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即是我,我即是花;花为我生,我为花在。——莫晓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莫晓松,1964年生于甘肃陇西,1986年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200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郭怡花鸟画高研班。现为北京画院专业国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协会员,全国青联委员。《春到红墙》获全国当代花鸟画艺术大展金奖;《梦回故乡》、《秋声》、《荷塘》分别参加第一届、第二届、第三届全国画院双年展,及第二至五届工笔画大展并获奖。

|山水与花鸟结合、工笔与写意结合

莫晓松在工笔花鸟画这一领域,取其"周密不苟之处",舍其"萎蘼柔媚之处",走山水与花鸟结合、工笔与写意结合之路,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风格和花鸟图式,因其作品所呈现的无穷时空的微茫感和生化天机的微妙处,成为新世纪工笔花鸟画多样化探索的取向之一。

莫晓松在画中一再实践着工与写的结合、点与面的结合,以及冷色调在画面整体中的情绪表达效果。他视野开阔、思考深入,作品凝聚了他对于创新问题的思考和感悟,且取得不俗的成就。

|观花之静,是动中之静,动中取净

莫晓松的花鸟画是一个静净世界。因静而动,因静而达忘言;因净而纯,因纯而至无我。他的画既有着唐诗宋词般幽思怀古的境界,又有着现代人烦躁之后寻找的心灵皈依。

观花之静,是动中之静,动中取净。他喜爱画的荷花,在晨曦中散发着清香,在骄阳中放纵着色彩,在雨声中摇曳着身姿,在光影中绽放着美丽。四季的变迁通过荷花不同的身姿得到了表现,如同一个人的生死轮回。同样表现秋日荷花的作品,《十月荷塘》能读到秋风萧瑟,《秋荷雨意图》却读到生机灿烂。同是夏荷,《偶尔蓬雨时》明快中有惆怅,《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清幽中见平和。一花一木因为有了画家的情感交融而弦外有音。

初次品读,我们会欣喜于那精到的笔触,多变的色彩,巧思的构图所带来的视觉享受。续品,那画中的深沉意境,情绪与偶然得之的会心使我们感到心灵的共鸣。但似乎画中之意还有什么吸引着我们,让我们心头掠过一丝不安。再品,我们品味到了那甜蜜中带有的一丝苦涩和惆怅,那灿烂中带有的一份孤独和平淡。这正是画家的心结所在,也是他作品的动人之处:他给欣赏者的想像力留下了自由驰骋的空间。

|观鸟之静,是静中之动,静中取动

观鸟之静,是静中之动,静中取动。与那些充满生命的激越与诗情的飞鸟寓意相反,莫晓松的画中经常出现的那些处于蛰伏状态的鸟类。从他1992年的作品《河西九月天》,1994年的作品《北去南来自在游》,1999年的作品《云与月》等作品看,时间的跨度虽然使他在构图和技法上有了变化,但鸟的存在状态却保持了如一的恒定。

在宇宙间,这些鸟类不鸣不叫,不惊不惧,无喜无忧,无动无欲,表现出了一种近于麻木的外在形貌和近乎平寂的生命状态。莫晓松正是以一种“不知我为鸟虫,还是鸟虫为我”的虚化来表现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一片萧瑟的自然界也许正蕴含了生命能量的节俭和凝聚,蛰伏的鸟类也许正体现了生命在严酷环境中的韧性和执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