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扩大到一百万,目前为止,几乎百分之百完成任务。

日前,在一个发布会上,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作出如上表示。

2020年,研究生扩招了18.9万人,我国在学研究生将达300万人。

面对研究生的连年大幅扩招,考生们喜忧参半:喜的是,读研究生的机会增加了,忧的是,研究生毕业时,将面临更多的就业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研究生文凭含金量降低了?

三十年前,中专生就很吃香了,还没毕业就被很多用人单位预订了,妥妥的铁饭碗!

二十年前,本科生就业几乎没有什么压力,不管学习好坏,对工作岗位还是可以挑肥拣瘦的。

十年以前,本科生开始出现就业困难,研究生基本还能找到工作。

最近几年,特别是今年,本科生实际就业率大幅跳水,研究生就业出现困难,清华北大硕博生就业重心也开始下移,甚至“探底”到街道办这个层面。

2020年,报考研究生人数达到了341万,而2021年,这个数字将刷新纪录,达到历史新高,专业机构预测,2021年研究生报考人数将突破400万人。

毫无疑问,数量的快速增加,研究生文凭的含金量也势必会大幅缩水。

首先,从供需关系而言,物以稀为贵,当研究生满街走的时候,意味着其稀缺性已不复存在,十个需求岗位才能招到一个研究生,和十个研究生竞争一个工作岗位,这种供需关系,买方和卖方的关系,已经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其次,从培养质量来说,一个导师带2个学生,和一个导师带20个学生,或者说,一百万的教育经费,培养一个研究生,和一百万的经费培养十个研究生,这种人均的资源投入被严重稀释,很难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不缩水。

最关键还是教育理念的滞后。对于很多考生来讲,毕业找不到工作就去考研,考研成了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机构来说,更多的只是为了完成一种硬性指标和任务,一切为了排名,但教育理念没跟上,育人模式没创新,这才是教育最根本的缺失。

研究生更加焦虑了

9月19日晚,南京某高校女博士卓某,从学生公寓19楼跳楼,当场身亡。

第二天,很多学生自发来到事发地点,为她点燃蜡烛,为她悼念,逝者安息,为她的离去感到遗憾。

而这些悼念的学生,又何尝不是为为自己的学业压力而祈祷,为自己的未知前程而祈祷——焦虑成了很多人心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不得不说,在教育理念上,我们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出现了一定的问题,过度强调了学术的重要性,而不是全方面的能力培养,很多研究生被培养成学术机器,甚至是论文机器。

研究生们,缺乏人文关怀,缺乏人生选择,失去了学习的快乐,失去了研究的兴趣,他们只是为了完成硬性指标,无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心理变得更加闭塞,一旦心理出现问题,又得不到及时的纾解,进而陷入苦闷、焦虑和自我怀疑的死循环中。

也正在是在这样的培养体系中,我们的研究生走向社会,走到工作岗位上,并没有取得社会认同。

一些用人单位认为,虽然研究生比本科生多念了几年书,但在公司里好像并不能比本科生多出来什么能力。

对于那些专注科研的研究生来说,在热衷追快钱的企业里,似乎没有任何用武之地。人才高消费大多只会出现在少数国企里,对于绝大多数的民企,本科生就能做的事情,为什么要去选一个成本更高的研究生?

而对于大多数研究生来说,多读几年书,未来毕业后,才发现这并不能必然带来人生命运的变化。

研究生的出路在哪里?

很多专家习惯于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认为我国的研究生比例还不是很高,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距离。

比如说,有人认为,我国目前千人注册研究生只有2人,美国大概在9人以上,德国、韩国大概5到7人。由此得出,我们国家的研究生规模与社会需求还有差距。

如果按照比例上说,我们国家每年培养一千万的研究生也是可以的,但事实上,我们一千万的大中专生毕业生都难以真正消化。

要清醒地认识到,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服务业水平,我们的制造业水平,我们的科技水平,很多方面还处于中低水平,还比较落后,对高端人才的需求,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

以我们的制造业为例,虽然我们是制造业大国,但还只是处在世界产业链的中低端,我们向中高端制造转型中,还面临很大困难和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研究生干本科生的工作,本科生干蓝领的工作,都再正常不过,甚至出现几万研究生送外卖的情况。

很多人考研究生的动机,或许只是为躲避社会现实,缓解就业压力,但是不管你敢不敢面对,这种压力一直都在,喝再多的鸡汤,也抵不过一碗冰冷的现实。

毕业之后发现比本科强不了多少,只是找低薪工作似乎更容易了。一位研究生毕业生说。

因此,在未来,除了要面对物价上涨,年龄增长,学历增加,更要面对越来越多的竞争,同学之间的竞争压力,社会需求的压力,工作岗位的压力等等。

而研究生们要做的,就是多一些眼睛向下的精神,多一些脚踏实地实干精神,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以平和的心态,才能与这个现实的社会和解!