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起范仲淹,很多人都会联想起他那句名言"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不光是语言上,范仲淹在身体上也力行这项誓言,他的一生鞠躬尽瘁,为国为民,在工作上没有一丝的敷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早年经历

范仲淹的祖上是邠州人,后来移居到了苏州。范仲淹出生在一个时代为官的家庭,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当过官。

后来范仲淹的父亲在范仲淹只有两岁的时候就去世,家道中落,范仲淹的母亲为了生存只好带着幼小的范仲淹改嫁到淄州长山朱氏,而范仲淹也曾经一度改名为朱说。

为官经历

在宋朝,想要出人头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发奋学习,考取功名,入朝为官。范仲淹从小的时候就接受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决心想要好好学习长大有所作为。他经过十年寒窗苦读,最后终于有所成就,经过知识书本的熏陶,范仲淹的爱国之心更加强烈,小小少年心中的抱负也越来越想要实现。

最后范仲淹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以乙科第九十七名的成绩金榜题名,从一个贫穷的书生一跃成为进士。后来范仲淹被朝廷任命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官居九品。毕竟是一开始,虽然只不过是一个芝麻大点的小官,可是这并不能磨灭范仲淹的斗志。

他心里当然明白,一开始当官不可能就能做大官,想要熟悉一封工作必须要从最底层开始做起,范仲淹在在工作方面认真学习,保持初心,他相信一直努力下去有朝一日肯定会有升官的时候。

终于在范仲勤勤恳恳工作两年后,因为他卓越的工作表现和可靠的人品,被升为文林郎、任集庆军节度推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公元1040年,范仲淹与韩琦一起负责西北边防工作,在三年之后参加了著名的"庆历新政"事件。范仲淹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可以通过改革改变当局的形式,让百姓们过上更好的日子,可是这种改革并不顺应当时的局势,于是最后还是以失败告终。

而范仲淹本人也因为这次改革受到了牵连,被罢免了参知政事的职位。并且范仲淹这个时候因为年事已高,常年的劳累导致他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最后在六十四岁那年去世。后来因为范仲淹生前卓越的功绩,他死后被封为太师、中书令以及尚书令,楚国公,谥号为"文正",后人也称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范仲淹生前做官清廉,为人正直,并且功绩丰厚,被很多老百姓所爱戴,而他那句传世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后人们的影响很大,一直被很多人当做的名言警句。

范仲淹不光是拥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还有很强的经济理念,曾经范仲淹被皇帝调到杭州做知州。在第二年的时候浙江这片地区发生了难得一见的大饥荒,很多人因为没有食物吃都饿死了,场景非常凄凉。

而范仲淹管理的杭州地区,当地米的价格不但没有为这些灾民下降,反而上涨了不少。根据史料记载,当时一斗米的价钱是一百二十文,这么高的价钱,对于本来就颗粒无收的灾民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

其实并不是范仲淹太狠心,像他这样忧国忧民的人看到眼下的场景比谁都着急。他心里清楚眼下最应该解决的问题应该就是粮食问题,可是一些想要发国难财的商贩们就想趁机捞一笔,坐地起价上涨米价,这无疑是让这些灾民们难以接受。

于是范仲淹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把米价从一百二十文涨到了一百五十文,这是一步险棋,很多不理解范仲淹的大臣知道了这件事纷纷弹劾范仲淹,觉得范仲淹是一个冷酷无情的小人,和那群坐地起价的商贩没什么两样。但是灾民们却没有这样想范仲淹,反而对他的行为十分赞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因为范仲淹巧妙的抓住了商贩们的想要赚钱的想法,抬高米价,让他们觉得杭州这边有生意可以做,于是很多的商人就带着米来到杭州售卖、等到一定时间之后,杭州的粮食数量就达到了饱和的状态,范仲淹就抓住这个时机下令开仓放粮接济灾民。灾民们自然就去范仲淹那边领取粮食,而商人那边就无人问津了。

为了让自己不至于血本无归,商人们只好将上涨的价格给往下调,于是杭州的米价就正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