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欢悲秋伤怀,秋天木叶纷纷落下,天气渐凉,自然更容易触发我们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有的人在秋风中抒发着对远方情人的无比思念,比如李煜的“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窠。夜长人奈何”,有的人登高怀远,思念故乡之情涌入心头,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张翰的“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还有的诗人在秋天大雁南飞之际感怀自己坎坷的身世,比如北宋名臣晏殊的“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

千百年来我们对于季节的变换都会加上自己的感情在里面,秋天万籁俱寂之时和岁末物华凋谢之际,我们望月怀远或闻雁而悲或睹白露而思乡...这是我们与季节的互动,如果对于四季我们都麻木了,那也未免太可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在“悲秋”这一主流的情感之下,还有不少生性豁达乐观的诗人词人在秋季看到了不一样的美,抒发着不一样的快乐达观。最熟悉的莫过于中唐时期著名诗人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白云山,便引诗情到碧霄。”这首诗是刘禹锡被贬的23年之中在湖南常德的时候写的,湖南的秋天来得很晚,大约在10月底到12月初,而且湖南的秋天一般多晴日,所以即便被贬在外,刘禹锡也难免会被湖南的秋景所吸引,才吟出如此豁达的诗篇,给我们留下了独特的精神财富!

其实除了刘禹锡这一篇《秋词》名篇之外,在宋朝还有两首秋诗,也是独辟蹊径,不悲秋,反而用独到眼光为我们展现了秋天富有生机、富有希望的一面,完全不输刘禹锡。

第一首诗北宋词人兼美食家苏东坡的《赠刘景文》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这首诗是苏轼送给自己的好朋友刘景文的,刘景文比苏轼要大,他的气节和才学被苏轼所看重,当时苏轼已经是名满天下的文学泰斗,因为不满司马光罔顾事实一味推翻王安石变法而自求外任杭州,当时刘景文年事已高,但仍未被重用,难免心灰意冷,所以苏轼写这首诗来勉励刘景文,不要悲观。

这首诗是以深秋岁末的景物来描写深秋之景致,秋天是落叶的季节,也是收获的季节,所以虽然荷花已经枯萎,但菊花正傲霜而开,正是一年最好的光景,收获的时刻,满地都是稻花香、橙黄橘绿,让人欣喜。苏轼以此鼓励刘景文不要沮丧,虽然人已年迈,但正是经验丰富,发挥自己光热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第二首是南宋诗人,也是“中兴四大诗人”之一、爱国诗人杨万里。杨万里比辛弃疾大13岁,他喜欢写一些充满童真童趣的诗,其实这些诗词背后,却隐藏着一颗炽热的爱国之情,他不似稼轩那般把满腔爱国之情倾泻于笔端,而是隐藏在内心深处和自己政治作为中。

杨万里也曾在秋季写下一首“咏秋”的诗《秋凉晚步》

秋凉晚步

杨万里

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

这首诗其实很好反映了杨万里诗歌的特点,善于发现生活最细微处的乐趣,并诉诸弊端,给人带来无限惊喜。整体诗风清新自然,富有生活情趣。比如他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等等。

他这首诗也没让我们失望,在大家都悲秋的时候,他觉得未必要悲秋,如此轻寒时节,穿上外套,舒服得很,不似夏天般热,也没有冬天般冷,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候。虽然池塘中的荷花都凋谢了,但还偶有荷花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又长出了小小的荷叶,像小铜钱一般可爱。如此秋景,不爱都难!

在入秋之际,借这两首小诗,也希望大家能走入大自然,体味秋的味道!你眼中的秋是什么样子的呢?欢迎一起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