念。

在这个物质充足、精神却极度匮乏的年代,无肯定的是,我们非常需要女排精神,这种精神如钻石般珍贵,应该传承下去。

每个人,都应该学会找到人生奋斗的目标,为之拼搏努力,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不辜负别人,也不辜负自己。

「我是德濂美,多平台情感作者,欢迎关注,去了解有趣有料的人物故事。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原创文章,抄袭必究!」

你看《夺冠》了吗?感受如何?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